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村民会议与直接民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村民会议承载着在农村基层实行直接民主的理想,享有法律法规规定的广泛的讨论决定涉及村民利益事项的职权.关于村民会议职权的现行法律法规规定,有的原本就是值得商榷的,有的随着形势的发展已变得不合时宜,有的需要根据新的情况增加内容.村民会议的实际运行状况和作用发挥不尽如人意,其原因主要包括客观上难以召开和主观上不愿召集两个方面.尽管村民会议难以召开和很少召开的问题较为普遍,但这并不意味着通过群众自治实行基层直接民主的理想是一个无法实现的理想.在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通过制度创新和积极工作,村级直接民主一定可以取得新的进展,获得新的成果.  相似文献   

2.
加强村级民主建设,促进我国政治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村级民主建设是我国民主建设中最广范、最薄弱、最艰难的部分,又是决定我国民主进程广度和深度、决定我国政治明高度的一部分。扎实开展民主、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提高村民的民主、法制意识是村级民主建设的群众基础;切实保障村民的民主权利是村级民主建设的核心;理顺乡镇党委、政府、村党支部与村民委员会的关系。是村级民主建设的组织保障;发挥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职能,是村级民主建设的权力保障。  相似文献   

3.
村民自治是中国农村实现直接民主的基本制度。课题组对河北省邯郸、保定、唐山等地区部分农村村民自治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中存在着村民自治权与国家基层政权之间的矛盾,村民委员会与村党支部之间的关系不顺畅,村民自治权异化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分析河北邯郸武安市农村“一制三化”的成功经验,认为完善选举制度,理顺两委关系,落实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是农村实现直接民主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村级选举后的治理困境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村级选举在中国已经实施了二十余年,其制度化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然而,人们普遍认为村级选举对村级治理所起的作用甚微.尽管村级选举和国家政策的重点开始转向强调"村级民主决策、管理和监督",但当选的村委会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有效的村民自治潜力,选举出来的村委会并没有在村级事务上进行有效的治理.导致乡村治理薄弱之因有制度上的缺陷,国家对村民自治定位的宏观影响以及乡镇政府的微观掌控.这些因素一直阻碍着村民自治制度化的实施和村庄治理绩效提升.村民自治在维持社会稳定以及为数亿农民提供公共产品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不能被忽略,更不能失败.必须实施新的村民自治模式,整合和区别传统村组织的职能,解决村级治理制度化建设这一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5.
基层自治是实现直接民主的有效形式,初级阶段自治民主的特点是人民的直接管理性、兼容性和过渡性。推进村民自治进程应遵循的途径和措施是:壮大集体经济,发展村级企业;加强党对村民自治的领导;健全村委会的运行机制;培养民主意识,提高自治能力;全方位支持和扶植民主自治。  相似文献   

6.
新闻背景:“户代表会议”制度,是福建省南平市光泽县农民对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方式的尝试。在农村以村民小组为单位设置议事点,每户推选一名具有议政议事能力的成年人为户代表,由村民小组长作为召集人,参与村务管理,包括知情、参与、决策、监督的一种村级民主管理制度。凡  相似文献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强调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大力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着重抓好村党组织建设,同步推进村民自治组织和其他村级组织配套建设,积极推进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推进政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相似文献   

8.
实行村民自治引起了村级权力主体之间以及它们与乡镇党委和政府之间关系的变化 ,在新的体制下处理好乡、村关系的关键在于乡镇政府革新观念、转变职能、转变工作方式方法 ;处理好村党支部与村委会、村民代表会议的关系关键在于村党支部怎样发挥自己的领导核心作用 ;处理好村民代表会议与村委会的关系关键在于村民委员会要严格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办事。  相似文献   

