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德育者,民族进步之法要,社会发展之道本,价值体现之指南,思想提高之源根,超万有而尊显,历百代而崇最;司马光感言曰:"德才兼备是圣人,德大于才是君子,德才皆无是庸人,才大于德是小人。"且夫传位授业,若无圣人君子,宁采庸人而弃小人。可见,为人处世德字为先,一切教育德育为重,即便是有些才能,若无品德,斯人必然似鸟无翼而飞天。木无根而茂盛。由是推之,德育教师任之重道之远非言所及。因之,教学以来,制心一处,竭尽微忱,行勤言剀,履职尽责,深研穷究。兹将教学心得例举一二,点滴微谈,管窥蠡测,祷望同仁斧正。  相似文献   

2.
德育者,民族进步之法要,社会发展之道本,价值体现之指南,思想提高之源根,超万有而尊显,历百代而崇最;司马光感言日:"德才兼备是圣人,德大于才是君子,德才皆无是庸人,才大于德是小人."且夫传位授业,若无圣人君子,宁采庸人而弃小人.可见,为人处世德字为先,一切教育德育为重,即便是有些才能,若无品德,斯人必然似鸟无翼而飞天.木无根而茂盛.由是推之,德育教师任之重道之远非言所及.因之,教学以来,制心一处,竭尽微忱,行勤言剀,履职尽责,深研穷究.兹将教学心得例举一二,点滴微谈,管窥蠡测,祷望同仁斧正.  相似文献   

3.
善“辨”     
人之一生,或长或短,各不相同,但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或事,判断其本质,明辨其是非是我们作出选择的第一步,也对我们的人生有深远的影响。小人善变,圣人善辨。小人为君子所不齿,是因为其善变,会为了一点蝇头微利曲意逢迎,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令人生厌。而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是因为他可以看清本质,明辨是非。因为辨别让他有正确的思想观念,可以客观地看待世界,完美地处理事情,不  相似文献   

4.
古人说过:“德者,才之帅也,有德有才,谓之圣人;有德无才,谓之君子;有才无德,谓之小人;无才无德,谓之庸人。”可见,德是衡量一个人是圣人、君子、小人、庸人的重要尺度。在这个充满生机和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新世纪,各个行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秘人员面对这一严峻挑战,既要有乐观、自信、冷静、平衡的心态,同时又要具有相当的品德素养。文章围绕文秘人员的品德素养,阐明了文秘人员应具备品德素养的哪些方面。  相似文献   

5.
强教必强师,强师先立德。“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如得愚人。”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比较规范地对才与德进行区分,表达出以德为先的倾向,阐述了二者的辩证关系,并且鲜明倡导“宁愚勿小”的用人之道,给我们的道德建设以深刻启示。在硬件设施满足基本要求,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教育的今天,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如果说教师专业成长是学校发展的核心技术的话,那么,良好师德师风就是教育战线最姜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6.
成龙 《成才之路》2013,(32):24-24
德育的重要作用,自古到今,概无异议。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颠覆者多。”  相似文献   

7.
张炳妹 《考试周刊》2010,(2):155-156
“聪察强毅谓之才.正直中和谓之德。才德皆备谓之圣人;才德皆失谓之愚人;才胜德谓之小人;德胜才谓之君子。”——《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版第14页。  相似文献   

8.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代表有道德觉悟和修养的人,在古代常与小人(没有道德觉悟和修养的人)相对。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认为,中华文化的人格理想是君子之道。作为现代学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校长应从中华文化中汲取君子之道,做一个君子型的校长。一、校长要做一个仁爱善良的君子子曰:"君子之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意思是孔子说:"君子之  相似文献   

9.
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方面的教育,对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政治方向,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所谓:无才无德是谓愚人;有德无才是谓君子;有才无德是谓小人;德才兼备方为"圣人",可见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性。德育贯穿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而班级管理工作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由此可见,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班主任责无旁贷。  相似文献   

10.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指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其短短数语,精辟地阐述了德与才的辩证关系,指出了"德才兼备"的重要性和"有才无德"的危险性.然而,现行的中学教育以考试为重,在重才轻德的心理影响下,使得学校教育与德育渐...  相似文献   

