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近水 《文化学刊》2013,(4):91-100
“盲人摸象”故事的流传情况按照主要载体的不同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从三国到唐代为前期,以佛经文献为主要载体,佛教的译经工作对故事发展流变有着重要的影响。由宋到清为后期,佛经载体退居从属地位,禅宗文献和文史文献成为两类具有重要意义的载体。禅宗文献的文化二重性对故事的世俗化起到了关键的过渡作用;文史文献中,“摸象”故事在应用文体和内容上表现出广泛的适应性,显示出佛教故事流变过程中本土化、世俗化的发展脉络。除了佛教的译经工作和禅宗的文化二元性,民间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中印文化差异以及主要传播载体的变化都对“盲人摸象”故事的流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纵观翻译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翻译不仅是语际间的语符转换,更重要的在于它通过本土文化和异域文化的相互阐释,成为丰富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渠道。正如中国汉晋乃至唐宋时期的佛经翻译,不仅传来了一种宗教思想,更重要的是从哲学思想、文学思潮、创作题材以及语言文体等方面给中华民族文化以  相似文献   

3.
汉译佛经文体方面的最大特点是四字格的大量使用,即四字一顿,组成一个大节拍,每个大节拍又以二字为一个小节.这种文体特点已经引起了学者的注意.玄奘是中国四大译经师之一,他的译经有着强烈的追求四字格的倾向.本文运用梵汉对勘方法,将<阿毗达磨俱舍论>梵文原典与玄奘的译本逐句逐词对勘,并在此基础上考察玄奘译经中四言文体的构成方法添字、复陈、省译、互文,以及这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相似文献   

4.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持续动乱,各民族语言接触频繁。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土,佛经翻译中梵、汉语言接触,涌现大量新兴词语,引起了汉语原有词汇系统较大的变化。考释中古佛经词语,有助于厘清词源,助益现代大型辞典的编纂工作。  相似文献   

5.
《三体》系列科幻小说的成功译介备受关注,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是译者采取何种策略翻译其中承载中国语言文化特色的俗语,这能反映译者的翻译风格,并为译介我国文学作品提供参考。本文通过语料库研究方法,以刘宇昆翻译的《三体》系列第一部作品The ThreeBody Problem为研究对象,使用定性和定量方式探索分析译者俗语翻译策略。统计结果表明,译者更倾向于采取归化翻译策略。对于汉语中较为生动形象、易于让英文读者产生同类联想的俗语,译者则多采取异化翻译。  相似文献   

6.
公共交通中的双语服务是衡量一个城市国际化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准。通过对吉林省公共交通公示语汉英翻译发展现状分析发现,公示语翻译缺少完整统一的翻译标准,且存在翻译相关的诸多问题。为提升国际化形象,吉林省公共交通公示语汉英翻译还需高度重视其翻译效果、提高译者待遇及翻译者水平和素养、提升翻译质量、加强翻译标准的多渠道传播和多层级传播,以及建立健全翻译质量标准体系和监控的一系列规范化策略。  相似文献   

7.
电影片名翻译采取归化策略,能帮助目的语观众降低认知负荷,有利于电影的宣传和发售。本文以电影片名翻译为研究对象,以恐怖电影片名翻译为例,通过整理、分析多部恐怖电影的片名翻译,在影评网站上收集观众的反馈,分析电影片名翻译的归化策略。本文连接了翻译学与电影学两个学科,拓展了翻译学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8.
经历漫长的历史时期,满族信仰继承了一种原始的多神教:萨满教。以萨满为核心的原始宗教信仰具有神秘色彩,广泛存在于东北亚地区,由此而形成的萨满教文化一直延续发展至今。本文从萨满文化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入手,着重探究其翻译策略,以期为我国的文化宣传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论是德国功能主义学派最重要的理论。本文在目的论的指导下试论电影片名在维吾尔语中的翻译,在积极探索电影片名翻译的同时,提出电影片名在维吾尔语翻译过程中应采取的策略和方法,以满足在电影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少数民族对电影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
在跨文化交际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文化差异的问题,基于此,如何实现跨文化的融合是做好交际翻译的关键点之一。为处理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以及有效提升跨文化交际翻译的质量和效率,需要翻译者提升自身的翻译技巧,并对翻译过程中出现差异的部分进行充分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高效率的跨文化翻译。本文针对当前跨文化交际翻译中存在的差异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跨文化交际翻译的融合策略。  相似文献   

