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废名论新诗     
废名论新诗一直得到人们的关注,也有许多深入研究的成果出现.但是还是要回到关乎新诗本身的几个关键问题:什么是新诗?新诗的标准是什么?什么是好诗?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废名论诗获得初步答案.  相似文献   

2.
从二十年代初废名出现到现在,废名研究一直是寂寞的。在废名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的重要日子里,本将分三个阶段对现有的废名研究作一个综述,向研究界展示废名研究的整体状况,以利于废名研究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废名的佛学著作《阿赖耶识论》,长期以来或被认为“已亡佚”或被视作“有字天书”鲜有学者问津,这便使得废名这位以佛学思想为背景的作家始终未能获得全面深入的解读与评价。从《阿赖耶识论》所提示的思想理路来看,废名所信并非其家乡所传之禅宗,得大乘佛教空宗有宗之精要,得唯识学之精义,悟得阿赖耶识之真谛,才是废名佛学思想的基本理路,而这一思想脉络又是在与唯科学主义和新唯识论的论辩中渐次清晰的。  相似文献   

4.
深入理解废名诗论,深入解读废名诗作,真正走近诗人废名,是废名研究中值得开拓的一个课题.本文认为:废名的诗论具有独特的智慧与超前的眼光,废名的诗作具有深玄思想与新奇的意象,它们揭示了废名诗魂的自由本性,展现了废名自由诗魂的飞翔轨迹.  相似文献   

5.
重解废名的新诗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废名的诗和诗论的独特性已为研究界所公认,且近年来获得了较为充分的论述。本文从废名的诗与诗论的文本出发,着眼于废名诗学观念对新诗本质理解的可能意义,结合废名的诗作及三十年代的诗学氛围,对废名的新诗观重新作出了申说。本文认为,废名关于新诗诗质的要求体现为两点:一是诗的“当下”性,一是诗的“完全”性,他的讲稿和诗作印证了这两个特点;而废名更为可贵的贡献在于,他充分地觉识到了新诗语言的“散文化”特性,指出应该依据这种语言的特性来建构新诗的形式,这对新诗本质的理解与未来发展无疑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眉睫,真名梅杰,1984年出生,湖北黄梅人。是近几年在废名研究领域出现的一个学术新人。2004年以来,短短几年,眉睫在《新文学史料》、《书屋》、《博览群书》、《鲁迅研究月刊》、《中华读书报》、《中国图书评论》、《文艺报》等报刊上发表了上百篇文章。其中,废名研究是他用力最勤、成果最集中的方面。《关于废名》一书([台北]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4月出版),系从公开发表的文章中挑选出来汇编成集。他即将出版的《民国文学史料探微》(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年8月版)也收录了《关于废名》中的主要文章。  相似文献   

7.
理解废名     
假如人们能够站在一个理解废名“精神旅程”的角度上去看他的作品,废名的小说就不会像大家想像的那样晦涩难懂,反而会使人产生一种想要去深入了解的冲动.本文以一种特殊的“阅读高度”分析废名的文章,让人们进一步了解废名独特的写作历程.  相似文献   

8.
废名的小说向有晦涩之名,原因之一是其作品中存在的大量的黄梅方言成分。本以黄梅方言中与共同语不同的语音,词汇,语法现象为参照,将废名小说中的黄梅方言成分进行归类和分析。本认为,乡音乡谈出现在废名的作品中是时势使然,无可非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废名与熊十力关于佛教哲学论争的问题,对废名的《阿赖耶识论》一文中的心与物、理智与因果、阿赖耶识种子与意识等关系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鲁迅与废名     
废名和鲁迅从开始交往到逐渐疏远、交恶,二人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废名是在鲁迅的影响下从事乡土文学创作的,但由于两人不同的审美趋向,一开始就表现出迥异相反的艺术追求.鲁迅和废名都受到了中外文化的影响,对之都有着吸纳和借鉴.但鲁迅一直不断地吸收、批判,最终成为一名无产阶级的文艺家,而废名,由于对儒释道以及西方文化的欣赏性的接受,固执而寂寞地沉醉于自己建构的诗化境界.鲁迅既肯定了废名独有的艺术风格,也鄙夷他只剩下自己的固步自封,而废名把自己与鲁迅的文学主张对立起来,对鲁迅高尚的社会责任意识进行了贬低与排斥.废名晚年主动努力从事鲁迅研究,表现了他主动契合的思想巨变.  相似文献   

