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1 毫秒
1.
在台湾岛内称之为"校园民谣"的台湾校园歌曲,产生于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这一政治思潮转型期,曾经对大陆乃至整个亚洲地区华语歌曲的发展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歌词从"风""雅""颂"三方面彰显了中国文化元素;歌曲在编配上,运用民族乐器加上西洋管弦乐器衬底的创作手法,既表现出中国传统的民族特色,又体现出中国文化交融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校园歌曲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台湾各大学校园。"台湾民歌运动"的先驱李双泽被称为校园歌曲的开拓者,他在一次西方歌曲演唱会上,摔碎美国的"可口可乐"瓶子,高呼:"唱我们自己的歌!"由此点燃了台湾学子创作歌曲的热情,拉开了"校园歌曲运动"的序幕。  相似文献   

3.
"中国风"歌曲是中国特有的文化与流行的现代歌曲相融合,是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碰撞出的火花。因此,本文从"中国风"歌曲的艺术特色以及审美价值的角度进行探索,以期为将来的音乐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对于中国当代校园歌曲的发展,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台湾流行音乐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音乐真诚、纯洁、结构方整、易学易唱并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极易勾起人们对于青春的憧憬与印记。随着中国经济与政治的快速发展,欧美流行音乐的渗透使得中国当代校园歌曲由最初单一的流行音乐开始发展壮大并且多元化。音乐风格分为流行,嘻哈,摇滚等等。从此流行歌曲多样化,不仅校园歌曲本身得到了发展,而且推动了当代流行歌曲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井冈山不仅仅只是简单的指代"井冈山",而是包含了其相关的区域,即"六县一山"。井冈山区域红色歌曲的发展是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之下产生的,其体现出了自身独有的特色,同时作为中国第一块革命根据地,其鲜明的红色歌曲在当时起到了极大的宣传教育、鼓舞士气、团结群众的作用,引领了当时根据地的文化潮流。  相似文献   

6.
"中国风"歌曲,是流行歌曲的一种,是新时代的中国音乐。何晓亮在他的《中国风音乐史》中是这样定义的:"中国风"就是三古三新(古诗词、古文化、古旋律;新唱法、新编法、新概念。)结合的中国独特乐种。歌词具有中国文化内涵,使用新派唱法和编曲技巧烘托歌曲氛围,歌曲以怀旧的中国文化背景与现代节奏的结合,产生含蓄、忧愁、优雅、轻快等歌曲风格。一、"中国风"歌曲融于音乐教学的必要性音乐教育所呈现的特点应是强调  相似文献   

7.
台湾新世代本土诗人想象中国的诗歌,无论是在文化认知、理解功能方面,还是在文化融合功能方面,都表现出与西方文人想象中国的作品迥然不同的特征。在文化认知功能方面,随着历史的流变,台湾新世代本土诗人的诗歌呈现出一种逐渐将台湾与大陆之间的"我"与"他"的不平等关系转换为"我"与"你"的平等关系的态势。在文化理解功能方面,台湾人与大陆人同文同种,拥有共享的历史和共同的民族文化。这就使得,台湾新世代本土诗人诗歌想象中国的过程,往往就是他们强调换位思考在两岸对话过程中的可行性、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过程。在文化融合功能方面,台湾新世代本土诗人受中国传统"和而不同"思维的影响,主张让不同的文化多元共存,达成一种相互协调的境界。  相似文献   

8.
当前台湾电影表现出更强烈的文化表达欲望,在思潮化、模式性的创作实践中,阐述台湾电影对地方、自我与国族建构的重大转变。其文化趋向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历史怀旧,作为一种文化修辞,创作者通过丰富而纠结的历史怀旧想象,试图重构台湾的历史定位和地域关系;二是发现台湾,通过富有台湾特色的环岛体叙事和富于地方色彩的民俗、传统植入故事,持续进行发现台湾的文化写作;三是"鲁蛇"励志,通过一群乌合之众从溃散经团结走向成功的故事,将台湾社会的集体挫败感浪漫化。这些现象延续近些年台湾电影由"中国叙事"向"台湾叙事"转变的惯性,其表现出的文化离心力必须引起警惕。  相似文献   

9.
为了进一步推广素质教育,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为全国广大中小学生提供深受他们自己喜爱的校园歌曲,中央电视台《周末音乐速递》栏目、中国音协《儿童音乐》编辑部、接班人《校园歌曲》编辑部联合主办“接班人校园歌曲征集活动,广泛征集2000年来新创作的校园歌曲作品,并评选出最受当代学生喜爱的100首优秀校园歌曲制作成音像制品向全国中小学生推荐。作品将在《儿童音乐》月刊、接班人《校园歌曲>上陆续发表,作品将作为中央电视台  相似文献   

