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全浊塞音、塞擦音声母在柳林方言中依据声调平仄分化为送气清音和不送气清音:平声大部分读为送气音,少数读为不送气音;仄声大部分读为不送气音,一部分读为送气音。这也是晋语吕梁片方言声母音变现象的一种反映。  相似文献   

2.
金文韵读首启王国维辆周金石文韵读),继之,郭沫若《金文韵读补遗)、陈世辉(金文韵读续辑)、陈邦怀《金文韵读辑遗),共考订了190余条铭文韵读。今师承其志,作《金文韵读续补),试续订金文韵读60条,其中30条为补前贤之遗,30条为建国以来新著录或报道的金文,希望能为金文用韵的研究提供较为完备的资料。所有韵部基本依王力先生的二十九部。据笔者统计分析,金文韵部应为三十部,冬部在金文中已经独立。(‘)铭文文字可用现行简化汉字即简,不可简者,依从原著录书刊。原铭有不明之字而阔疑者,以方格示之;有夺字或阅字可补者,…  相似文献   

3.
"做""作"两个字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试图探讨"做"作"两个常用字的关系,希望通过对历史文献、方言中的表现、现代汉语使用等方面的考察,勾画出这两个字的大致分别.从历史上看,"做"作"两个字有一个共同的来源,其中,"作"早出,"做"是"作"的分别字;从方言上看,这两个字在大多数方言中的语音表现不同,"做"一般读zuo,"作"一般读zuo.从现代汉语的使用方面看,两个字表现为不同的语体色彩,"做"为口语,"作"有书面语色彩.  相似文献   

4.
木槿 《阅读》2006,(6):46-46
在学习汉字时,如果读字只读半边,常常就把字读错了,还会被别人笑话为“别字先生”。此外,在学习词组时,我们有时也会犯“望生义”的错误。那么,在英语中会不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呢?答案是肯定的,英语中也存在着一些“假朋友”。请看下面的单词:  相似文献   

5.
调查《汉语大字典(缩印本)》中上下结构的"父"部字、"子"部字、"女"部字和"母"部字,可以发现:"父"部字中87.5%的"父"在上;"子"、"女"、"母"与其他构件构成的字中,"子"、"女"、"母"在上的百分比依次是14.6%、2.53%和0%。字义兼指"男"、"女"的,不用"女"部,而用"子"部;字义是贬义的,即使...  相似文献   

6.
《琼林雅韵》的编著适应了明代中叶逐渐兴盛的南曲的创作及演唱需要。这部韵书平声不分阴阳,全浊声母依然存在,入声派入三声,其语音上的特点既不同于正宗北曲韵书《中原音韵》,也不同于正宗南曲韵书《洪武正韵》,颇有些不南不北的味道。这是由入明之后处于上升阶段的南曲积极吸收北杂剧的成份,进而演化成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南北合腔(套)所决定的。这种新的戏曲形式用韵特点主要表现在对入声字的处理上:入声字既可单独押韵,也可与平上去声通押,运用灵活。《琼林雅韵》平声不分阴阳,而又入派三声正是这种南曲用韵的记录和反映,因此它是一部南曲曲韵专书。  相似文献   

7.
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以"大历史观"而闻名,而"立"字观也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笔者试着分析黄的"立"字观模式,并尝试将这种模式运用到中国史研究上。完善新的"立"式结构,上下联系的保障手段绝不可缺。  相似文献   

8.
韦庄词句“罗带悔结同心,独凭朱栏思深”中的“栏”字,比较词人所写其他几首《清平乐》,发现处于相同位置的字平仄不同。“栏”字为平声却放于仄声处,不符合词律。那么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为此,特从格律、方音、字声原则、词乐和音韵等五个角度进行解析,探究其“栏”字的韵律问题。  相似文献   

9.
1982年中华书局出版冀勤先生点校《元稹集》,汇校诸本,多有是正,然仍存在不少值得商榷之处。兹从音韵学角度作些许探讨,以求正于大方之家。1《和乐天寻郭道士不遇》。诗云:“昔年我见杯中渡,今曰人言鹤上逢。两虎定随千岁鹿,双林添作几株松。方瞳应是新烧药,短脚知缘旧施春。欲请僧繇远相画,苦愁频变本形容。”其中“逢”、“松”、“容”俱属上平声冬韵,而“春”则属上平声真韵,二者殊不相类,于古诗中尚不可通押,岂能于近体诗中通押乎?“春”与“舂”形近,“舂”属上平声冬韵,与其他三字同韵,故知“春”必为“舂”形近之…  相似文献   

10.
对《国民体育法》修改情况进行了研究。《国民体育法》前后共修改了7次,从修改原因看,社会原因、政治原因等直接原因成为主流,从修改模式看,突出了全面修改及滞后修改的特点,从法律修改程序看,比较严格地施行了"三读"程序。我国体育法修改可以考虑借鉴《国民体育法》修改的一些情况,顺应形势,进行全面、直接修改。  相似文献   

