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超文本阅读的特质超文本阅读源于超文本(Hyper text)。超文本作为一个术语,是美国学者尼尔森(T.Nelson)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他在讨论电脑超文本名著《文学机器》开头时这样定义超文本:“非线性地书写……由一连串文本段落构成,以连接点串起来,提供读者不同阅读路径。”与传统印刷文本相比,尼尔森所定义的超文本的最大特点是非连续性和非线性。将超文本与阅读联系起来,超文本阅读有别于传统阅读的独特之处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为:  相似文献   

2.
一、超文本阅读的特质 超文本阅读源于超文本(Hyper text).超文本作为一个术语,是美国学者尼尔森(T.Nelson)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他在讨论电脑超文本名著《文学机器》开头时这样定义超文本:"非线性地书写……由一连串文本段落构成,以连接点串起来,提供读者不同阅读路径."  相似文献   

3.
互文性理论试图揭示文本表象世界下意义世界的丰富性和共生性,它几乎涉及了文艺理论学科涵盖的所有重大问题。德里达的互文性理论建立在其文字学的基础之上,他认为文字的本质就是"延异"。"延异"使文本结构成为无限开放的意指链,文本也就成为无数能指的"踪迹",而超文本则使这种意指链从观念转化为物理存在,从而创造了新的文本存在空间和存在形式。超文本充分体现了文本的互文性特征。超文本的意义是文本自身解构而造成的意义"撒播",因此阅读成为一种自主的探险性活动,事实上就是追踪文本意义的撒播。互文性与超文本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阅读方式的改变,更是文学生产方式的变革。  相似文献   

4.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万维网的普及,昔日仅是观念形态的文本的互文性,已经借助超文本获得了具体的展示.在网络中一切文本都是互文本,传统的印刷文本形式在网络时代被超文本取代.超文本的阅读可以在不同的媒体和不同的文本形式中自由地转换,读者的能动性被充分地发挥.超文本允许读者直接参与文学创作,空前地提高了读者的地位,从而改变了传统的作者与读者二元对立的状态.  相似文献   

5.
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对现代语文阅读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由此诞生了语文阅读的新范式,即超文本阅读。它极大地丰富了学习者的阅读体验,拓展了学习者的阅读视野,震荡和变革了传统的以印刷媒体为载体的文本阅读。然而,伴随作为新型的语文阅读范式的超文本阅读的出现,误区  相似文献   

6.
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人们由传统的线性阅读发展为非线性超文阅读。超文本文学阅读体现了文本间性和文本与主体之间的交互性,实现了真正意义的文本与读者的互动交流。  相似文献   

7.
超文本颠覆了人们传统的阅读方式,解构了经典文本的谋篇布局,消弭了阅读、写作的界限,使一个文本从单一走向复杂.从封闭走向开放,从静态走向动态,具有非线性、无限性、交互性、动态性(开放性)等特点,对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提出了严酷的拷问。通过剖析英美文学教学中的问题,文章指出超文本语境下的研究性教学是信息化时代英美文学教学改革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正>一、超文本阅读的概念超文本阅读形式属于是一类文本信息的非线性呈现方式,充分借助于超级链接把存储于网络结点上的各种信息有机连接成呈现网状布局的互相联系的信息。和传统类型的印刷文本在线性与顺序的基本结构方式上进行比较的话,这种文本阅读形式具有着交互性、开放性、超媒体以及即时性等等诸多新的优点。伴随着网络科技与多媒体技术的日新月异发展,  相似文献   

9.
超文本理念与现代文学理论的聚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超文本是一种全局性的信息结构和文本模式,它以自身超链接、多向和非线性的特性改变着传统的阅读方式和理念。依据改变阅读理论的三个重要因素"作者之死"、意义的不确定性、文本的片断化对超文本理论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超文本理论并未完全脱离传统的文学理论,相反,它的雏形早已显现在传统的文学理论中。  相似文献   

10.
以网络为载体,以超文本技术为支撑的超文本文学是一种新型文学,它有着明显的非线性,非中心化和互文性等特点。超文本版《喧嚣与躁动》,作为经典文本的超文本再次创作典范,契合了超文本文学的特点,以网络的形式肢解并充实了原文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