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康德的“先验逻辑”是逻辑史上的一场革命,是关于知识和逻辑的“来源、范围和客观有效性的科学”。先验逻辑包括“理论的逻辑”和“实践的逻辑”。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的过程完全印证了先验逻辑的正确性。“实践”是“实践的逻辑”的基本概念,“道德律”是“实践的逻辑”的核心概念,“至善”终极目的以及康德的“道德神学”、“道德宗教”使先验逻辑趋于完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康德哲学及先验逻辑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研究先验逻辑的基本思想和形式逻辑的本质入手,在分析先验逻辑与形式逻辑关系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认为研究这一关系问题需要区分纯逻辑理论和基于纯逻辑理论的哲学思考两个层次,并认为先验逻辑不是人们通常在学科意义上所说的逻辑学,而是关于逻辑的哲学反思。  相似文献   

3.
先验逻辑是康德认识论批判的主体部分,既有先验认识论结构,也有形式逻辑脉络,包含“真理的逻辑”和“幻相的逻辑”。在先验逻辑中,形式逻辑的对当关系、命题逻辑、三段论与先验认识论的概念分析、原理分析、幻相分析之间,具有精巧的对称结构。在哲学维度,先验逻辑是认识论和逻辑学的统一。其中,逻辑线索构成康德认识论迷宫的“导航”,同时它也是认识论体系的“脚手架”。在逻辑史维度,先验逻辑注重形式和内容的结合,意味着非经典逻辑的萌芽,对现代逻辑哲学具有启示意义,并成为黑格尔辩证逻辑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4.
大科学研究以追求确定性知识为指向,布尔以文化整体性的视角将逻辑与数学结合起来,可以给之以哲学的指引。布尔对传统逻辑的改造助长了科学脱离哲学的进程,但是并没有远离哲学。改造后的新逻辑仍然是理论进步的阶梯,这种改造的目的在于结合逻辑理论创新与其他学科的研究。布尔重视符号语言的逻辑研究,他通过逻辑的数学化来重释语言理解和表达的确定性,但是反对将符号语言的逻辑研究与自然语言割裂开来。布尔关于自然语言与符号语言的逻辑思考,饱含着对于人在语言应用过程中主体性地位的关照,他重视科学研究向人靠拢,使得其关于逻辑、数学与科学研究中饱含着人文关怀;布尔的立场与逻辑实证主义的统一科学思想相左,在他关于科学与哲学关系的立场中存在一个逻辑研究回归哲学的理论取向。  相似文献   

5.
知识理论与真之理论紧密联系在一起,康德的先验逻辑关于知识说了很多,关于真却说得很少。康德的真之理论既不能简单地认为是符合论,也不能简单地划归于融贯论。引入当代逻辑哲学成果,从真之定义、形式和质料标准、真之载体等方面分析先验逻辑中真之观念,可以对康德的真之观念作一种实用论的解读。准确把握康德的真之理论,既可以促进对先验哲学的理解,又可以促进对逻辑哲学中真之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上世纪前二十年,关于哲学与逻辑的关系,人们有着一种普遍的观点,即人们认为逻辑是由自身发展而来,不是由形而上学发展而来,并且形而上学奠基于逻辑的观点。这种观点的理由是:一切科学(包括形而上学在内意义上的科学)思想。都利用了思想的一般形式规则。在思想的实行过程中,思想规则的使用是绝对必要的,人们由思想规则的使用对一切科学的必要性,推导出逻辑作为思想规则的科学同样也可适用于一切科学(包括哲学),最终人们得出结论逻辑是所有科学的前提条件。海德格尔认为人们的这种观念是一种偏见,对这种偏见的根据进行了驳斥,并且通过对哲学奠基于逻辑的观念的反驳,提出了逻辑应奠基于哲学的主张。  相似文献   

7.
康德哲学发展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表明:哲学的意义和作用不在于为作为整体而存在的世界提供其一般规律和最普遍本质的知识,而是为科学的存在与发展提供逻辑条件或理论思维原则。  相似文献   

8.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康德哲学框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论证的核心论点是: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整个理论框架是康德式的或康德主义的。通过把发生认识论与康德的“先验”概念、“先验心理学”和“先验逻辑”相比较,说明发生认识论与这三者均有明显的相似性,同时又有实质性的区别。论文表明,深入阐明皮亚杰与康德的内在联系,是我们理解发生认识论的前提和出发点。  相似文献   

9.
德国古典哲学关于“自我”的思辨哲学的建构,经历了康德的“先验自我”、费希特的“行动自我”、谢林的“绝对同一”的“自我”的逻辑发展过程,并在黑格尔哲学中达到最高、最抽象的同一。德国古典哲学关于“自我”的思辨哲学的建构历程,实际上就是德国思辨哲学的发展史;黑格尔哲学的解体意味着整个思辨哲学的解体;马克思的哲学革命的本质之处就是以“现实的个人”、以现实的个人的“感性对象性活动”呈现出“先验自我”的现实根基。  相似文献   