11.
晋方言里的“圪”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晋方言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有入声。有的地区分阴入、阳入,有的地区只有一个人声。在晋方言的入声字中,“圪”字是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字。圪读[k(?)?],在我们所考察的14个分阴入、阳入的县市里,圪读阴入的有平遥、寿阳、孝义、原平、沁县、陵川、武乡等7个点;圪读阳入的有太谷、文水:介休、汾西、长治等5个点;而清徐、临县则有时读阴入,有时读阳入,变读条件不明。  相似文献   

12.
年号从汉武帝时开始使用,直至清朝结束。在年号使用的漫长历史中,由于历代统治者经常改元,因而造就了数量庞大的年号。在众多年号中,带"天"字的年号使用最多,这与"天"字自身的含义和历代统治者的心理活动密不可分,统治者借此向全天下昭示自己政权的正统性和合法化。而历代"天"字年号的使用又存在一些特点:历史分裂时期的使用频率高于统一时期,胡汉政权对峙时期胡族使用频率高于汉族,前期政权、胡族政权"天"年号的使用要少于后期"天"年号的使用。  相似文献   

13.
黄大权 《阅读》2006,(11):20-21
同学们,听过德国名作家歌德说过这样的话吗?“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纸面上的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读章是这样。理解词语也是同一道理。我们不仅要读懂词语表层的意思,而且要读出词外之义,这样才能领略到章的精彩之处。要达到这一境界通常要经过三步:  相似文献   

14.
"看"从"估量"义发展出"推测"义,为"X+看"的语法化提供了语义前提;从"看"到"X看"的语法化过程,也是主观化的过程,其中"X"加强了"X+看"的主观性。"X+看"最终语法化为话语标记形式"X看"。  相似文献   

15.
古汉语的四声是“平、上、去、入”,《切韵》、《广韵》都是这么归的。自金国在北京建都以后,国势日强,宋王朝迁都杭州,偏安一隅。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移向北京。元、明、清三代都在北京建都,汉语的发展必然形成以北京音为标准音的趋势。元周德清在总结元曲的韵律的基础上写出了《中原音韵》,明确地指出了汉语声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平分阴阳,入派三声”,古汉语的“平、上、去、入”四声已经变成近代汉语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调类了。其分化的规律是:清声母的平声字归入阴平,浊声母的平声字归入阳平;清声母的上声字仍为上声,浊声母的上声字归到去声里去了。入声的韵尾-b-d-g脱落,按声母的清浊和韵母的不同情况分别归入阴、阳、上、去四声,形成了汉语的新的的声调系统。到了今天现代汉语,这个系统已经相当的稳定了。  相似文献   

16.
李超 《江汉学术》2011,(4):78-83
"褪"字最早见于《古今韵会举要》,表卸衣、花谢之义。进一步泛化为"凡物退落皆曰褪",在此基础上"褪"字的意义不断丰富、衍生。考察"褪"字的意义引申孳乳脉络,及与"退、煺、蜕"等字之间的交叉关系,检索一些词典失收的名词形容词并归纳其特殊用法。  相似文献   

17.
在日常的钢琴教学中,经常遇到诸如"读谱"、"节奏"、"音色"、"旋律"等明显影响学生弹奏的问题.对于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应当从"正确的读谱"、"良好的节奏感"、"清晰的音色"、"层次分离的旋律"等四个方面予以巧妙的处理。  相似文献   

18.
儒家忠恕的核心内涵为"尽己而推己",其关键是一"推"字。儒家人性论纵有多种主张,但其逻辑旨归是一致的,即人性可塑,人性可向善。忠恕思想和儒家人性论的内在契合主要表现为形式上的契合和实质上的契合两个方面。其一,从形式上看,儒家忠恕思想以其内在的自然演绎的逻辑进路表征了人性可向善的信念;其二,儒家忠恕思想在实质上尊重了交往主体相互的欲求,体现了相互尊重和平等的精神,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相似文献   

19.
关于"被"字的词性,研究者的主要分歧就在于"被"字后面有无引进施事对象时的情况,在引进施事时,"被"是介词;在没有施事对象,即把"被"直接放在动词前时,"被"的词性就出现了分歧。笔者通过从"被"字意义的演变史与词性从实到虚的发展过程来研究"被"的词性,并将"被"的词性归结为介词。  相似文献   

20.
云南人学习普通话,就一般而言,有三个大的难点:一是前后鼻音不分,二是古入声字绝大部分读阳平,三是没有撮口呼。本文想深入地谈一谈撮口呼韵母字的学习。 云南人没有撮口呼韵母,普通话的u、ue、un、uan四个撮口呼韵母,云南人分别读为齐齿呼的i、ie、in、ian。在普通话学习中,虽独立地掌握了u、ue、un、uan四个韵母的发音,但由于不知道汉语里哪些字读撮口呼,因此,常把撮口呼字读为齐齿呼,或把齐齿呼字读为撮口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