10.
八十年代初期,虽然已经出现了一些受到欢迎的歌曲作品,但毋庸讳言,由于港台流行歌曲、台湾校园歌曲以及港、台一些歌星纷纷在北京举办个人演唱会所形成的浪潮席卷而来。相比之下,我们自己的创作则难以显现出令人振奋的局面。就是在这数量并不可观、影响也只是在一定范围内产生的作品里,我们仍然不然发现某些高潮到来之前的潮汛。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改变、经济体制的转型、科技水平的迅猛发展以及音乐文化领域认知观念的变迁,高校校园歌曲的传承与传播呈现出了不同阶段性的特征.为此,对高校校园范畴中的校园音乐文化和传播交互性开展研究,应从多方面进行观察与思考,从而使更多优秀的校园音乐作品得到推广.  相似文献   

12.
罗大佑的作品大都是一些脍炙人口的校园歌曲,其中最著名的几首代表作有《童年》《光阴的故事》《闪亮的日子》等。在八十年代之前的校园歌曲大多表现的特点为纯朴的思乡歌曲,比较亲切的爱国歌曲。其中主要的代表作品有《橄榄树》《兰花草》《外婆的澎湖湾》旋律大都比较清新,优美。歌词简单,直白。意思很明显,比较保守。在罗大佑的歌曲融于了校园歌曲中之后,校园歌曲的风格大大的产生了变化,他的作品写出了当时校园学生的真实情感。间接的参透了当时学生思想上的进步与发展,本论文就是对罗大佑作品展开分析并探讨对现代校园歌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校园歌曲的创作在我国有着光荣的传统,自五四运动至新中国建立这一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岁月里,广大教师、学生及许多专业、业余作者创作出大量的具有进步意义的校园歌曲。解放以后,校园歌曲的创作更有了长足的发展。今天,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更迫切需要大量贴近他们生活、有着积极意义的、艺术性较高的具有时代感的校园歌曲。对于专业音乐教师来讲,创作具有时代气息的优秀校园歌曲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而研究校园歌曲的发展历史,分析优秀校园歌曲写作特征,也就成了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长期以来,师范院校的《歌曲作法》课教学一直沿用的是学…  相似文献   

14.
"文化台独"析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台独"伴随"台独"活动而生,并随着"台独"势力膨胀而发展."文化台独"提出了否定中国历史是台湾历史之源,否定中国文化是台湾文化之主体,否定台湾人是中国人,台湾人乃独立于中华民族之外的"台湾民族"等谬论,其实质是在历史、文化、民族和国家认同上否定"一个中国"原则,为"台湾独立建国"铺路.  相似文献   

15.
校园歌曲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重要的育人功能,直接影响学生人生观的形成和身心的发展。中学生作为从少年儿童过度到成人的群体,却被许多作词作曲家忽视。流行歌曲,作为时尚文化,代替了校园歌曲深刻地影响着青少年的生活。普及和发展中学生校园歌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是音乐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工作中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6.
吟唱古诗词歌曲,是少年儿童打开中国传统文化宝库的一扇窗口。本文将研究视角聚焦苏教版小学音乐教材中的古诗词歌曲,在该类体裁作品不足的现状条件下,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探究古诗词歌曲的"教"与"学"。  相似文献   

17.
浅谈闽南语歌曲的保护传承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闽南语歌曲本质上属于中国民歌、民间音乐,属于大众化流行歌曲的音乐范畴。它是闽南地区和台湾及东南亚的一种地域文化,如何保护传承这一重要的地域文化,是目前我们面临的一个十分紧迫的课题。文章在对闽南语歌曲的生存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提出通过地方高校音乐课堂教学与民间传承相结合的方式,使这一宝贵的地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显示出更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资料和专家访谈等方法,对闽台两地部分高校的校园体育文化的现状、表现形式进行了较系统的对比分析。闽台两地同根同祖,相同的文化背景产生了相同的校园体育文化,具有同一性。由于政治体制、社会制度和经济条件等因素不同,台湾校园体育文化与祖国大陆相比又呈现出特殊性。了解两地校园体育文化的异同,取其精华、求同存异,这对福建省乃至全国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都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新式学校歌曲起于清末的学堂乐歌,它对民国时期的学校音乐及其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文章在分析清末学堂乐歌产生背景的基础上,剖析其特色,客观地评价其历史贡献和历史地位,并分析其历史局限。清末学堂乐歌是一笔宝贵的音乐文化教育资源,对其加以总结与研究,对于我国当前的校园歌曲创作及校园歌曲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古风歌曲凭借其自身的"含蓄""韵味"在中国乐坛脱颖而出,尤其在近年来伴随"国学热"而引发广泛关注。古风歌曲之所以能迅速占领市场与它自身的独特性密不可分,更多的是它与中国传统文化保持着深刻的联系,而我们从意象这个最小单元对它进行解读可以见微知著,便于我们更好的了解它独特的创作体系,也为古风歌曲未来的发展和传统文化的弘扬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