10.
“哲学基本问题”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中一直被当作一个肯定的主题,并且认为它在恩格斯那里第一次得到了“科学的”表述。但是根据恩格斯的主要思想和论证方法以及马克思的有关旁证,我们认为“哲学基本问题”仅仅是恩格斯对以往哲学的一个总结或终结,并且这个“基本问题”最终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观点中被彻底扬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扬弃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费尔巴哈等旧唯物论的超越是同一个问题。借助谢林的先验逻辑方法,有助于探讨实践概念之所以能够扬弃“哲学基本问题”的条件。  相似文献   

11.
科学哲学的文化转向及其对科学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哲学的文化转向使人们对科学的本质的认识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科学知识是暂时性、主观性、建构性的,它会不断地被修正和推翻。科学哲学的文化转向推动了科学教育改革。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教育目标,科学教育应更加重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科学学习过程要以探究为主要形式,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科学哲学的文化转向将促进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处于社会转型发展的今天,如何认定自然科学与哲学的联亲,则是至关重要的问题.该文以自然科学史与哲学史的相关材料为佐证,力足全面展示和论证自然科学与哲学的血缘关系,以强化促进二者的相互作用.认为哲学作为自然科学发展的理论前导,因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存在哲学自身的本性差异,故对自然科学具有不同方面和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也对自然科学具有不同方面和不同程度的误导.  相似文献   

13.
前期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是一种语言批判,通过对语言的逻辑进行研究,为可说和不可说的领域划定界限。在逻辑分析的视角下重构他的科学观,能更清楚理解他对科学的定位和评价。他的科学观表现为:(1)哲学与科学既非奠基、也非取消的关系,哲学在科学之外,为科学划定界限;(2)逻辑之知具有先天性和必然性,科学之知具有后天性和偶然性;(3)自然律的形式桥接了逻辑形式和自然律的内容,保证了科学知识中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前期维特根斯坦独特的科学观,可以为进一步思考科学的本性、哲学与科学的关系提供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4.
在20世纪中国现代思想的探索发展进程中,1923年的科学与玄学论战是继五四之后又一场关涉对中西方文化不同认识和抉择的学术思想论战。笔者认为在学术层次上科学派虽然取得优势,但在哲学层面上科学与玄学的认识论相互对峙,不容相互代替;科玄论战的实质依然是中国学术思想界面对西学东渐问题所产生的意识形态分歧,这场论战展现的是东西方不同人生信仰的操持及发展路向。  相似文献   

15.
立足于思维范式的视域,我们可以把西方哲学的整个发展历史分为两种思维方式:一是以追求外界的永恒实体和超验本质为根本旨趣的本体论思维方式,一是专注于现实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为根本目的的实践论思维方式。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就在于实现了一场思维范式的根本转换:即从西方传统哲学的本体论思维方式转变为实践论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6.
恩格斯创立的自然辩证法构成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的基础。本文通过剖析恩格斯提出的自然辩证法构想及其理论贡献,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的辩证综合的本质内涵特征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作为时代主题的技术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的发展已经使它从专业的领域溢出 ,成为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 ,嵌入生活和文化之中 ,成为我们时代的主角 ,也就必然要成为哲学的时代的主题。技术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狭窄的部门哲学到时代哲学的过程。作为时代主题的技术哲学把技术看作人的整体存在状态 ,看作人性即人的社会关系的综合表现 ,只有从这样的时代哲学的层面才能深入认识技术的本质、异化及其复归的道路。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是这种探索的重要武器 ,对科学和技术的区分则是这种探索中必要的认识环节。  相似文献   

18.
钱学森科学分类与科技体系思想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钱学森将现代科学技术划分为十大部门。其中自然科学是迄今为止发展得最为成熟的一个门类,其层次结构包括工程科学、技术科学、基础科学、这三个层次通过辩证自然观 自然辩证迈向人类知识的最高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思想方法上来说,钱学森科学分类和体系建构中有两个特点,一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二是始终坚持现代系统腐化的观点和方法,其科学意义 客观世界描绘了同幅科学的图景,为辩证唯物主义关于  相似文献   

19.
科学的任务就是透过现象认识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这个本质和规律就是科学真理。人们始终相信可以根据一定的标准来确定或判断一个科学命题或科学理论是不是科学真理。因此,在科学主义阵营中,主流思想认为科学真理具有和人文真理不同的显著的特点,它的绝对性和确定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这种观点不仅遭到人文学者关于人文真理看法的影响和渗透,而且也受到科学哲学内部哲学家的反思和批判,科学真理新的特性正在得到揭示。本文主要从科学哲学内部的某些哲学家思想来说明这个现象,即科学真理的绝对性和确定性正在动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