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熙 《新闻知识》2002,(1):34-36
近年来,现代社会的新闻媒体在从事新闻报道中,努力运用舆论监督的重要功能,在促进我国民主法制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我们也应看到,在舆论监督过程中经常引发出许多的新闻官司,新闻媒介和新闻工作者被报道对象以侵权为由推上被告席的事件亦屡见不鲜。那么,究竟怎样才能作到既顺利实施媒介的舆论监督作用,同时又能有效地预防新闻官司的发生呢?笔者从事法制新闻工作二十余年,下面结合自身经历,就新闻官司的成因及预防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以达到“防患于未然”之目的。一、新闻的虚假性与新闻官司“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是…  相似文献   

2.
随着足球职业化的开展,足球报道很能出新闻,而且是轰动性新闻,这可以从近年来不断爆出的足球新闻官司中看出端倪。 1997年10月,世界杯外围赛亚洲区预选赛十强决战,中国足球队为冲击本世纪最后一次世界杯赛进行殊死拼争。《广州日报》发表一篇题为《祸起女人乎》的文章。此文引起中国队下榻的大连东方大厦副总经理于明的愤怒,一纸诉状将广州日报社送上法庭。后广州日报致书道歉,才得和解。 1998年3月 22日,’98赛季甲 A联赛首轮,广州松日队主场迎战大连万达队,大连队以2比0胜出,其中有一粒点球,执法者为连续三…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新闻媒介和新闻报道者被推上被告席的现象日渐增多。据有关部门统计,在全国法院系统受理的名誉侵权案件中,仅因报刊文章引起的新闻诉讼案就占到了20%以上。从法律的角度去审视,这些引起新闻侵权纠纷案的新闻报道本身或多或少都存有一些问题。因此,探讨新闻侵权纠纷的产生及如何避免,是摆在新闻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将引发侵权纠纷的新闻报道称之为“官司”新闻,把新闻报道引起的纠纷诉讼称之为“新闻官司”。  相似文献   

4.
从这几年来发生的新闻侵犯名誉权案件的情况看,基本上是媒体和记被起诉了,才被动委托律师找证据。但是,由于新闻采访的特殊性,时过境迁,往往难以取证。在法庭上提出主张但又缺乏证据,就意味着败诉的可能。批评性报道是舆论监督的重要形式,但也是引发新闻侵犯名誉权纠纷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 ,因新闻侵权而引发的新闻官司急剧增多 ,其中以涉及名誉权的最为多见。这一方面说明人们对维护自身名誉、尊严的法律意识明显增强 ,同时也因新闻官司的大量发生而带来一系列问题 ,引起新闻界和法律界有关人士的思考。一、新闻官司的正面影响和负面效应新闻官司令涉案者深受其苦 ,众多新闻媒体和记者唯恐避之不及。但是 ,我们不能因此否定新闻官司的正面影响 ,看不到由新闻官司表现出的社会发展中进步的方面。1、新闻官司总体上体现了社会公平原则。我国的媒体属国有性质大多与党政机关有密切的联系。在涉及侵权的有关法律实施之前 ,…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律建设进程逐步加快,法制新闻业已成为新闻报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在法制新闻以它的知识性和可读性吸引读的同时,引发的新闻官司也日益增加,这不仅造成新闻媒体与受众之间的矛盾,也给新闻宣传带来不良影响,因此,自觉学好法律知识,努力增强法律意识,尽力避免新闻官司,是摆在新闻工作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7.
徐再杰 《新闻知识》2002,(10):29-29
改革开放以来,新闻官司呈上升趋势。新闻官司多,一方面反映了公民的法律意识有了提高,知道用法律武器来捍卫自己的正当权益。另一方面则表明部分新闻从业人员跟不上形势的发展,法制观念淡薄,采写的新闻确有主观或客观上的侵权行为。当然,还有相当数量的新闻官司是因为批评报道引起的。记高举正义之剑,曝光邪恶丑陋,戳到了某些人甚至是“贵人”的痛处,被曝光自然要千方百计找新闻单位的麻烦了。  相似文献   

8.
如今,人们的法律意识越来越强,常常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重视自己的名声,看到对自己不利的报道,便要走上法庭,与新闻单位对簿公堂。这种法律意识的普遍增强既给我们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有时甚至使我们的工作热情受到打击。因此,我们应该理智地对待新闻官司.变压力为动力,变“坏事”为好事。  相似文献   

9.
综观新闻媒体的新闻官司,从新闻媒体本身来看,涉及最普遍的有三个方面: 一是侵害法人及公民名誉权.构成对公民、法人的名誉侵权,应具备四个条件: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行为人实施了侵害他人名誉的行为;造成了损害后果;侵权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1993年6月15日,我国曾发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1998年8月31日,最高人民法院又发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  相似文献   