9.
村级民主建设的进程反映我国政治文明的高度.因此,我们需要深刻认识村级民主建设的重要意义,并总结农村民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包括民主宣传形式化、民主形式不彻底、民主决策不落实、村民规约不合法、村级监督不到位等五个方面.针对以上问题,应当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即在农村深入开展民主法治的宣传工作,切实保障村民的民主权利,厘清各级管理人员的界限范围,发挥人民代表的监督职能.这样才能从跟上改善农村的民主建设状况,实现我国的政治文明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摘要:村民自治是国家推进基层民主建设的重要措施,但现实状况却与民主构想相悖。文章通过分析山西省Y村村民自治的过程,发现作为村民自治发展较快的村庄,Y村村民自治中存在一些问题:村委会选举中家族势力渗透、民主决策中农民失利、村民无力管理村庄事务,需要从三方面完善村民自治:合理引导家族势力的影响、提高农民民主参与能力、完善村民自治相关制度。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目前存在一些问题:贿选行为经常发生;农村财务没有充分公开,给村官暴富打开方便之门;农村党内民主制度存在诸多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的法律缺位;民主决策机制无法保证;“两委矛盾”源于制度不规范。实现农村基层民主制度的路径在于:完善农村基层民主法律体系;改变村治权力授予方式;建立群众公认的干部选用机制以实现村党委会和村委会的活动纳入民主与法制轨道。积极推行在我国基层民主建设中的先进经验。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一个村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运作状况的详细考察发现,当现代民主制度进入到乡村以后,并不是一定就能产生预期的民主的效果。村庄内生力量会使民主制度的实践和结果发生扭曲。例如,制度的预期收益、村民的理性程度、村庄社会关联、村庄人口结构以及传统的“体制人”村干部的政治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13.
民主制度不是完美无缺的,在其实践过程中,不足和缺陷亦随之产生,如"多数暴政"、投票悖论、政治成本过高、民主意识缺失等。为避免民主制度的缺陷,促进民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应提高民众素质,培养其政治理性;确立司法独立,提高司法地位;完善公共决策的民主化和公开化;寻求代议制民主与协商民主的有机契合;合理规制投票机制;完善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4.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培育社会民主政治的奠基石。农村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尤其是作为其实现形式的农村基层选举受到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但是县乡治理体制以及由此形成的压力型体制模式对于农村基层选举的影响经常为人们所忽视,而良好的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的规范化离不开县乡关系权力重构。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省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经历了起步、兴起和发展三个阶段,形成了自己的发展路径,在完善村民自治机制、村党支部书记公推直选、乡长直选、乡镇党委书记公推直选、扩大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弱化常委会强化全委会以及乡镇党委书记民主评议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创新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今后的发展进程中将会出现更进一步的深化和突破。  相似文献   

16.
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一件大事。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有关村民委员会选举的政策法规,保障人民群众民主权利的充分实现,有利于促进农村民主建设进程,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文章论述了乡村民主政治建设绩效评价的意义、依据、一般价值标准和最终价值追求,以中央有关文件为依据,参考有关地区乡村民主政治建设绩效评价的做法,从“四个民主”制度的建立和运作情况、“三务”公开和民主管理“三到位”情况等8个方面提出构建乡村民主政治建设绩效评价一、二级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的构想。  相似文献   

18.
本文是对福建省南安市金淘镇三个村庄的个案研究。调查显示,尽管外出村民的政治认知和政治表达程度较高,但他们的政治参与水平不高。政治认知和政治表达程度较高的原因是:流出人口文化素质较高;流出人口主要分布在大城市,他们接受了城市政治文化的影响,有较强的参与意识和愿望。投票率和政治参与意识较低的原因是:流动的不确定性使他们很难与家乡保持畅通的联系;选举领导小组没有采取有效的通知手段。本文的相关政策建议是:在法律允许的框架内,采取函投等灵活的多种投票形式;合理利用和开发家庭在村民自治中的作用;加强村委会换届选举的力度,调动选民参与投票的积极性;规范委托投票;灵活确定选举日,提高流动人口的投票率等。  相似文献   

19.
谭细龙 《培训与研究》2008,25(11):53-56
实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是贯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的基本要求,是保护村民的知情权,实现村民参与村务民主管理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村务公开村民就无法参与村务的民主管理,就不可能实现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要使村务公开、村民参与村务的民主管理制度化、法律化,使村民的民主素质在参与村务民主管理的实践中不断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the work of Henry Morris (1889–1961), in particular his ideas on the Cambridgeshire village colleges. It is now 90 years since the first of these was founded in Sawston in 1930, and the article aims to address the issue of whether Morris’s views on education and democracy encapsulated in the village colleges still have relevancy in the early twenty-first century. An overview of Morris’s career and the creation of the village colleges is investigated, using the work of Paul Hirst and associative democracy as a theoretical lens. It is argued that the Cambridgeshire village colleges do have some attributes of associative democracy, particularly their original emphasis as sites of local democracy and participation from voluntary bodies and private individuals. However, Morris’s role as Cambridgeshire’s Chief Education Officer (1922–1954) meant that the local state (in the guise of the County Council) played a more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village colleges than Hirst advocates for his version of associative democracy. As English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turn from local authority control to academy status, Morris’s vision for local schools of and for local people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compromised. The article ends with the work of Allen and Gann, both influenced by Morris, who argue for a revitalised form of comprehensive schooling and lifelong learning that again sees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as sites of grassroots democrac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