11.
废名试图用小说来追寻一个田园诗般的世界,却在《桥》的命名上现出了尴尬。而且他的谈论禅论也没有解决他在“思维生命”与“诗化”艺术两之间的困惑。也想对世俗超越,却并没有得到,因而不可避免产生了失落。  相似文献   

12.
废名是一位具有独立精神人格的作家和学者,其文学史意义与学术价值日益引起研究界的重视。近20年来,废名研究在遗著整理,作品解读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实绩,但也存在着某些误区和荒区。  相似文献   

13.
废名的小说风格可以清峻、通脱概括:形制短小精悍,遣词严苛险峻,关注生命的悲剧造就文本的清峻之风;结构全无组织,观点放达,取材无所顾忌和活用典故形成小说的通脱之态。废名带有古典烙印和强烈个性的文学创制,可谓魏晋文学风度的现代嗣响。  相似文献   

14.
废名与鲁迅     
从五四文学革命到1930年代,废名对于鲁迅,经过了从敬爱、亲近到疏远、龃龉相生的感情和认识变化。废名是周作人的大弟子,秉持自由主义立场;随着鲁迅思想变化并加入“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他们之间的思想矛盾显示出来。废名对鲁迅的感情也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5.
格非的研创生涯似树,《废名的意义》是树上的一个枝桠。《废名的意义》兼有作家的敏悟,以及学者的理性;其中渗透了格非对小说文体审美的追求,对世纪之交中商品经济下知识分子精神理想的反思。格非从"个人与现实"的角度进入废名,运用西方叙事学理论对废名小说的文体和叙事方法进行新的探索及重审。《废名的意义》不仅拓展了中国现代小说叙事研究,对格非自身的多方重塑也颇具意义。  相似文献   

16.
废名捕捉的是瞬间闪动之美,废名笔下的意境大都不是现实化的。从技巧层面上说,废名对心象的营造,以意念性为其主导模式。  相似文献   

17.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2,(1):F0002-F0002,F0003
会讯:2011年11月3日至4日,“纪念废名诞辰110周年暨首届全国废名学术研讨会”在黄冈师范学院隆重召开。会议由湖北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主办,新闻与传播学院、鄂东教育与文化研究中心、黄梅县委办公室协办。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废名与现代汉语写作,  相似文献   

18.
汤永慧 《文教资料》2011,(36):59-61
废名作为一位具有独立精神的小说家,是颇值得我们对其进行多方面深入研究的。因此.本文将立足于废名小说.试图从研究者们研究的不同方面入手,即从反映世界的方面、作者创作的方面、作品艺术的方面以及读者接受的方面对其研究状况作一个述评。并指出存在的不足与空间.以期有利于后续研究的进一步展开。  相似文献   

19.
废名的诗向以难懂著称。本文先以废名的两首诗为例,说明废名诗歌的特点是空灵与晦涩。再从化古与化欧两条途径来解析废名的诗。化古,即从中国传统文化对废名的影响来讲,指出废名的诗在内容上的玄学与禅宗背景;化欧,即从西方象征主义对废名的影响来讲,指出废名在诗歌观念上的个体性、内在性、知性是吸收了象征主义的精髓。最后,分析了废名的诗学观及其局限。  相似文献   

20.
世人眼中狂妄自负的废名性格中有其自卑躁郁的一面。废名早期的文章中或多或少都流露出自卑、敏感、情绪不稳定、自我怀疑、有较强烈的被歧视感、悲观厌世、寂寞、背负一定的道德压力等心理特征,其中"自卑感"是废名个性心理构成中不容忽视的部分。废名的自卑心理投射到其性格主要表现为内向、敏感、情绪不稳定,容易冲动急躁,自我怀疑、自我否定、容易懈怠以及他所独有的狷狂和自负等。废名内在的这种自卑感一定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他的人生选择与创作呈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