11.
《考试周刊》2019,(10):11-12
作为儒家的最重要经典,《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君子这一概念贯穿始终,可见其地位之重。孔子以"德"诠释君子,君子于是成为理想人格的化身,社会道德的楷模。本文将从君子修己之道、君子为人处世之道、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因材施教培养君子等四个方面探究孔子有关君子培养标准和培养途径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孔子把欢乐意识视为人生最高的心理体验,并以人生状态的忧乐来区分君子和小人。孔子的欢乐意识具有辩证性:紧张和闲暇互补、物质享受和精神愉快相统一、自强不息与乐天知命相协调。孔子的欢乐意识体现理性精神:超越物欲对象,向崇高的精神境界自我提升;强调自我调节,以礼乐精神加以节制;重视善恶之辨、君子小人之分,崇善扬德。  相似文献   

13.
荀子认为礼是人的本质。具体言之,礼是人、物分别的根据,是划分圣人、君子与小人的原则,甚至是重构社会等级的标准。但是,荀子的人之本质论与其人性论根本对立,使其礼为人之本质的证明缺乏内在依据。  相似文献   

14.
道德修养是人的思想品行的修养。“道德”作为一个整体是密不可分的。但“道”与“德”也有所区别,各有其侧重。“我们通常所说的“道德”中的“道”即是人之道,“德”即是人之行,有正确的道路才有端正的德行,可见“道”是“德”的基础,有“道”才有“德”,行德先得修道,要修以下八道。1.修志道。“志道”就是志向、理想和抱负之道。远大的志向,崇高的理想,宏伟的抱负是人生的基础。立成才之志,扬理想之帆,人生才有目标,前进才有方向,学习才有不懈的动力和永无止境的追求。“有志者事竟成”这是古训也是现实。古往今来,凡是在事业上取得巨大…  相似文献   

15.
感情教育     
文化素质教育中有一重要内容,就是感情教育,或称美感教育或美育。我国古代传统教育理论很重视感情教育,认为教育的三个层面都不可缺少,它们是:知———知识与认识能力;情———情感、审美能力;意———意志、志向、理想。古代教育家认为,如何看待感情世界,因人而异。“圣人调情”,圣人能合理地调整自己的感情。“君子制情”,君子善于克制自己的不健康情感。“小人纵情”,小人放纵自己的感情,忘乎所以,流于庸俗。这些论断,今天看来,仍然发人深省。人的感情有社会性,也有个性。在感情教育中需要注意人的个性。每个人都有他自…  相似文献   

16.
曲桂凤 《华章》2007,(5):31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古人说.有德无才是君子,有才无德是小人",可见道德对一个人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孔子思想中对于君子的人格设计有两种,一是君子之德;二是君子之风。"德"是君子人格的内在底蕴;"风"是君子人格的外在表现。孔子主要以"德"为中心,从君子之德、之学、之才以及君子与人相处等方面阐述自己理想中的君子人格形象。  相似文献   

18.
文论从文学派生,反过来指导文学创作,彼此是一个整体的两面;中国不少文论家之所以卓越,正因为他们兼为作家,能根据自己的实践立论,也就比较亲切具体;他们认为作者在修养上,主要应该注意四点,而且有着主次.首先是崇德.古人称人有君子、小人,这两类人的区别,乃以德为标准,有德则为君子,无德则为小人.孔门施教,德行第一,刘义庆著《世说新语》,也以德行发端.人不重德,将不齿于人.孔子讲“崇德、辨惑”(《论语·颜  相似文献   

19.
<正>现在有些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孩子的品德教育。当前教育环境下,家长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是无可厚非的。若孩子将来能考个好点的大学,就能找到好的工作,有了好的工作,孩子的生活质量就会更优质。但我认为,学习成绩不是孩子的唯一,品德才是重中之重。《菜根谭》里面有句老话:修身建德,事业之基。司马光说过:德者,才之帅也,才者德之资也;德大于才是君子,才大于德是小人。一个孩子的才能再大,若人品有问题,轻者,误自己,重者,  相似文献   

20.
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改革理念容易在教学深度、广度,教师管理,教学条件建设等诸多方面产生误区。学生成人成才才是专业建设的根本目标。让学生成人成才的执行者是教职员工,没有他们,一切是空谈。因此,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中,应明确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自身应加强修养,特别是专业水平和治学态度方面的修养,管理层应提高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充分保障教职员工的合法权益,共同努力,实现学生成人成才的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