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楚辞》互文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楚辞》中互文的三种主要形式:单句互文、双句互文、隔句互文,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分析。《楚辞》注释中,注释家们对互文有不同的理解,通过探讨互文与变文同义的关系,认为互文与变文同义是两种修辞效果不同的修辞手法,但二者异中肌,应注意区分二者的异同,以便更准确地把握《楚辞》及其互文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互文有互补式和互通式两类。互补式互文,其位置对应、互为省略的词句文义互补,彼此完善。互通式互文。其位置对应、词面别异的词句文义相通,彼此暗示。此位置对应是指语言环境相同,或表现在语法结构上,彼此所处的句子句式相同,并且充当相同的句子成分;或表现在叙述对象上,彼此都指同一件事或同一个人。位置对应是两类互文赖以存在的前提。两类互文都有“避复”作用。都应看作修辞方法。  相似文献   

3.
互文是《诗经》中比较重要的语言现象。前人研究《诗经》的重点在诗旨的阐发和字词的训诂上,有关《诗经》互文为数不多的说解零星地散见于各书;今人给《诗经》作注,一般不提修辞手法。所以,把《诗经》互文的种类和作用梳理一番很有必要,因为这将有利于我们发现和理解该书诗句中的互文,也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原诗的意思。  相似文献   

4.
杨树达先生的《中国修辞学》中的“参互”修辞方式与所谓的“互文”修辞格并不完全相同,杨氏在“参互”一章中所采用的四十个古例不能“一揽子装”,它们可以分为三大类:互文,互体,省略。  相似文献   

5.
互文,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较多的类型,如:本句互文见义,对句互文见义,多句互文见又等;使用得当,可达到意义全面而行文简练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张薇薇 《考试周刊》2012,(79):19-21,41
互文性是指文本间的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的关系,它涉及当代西方主要文化理论,如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符号学、后现代等理论。广告具有很强的互文性,本文主要通过对互文性理论的介绍从具体细节、体裁、文化等方面分析广告中的互文现象,以期为广告创作提供了崭新视角。  相似文献   

7.
互文性视域下的归化与异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互文”理论这一新的维度探讨文学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策略,追索译者考究原文文本在原语文化与译语文化中互文参照的历程,可以对译者最终的策略选择取向作出客观的评析。  相似文献   

8.
互文作为辞格的依据在于它具有固定的结构形态和独异的修辞功能,这功能便是不但能使表述增色,且能使语义增值。互文格有短语式、句子式和句群式。互文格不但存在于古诗文中,现代诗文中也不少见。互文的组合特点是意合性,也正是这一特点,导致了人们长期把它排斥在辞格范畴之外。除以上内容外,本文还举了语文工具书和教学用书中因对互文格辨识不清而导致注释欠妥的例子,说明理解互文格的构造规律和修辞功能所具有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野草》的互文性文本可划分成五种不同类型。互文作为一种表现手法,其具体实现途径多种多样,可交替使用。互文源自两个相似灵魂的必然靠近,鲁迅与尼采的生命共感召唤出作品中一系列相近的意象。从互文手法在鲁迅作品中的演变可以窥见鲁迅心境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互文,又叫互体或互文见义,它是在连贯性的语句中,将本应合在一起说的两个词语分开,上下各出现一个,也就是上文里含有下文里出现的词,下文里含有上文里已出现的词,上下文里均有所省略,意义上又互相交错、补充、参互成文、合而见义的一种修辞方法。这种修辞方式在古诗文中经常出现,前后两部分属并列关系,作者为了语句的统一、音调的和谐才分开来写,在翻译时两句须合起来理解。从参互成文的词语来看,主要有交叉互补式、同义互注式和反义互补式三种:从参互成文的形式来看,主要有短语内部互文和句子中的互文两种。现就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古诗文中的互文语句来分别进行略说。  相似文献   

11.
互文性是文本的本质属性。因此,互文性理论对于翻译有很强的解释力,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思路。语篇之间的互文关联是译者创造性的动力与源泉。互文视域下,译者能够利用互文手段,即通过互文阐释与互文指涉等激发译文读者的互文联想,从而克服语言及文化差异带来的束缚,实现了译文的创造性构建。  相似文献   

12.
张磊 《学语文》2006,(3):42-42
连文和互文是古代汉语的两种修辞手法。处在连文和互文关系中的词语,位置相连或相应,词性相同,意思也相同或相近,词义可以相互推阐。连文(也称同义复词)指两字相连成词,前后词义可以互推的修辞方法,如《触龙说赵太后》中,赵太后同左师公曰:“丈夫亦爱伶鱼少子乎?”“爱怜”连文,由“爱”可以推导出“怜”也是疼爱的意思,不能拆开来另作解释。  相似文献   

13.
“互文”,又称“互言”、“互体”、“互文见义”。它是指古代诗文中前后词语在意义上互相交错,互相深透,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常见的表现形式是单句互见和对句互见。  相似文献   

14.
周满 《考试周刊》2012,(39):20-20
互文,是在连贯的语言里.把本来应该连在一起说的两个词语,于上下文各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理解其表达的含义时,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讲,使之互相补充。本文指出了互文教学中的一些易产生的误区。  相似文献   

15.
摭谈互文     
互文是古诗文中经常出现的修辞方法,它对于灵动语言,芬芳文章的艺术特色,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遗憾的是,编者和教师们在操作中时有差错,为此,授给互文的金钥匙,让学生深刻阅读,准确把握文意,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6.
互文是一种比较特殊而并不少见的语言修辞现象,具有其独特的分类结构特征,由于并未引起足够注意及与“对文”相混等原因,中学文言文教学中较为普遍地出现选择现象,应该予以纠正。  相似文献   

17.
对文、互文等特定辞例,在古书词义求证中有特定作用。立足相关辞例,可以补正郭锡良本《古代汉语》文选注释中因不明对文、互文而导致的误注、失注。  相似文献   

18.
文学的边界一直处于变动漂移的动态发展过程中,本文简要梳理了从文学性到文本性的流变,并进一步探询后现代语境中文学性的跨语际流动和互文的文本性,指出流动的文学性正以互文的文本性开创新的文学空间.  相似文献   

19.
文学研究中的互文与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文”理论是一种后现代文本观念,它在立足文本客观存在的基础上,挖掘文本形式(包括语言、结构、表达技巧及体裁)与其他文本之间的固有联系;各文本之间存在着的平等交流对话关系,导致了对文本意义阐释的不确定性和多种可能性。而“影响”研究作为一种传统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它在研究方法、思路、重点、目的等方面与“互文”研究有很大不同。弄清这种差异与区别,有助于进一步深化“互文”理论观念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互文,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较多的类型,如:本句互文见义,对句互文见义,多句互文见义等;使用得当,可达到意义全面而行文简练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