11.
翻译中,译者"创造性叛逆"的存在是历史的必然,因为译者在解读原文时不可避免受到其所在语境文化的影响。译文对原文不同程度的背离体现了不同文化之间因交流产生的变形。葛浩文《丰乳肥臀》英译本中的创造性叛逆主要体现在个性化翻译、误译与漏译两个方面。本文通过对译者创造性叛逆表现形式及翻译策略的研究,以期为中国文学、文化对外翻译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马小方 《文化学刊》2011,(6):168-171
中国佛教在唐代发展至鼎盛,统治者、上层官僚文士以及下层民众普遍崇佛。极度蓬勃的佛教文化对这一时期的图书事业有着多方面的深刻影响:佛教典籍大量翻译,寺院藏书繁盛,佛教文学突猛发展,佛经目录编制进入新阶段,图书版本出现新类型等等。  相似文献   

13.
以《镜花缘》才女姓名为例,分析才女姓名在语境中所呈现的深层含义以及林太乙对才女姓名的翻译,发现在翻译过程中,语境的缺失是造成英译姓名意蕴缺失的重要原因。对缺失的语境,是否进行补偿以及达到何种程度的补偿使翻译恰到好处,这些问题可以从目的论的视角来探讨,由翻译目的来决定译者对缺失的语境所采用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极花》极具乡土文学色彩,其内容多以方言对话形式呈现。译者韩斌(Nicky Harman)是英国翻译家、汉学家,其英译本Broken Wings语言精炼、富有农村生活气息,并多运用归化的翻译策略,最大程度地重现了原文的内容和风格。该文从接受美学角度,以《极花》中地方特色浓郁的方言土语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人名与称呼语、詈骂语和俗语3个方面,着重关注“期待视野”在翻译中的应用,对韩斌英译本的方言翻译策略进行梳理分析。研究发现,英译本Broken Wings大多运用异化的翻译策略,同时韩斌考虑到读者的接受情况,又采取音译、补充解释法等归化策略来灵活补救,让西方读者感受了中国乡土文学的别样体验。  相似文献   

15.
王冰华 《文化学刊》2016,(4):218-219
文化环境可以影响翻译活动的总方向、翻译策略、译者对文本的选择、译者的素质等,本文便主要研究文化环境对翻译活动产生的这四种影响,说明翻译活动中文化环境的重要性,提出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可以促进翻译事业发展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晚清民初时期,学界对拜伦诗歌的翻译经历了一个高潮,其中,《哀希腊》的翻译最为典型。本文以拜伦《哀希腊》在晚清民初时期的汉译为例,具体分析了晚清民初时期"《哀希腊》在中国的幸运"的原因,以及主流意识形态对《哀希腊》在中国汉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公示语的英译是城市营造良好国际语言环境和人文环境的重要方面,也是城市精神面貌和国家形象的重要体现。笔者对江苏省徐州市的公示语进行初步调研,发现很多公示语存在错译、滥译等问题。本研究以功能翻译理论为指导,从准确性、目的性和跨文化交际三方面出发,分析徐州市公示语英译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究重译这些公示语的策略及方法。  相似文献   

18.
《淮南子》成书于西汉初期,融合诸子百家学说,将战国至汉初的思想融会贯通,在我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本文基于《淮南子·时则训》汉英双语平行语料库,运用Word Smith 8.0语料库分析工具对约翰·梅杰译本、翟江月译本、DeepL机器翻译三英译本的语言计量特征进行对比,探究不同译本的译者风格和翻译策略。通过对标准类符、平均词长句长以及高频特色文化词的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三译本均采取显化翻译策略,在翻译的过程中结合了原文的文化背景。其中,约译趋向于使用异化翻译方法,用短句将复杂的文言典籍娓娓道来;翟译趋向于使用长句将文言典籍通俗易懂地呈现给目的语读者; DeepL机译的标准类符形符比最低且平均句长数值最高,这表明机译在处理复杂文言文本时趋向于字面翻译,以此来保证译文的完整性和通顺性。  相似文献   

19.
我国文学的翻译产量丰富,但由于其接受度受译文质量,读者需求,读者接受心理等因素制约,文学外译时常面临困境,中国文化顺利走出国门堪忧。本文围绕诗歌英译中隐喻的接受问题,提出了隐喻的可及性建构这一概念,旨在解释隐喻翻译的可接受性。笔者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参与建构了隐喻的可及性。本文从本体、喻体具体化重构,语境细化,以及调动主体的体验性三个方面,讨论了隐喻的可及性建构方式,尝试为文化外译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隐喻旨在用源域的经验来理解与建构目的域的经验。星象隐喻是古人在认知和建构天空时产生的,具有文化差异性,所以中国古典诗词中星象隐喻的翻译一直比较困难。认知翻译假设尝试将隐喻按照映射条件进行分类并据此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然而,本文通过对已有中国古典诗歌中星象隐喻的英译进行分析,发现认知翻译假设并不能完全解释已出现的星象隐喻英译现象,主要在于认知翻译假设没有注意到隐喻在具体语篇中的不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