10.
新闻官司与新闻真实性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在新闻实践中,相对于一般性报道,舆论监督报道在新闻真实性上要求更高。但事物的复杂性、多样性和无时无刻不在的变动性,决定了新闻真实尤其是舆论监督报道真实性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近年来,一些党报舆论监督报道在真实性上屡遭质疑,甚至屡遭反诉和新闻官司,而且报人败多胜少。  相似文献   

11.
谈起新闻官司,恐怕许多新闻同仁大摇其头,认 为打新闻官司费时、费力、风险大而心有余悸。其 实,对待新闻官司怕是大可不必的。只要稿件内容真  相似文献   

12.
蒋宏 《新闻导刊》2006,(5):36-38
关于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按照新闻的基本规律来说.不但要求每个情节、事实都要言之有据.而且要求在事实的联系和事实的总和上要给人们提供客观真实的途径.这样来使人们认识社会和时代的本质。这实际上有两个含义:一是新闻本身.对于记者来说.一篇具体的稿子要把它写真实:对于编辑来说.要把它处理真实。但这还不够.还要立足时代.对于这个时代来说它真不真实。还要看它能不能表现事物本质和这个时代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3.
所谓新闻舆论监督,是指运用新闻报道、通过在新闻媒体上公开曝光的途径,对社会中(包括集团的、单位的、个人的)的不良言行进行监察和督促的一种形式。尽管,我国的法制体系里有公、检、法系统,但舆论是社会公众意见的一种表示,事实证明,新闻媒介作为舆论最有效的代表者,能准确、及时、高效地促进许多社会问题得到并公正的解决。同时,新闻舆论监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一些新闻工作者在行使舆论监督这项神圣的权利时,有的竟吃上了新闻官司,有的还以败诉告终.过多的新闻官司,肯定会牵涉记者的大量精力,使其产生畏难情绪和心理压力,客观上也会冲淡舆论监督的效果,这样下去也不利于舆论监督工作的健康发展.所以,在舆论监督中,记者如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尽量避免新闻纠纷的发生,就显得十分必要.既有所为,又有所不为,这就是我们每个新闻记者在实施舆论监督过程中减少侵权行为发生的法宝.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新闻侵权诉讼(即我们习惯所称的新闻官 司)的增多,新闻传媒感受的压力也倍增。虽说媒体当被告已经司空见惯,但打官司肯定要牵制很大的人力、物力。一旦败诉,还要承受较大的社会压力和经济压力,导致新闻传媒行动小心谨慎、缩手缩脚,从而极大地限制新闻传媒舆论监督作用的发挥。如何搞好舆论监督又能防范新闻官司,成为传媒面临的共同难题。 多年来处理新闻官司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防范官司的关键是传媒行业自律,包括新闻自律和经营自律。也就是说,传媒自律是以健全的自身机制对自己的职业活动进行自我约束、自我规范的行为,…  相似文献   

16.
关于中华百货店的报道及由此引发的一场新闻官司,已经过去20多年了。但现在回想起来,仍然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新闻侵权官司逐年增多。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已审理此类案件数千起。昔日的"无冕之王",今日常常被推上被告席。随着民主法制建设的推进,新闻工作者要避免被新闻官司纠缠,就要不断增强法律意识,防止新闻侵权事件的发生。要防止新闻侵权,就要知道什么是新闻侵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中说明:"因新闻报道严重失实,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按照侵害他人名誉权处理;文章反映的问题基本属实,但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内容,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认  相似文献   

18.
朱巍  晓琳 《新闻爱好者》2001,(10):16-17
目前,随着法律的完善和群众民主意识的提高,新闻官司已渐呈上升趋势,记者或媒体成为法庭被告的事已屡见不鲜。当然,打官司并不意味着原告有理。但是,官司打起来,总会给记者和媒体带来根多麻烦,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据悉,全国的新闻官司10年间已达5000多起,媒体败诉率达30%以上。新闻媒体因刊发批评报道吃官司甚至败诉,不仅削弱了批评报道的战斗力,而且损害了新闻媒体的信誉,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那么,怎样才能在批评报道的采写中避免新闻官司呢?我们结合采写许昌市邮电局电信服务质量问题的一组批评报道的实践,试…  相似文献   

19.
新闻官司投上门来 回放之一:同作者一起当被告 1996年6月,我到随州日报社任社长、总编辑不久,法院的一纸传票送到了我的手上。当时我还真有些惊诧莫名。  相似文献   

20.
程前 《新闻采编》2001,(1):36-38
改革开放以来,从1985年我国首例新闻官司——“疯女案”至今,新闻官司此起彼伏,与日俱增,成为一种社会普遍关注的现象。这充分体现了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社会不断进步,广大公民的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但细心的人们不难发现,在新闻侵权诉讼中,新闻媒体总是处于被告的地位,鲜见有新闻媒体拿起法律武器,站在原告的位置上,指控某公民(法人)侵权的案件,原因何在?讲到此就难免引发出不少新闻界人士的满肚子苦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