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遗传体质与自发的环境因素的关系。遗传体质是发病的自发性内因,外界的随机性的环境因素的变化,如吃、穿、住、用、乐及防病养生观的不适合民族体质特征的变化,是疾病的诱发因素,探讨体质因素对于养生、保健、治疗都极为重要。很多病人都带有先天的遗传特性。这是你的基因所决  相似文献   

2.
华夏民族的体质是以阳气不足的体质为主,阳气不足的体质,极怕寒凉。70年代以前国人在吃、穿、住、用、乐及防病养生观等方面紧紧地维护宜温宜暖的习性,所以各种病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皮肌炎,二型糖尿病等疾病,发病率极低。80年代中期以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市场也搞活了,健康、保健意识增强了,健康、保健措施增多了。但冷饮,冷食,进屋即换拖鞋,夏天安装空调,非其时的减薄衣履等贪凉现象,导致阳气的损伤,本来阳气不足,如果能在一切吃、穿、住、用、乐及防病养生观等方面注意防寒保暖的话,不至于发病。由于广泛的贪凉现象…  相似文献   

3.
雪羹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食养、食疗方剂.食疗是疗饥.食养是养生。它是由两种中国人常用的食物——海蛰、荸荠组合而成.所以它没有民族、没有地域的限制。正是因为这二种食物没有民族,没有地域的限制,无疑扩大了它的适用人群范围。  相似文献   

4.
城市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和化中心,是各种生产要素相对集聚的地方。城市的兴起和发展,突出反映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城市又是人类明的结晶,是世界明进程最重要的物化形式。历史化名城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见证,体现着社会发展的脉络,代表着一个时期的明水平,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蕴育的城市精品,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保护名城,发展名城,是继承和发展民族化事业,推动国家明进步的重要任务和必然选择,是每个中华儿女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近年来,洛阳市委、市政府将名城保护与开发作为工作重点,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5.
李丽 《生态文化》2007,(2):51-52
春季是万物蓄养待发的时期,阴气下沉,阳气生发。按照《皇帝内经》“天人相应”的养生观,春季养生要遵循“顺四时而适寒暑”的法则,在衣、食、住、行上做时令的调节,重点在于“扶阳”,使人阳气上升而健壮。  相似文献   

6.
法国教育部汉语总督学白乐桑认为,在全球化的趋势中,构成某个国家、某个民族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四个领域中,"食"最能抵制全球化的影响。在中国,情况尤为如此。在衣着、居住条件和出行工具方面,中西方的差距已经越来越小:中国人也穿牛仔裤、T恤衫,也住公寓或别墅,出门有小汽车、高速铁路和飞机。但只有在"吃"这个领域,人们还保留着传统的饮食习惯。或许稍微有些现代化的变革,但毕竟与西方烹饪相比,仍有着鲜明的东方特色。白乐桑认为,饮食与一个民族的文化联系紧密,西方人可以凭借着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探寻中国美食,也可因中国菜而对中国文化发生兴趣。  相似文献   

7.
声乐艺术作为人类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文章就我国三种唱法中的美声、民族两种唱法从产生渊源、发声特点进行阐述,并着重就其异同进行比较,就我国现今美声化的民族唱法及民族化的美声唱法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8.
统一思想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思想统一才能意志统一、步调一致。回顾民族工作的实际,一条很重要的经验就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对民族工作的指导。今天,在民族工作中统一思想,就要求把我们的思想、认识、观点统一到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上来。坚持这个理论,民族工作才能保持正  相似文献   

9.
西萨与东萨——“打断骨头还连着筋” 萨摩亚群岛是南太平洋一处古老而神秘的火山群岛。在21世纪到来的时候,许多游客到萨摩亚的海边观赏20世纪最后一抹夕阳,因为这里是夕阳西下最晚的地方。萨摩亚人在此繁衍生息3000余年,处于原始部落状态的萨摩亚人穿“树叶裙”或“草裙”,吃香蕉、芋头、面包果等热带植物,住有顶无墙的“法雷”。  相似文献   

10.
经过岁月沉淀后形成的农俗文化是珍贵的物质文化资源,已成为云南本地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风俗习惯。云南普洱地区主要围绕茶山、林地、水稻田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最终由茶俗文化、养生文化和稻作文化等共同组成了具有多民族特色的边地文化。基于普洱地区多民族农业习俗的“农俗文化”用二十四节气串联茶俗、养生习俗、稻作习俗、建造筑物习俗、吉祥文化和特色民俗活动6个部分,该课程内容具有民族性、功能性、工艺性和文化性。学生能结合自己的专业继续继承、开发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农俗文化,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11.
东北电影以朴素的影像展示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东北电影的文化色彩沉实厚重,广泛关注社会生活,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而民族化的电影表现手法更使得东北电影富有意境和诗意。另外东北电影对地域文化的展示影响了人们的文化价值观,显示了东北艺术家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之情。  相似文献   

12.
90年代初,江泽民同志和李鹏同志到曲阜视察时分别作了“建设化名城,繁荣曲阜济”和“汲取孔子思想精华,弘扬民族优秀化”的题词。曲阜市委、市政府遵照中央领导的题浏精神,结合名城实际,住对优秀传统化进行有效保护开发的同时,不断增添新的化内涵,建立现代化体系。  相似文献   

13.
解秀英 《职业圈》2008,(29):264-265
学生观问题,是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是中职学校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也是促进中职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必然要求。为此,我校在会计教学模式、教师配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评机制和激励机制几个方面进行了改革。  相似文献   

14.
“深潜斋浴药”是根据华夏民族人群的基本体质特征,和近20余年来经济较发达城镇人群的普遍贪凉的消费时尚,以及由此时尚的盛行所导致的疾病病种的增多,自家免疫性疾病发病率急剧上升,亚健康状态人群的不断扩大,青春期、青春后期男女性功能下降;男女不育、不孕症的增多的现实而设计的一种熔保健、养生、治疗于一炉的民族浴药,是完全适应于当代普遍贪凉的消费时尚所引发的多种疾病及业健康状态的浴药。  相似文献   

15.
当今世界,民族问题日显重要。世界各地许多冲突和战争,都因民族问题而引起。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是交织在一起的,是相当敏感的问题,关系到国家稳定与社会和谐。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有五大自治区和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少数民族区域辽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64%,少数民族人口超过1亿。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心理素质,构成了各个民族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6.
1985年10月通过诗刊《乡土诗人》所提出的中国文化乡土化、民族化、现代化理论的主张,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大家认为:“三化”主张是吻合中国文化国情的。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问题,我认为:中国文化必须以乡土化为基础、以民族化为支柱、以现代化为高度,从而塑造其辉煌形象。其理论内涵在于忠实于生长的国土,在于灵魂的种子从容不迫地顺应生命之自然,从历史和现实持续不断的递进中拓展民族心理空间,使其张力场在一种动态平衡中保持文化的秩序。 乡土化的理论基础 理论思维必须合乎于客观规律,也就是说构建文化的通天塔,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为基础。中国文化模式属于乡土文化模式,与古希腊文化产生的地理背景不完全相同。中国文化是以农为主的大陆文化。乡土化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国脉所系”的农民问题形成了中国文化坚硬的内核。“民以食为天,国以民为本,”种地问题、吃饭问题,是中华民族一个恒古常新的主题。乡土化基础的形成是文化、政治、经济、哲学的综合反映。  相似文献   

17.
所谓“化安全”,既包括国家的化立法权、化管理权,也包括化制度和意识形态选择权以及化传播和化交流的独立自主权等,这些都是国家“化安全”的核心内容。随着资本运动的全球化及跨国公司的发展扩大至包括媒体产业在内的化产业,美国等西方经济强国依靠对商品输出的垄断,支配了全球以信息或影视为载体的化输出。经济上的支配力量衍生出化的强势力量,进而推行化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这是当今化全球化的一个特征。为此,世界上许多国家,包括西方一些发达国家都为了各自的国家与民族化利益,纷纷采取化保护主义政策和建立防范机制。[编按]  相似文献   

18.
徐淮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文化区域之一,从地域《地方志》的记载可以看出丰富而翔实的民间服饰文化资源,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场合性和等级差异。而在清末至民国这段变革的时期,徐淮民间服饰呈现了由传统向现代、由中式传统服饰向中西混穿的流变趋势,出现了显著的城乡差异。结合实证资料(传世照片和传世实物)诠释了民间服饰所蕴涵的符号化与理想化的文化思想,以及单纯化的民间服饰文化意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精神和智慧的长期积淀和凝聚,是民族生存的前提和条件,它蕴涵着国家走向未来的一切可持续发展的基因.是民族振兴发展的价值与合理性之所在.先进的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障.  相似文献   

20.
王丽坤 《文化学刊》2014,(5):104-109
方言民俗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是反映文化差别和变迁的重要标志。辽西方言属于东北方言的一种次方言,是辽西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辽西地域文化包括人类发凡文化、中华文明发祥文化、区域民族文化、战争文化、移民文化和农耕文化,在此文化基础上形成的辽西方言民俗具有鲜明的文化融合性、典型的农耕性和厚重的文化性三方面特点,通过揭示方言民俗的地域特点,旨在进一步展现辽西乡风土俗的奇光异彩,同时也为加强保护辽西方言这种非物质文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