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背上的小红军》记叙了在长征路上,一位小红军战士牺牲在马背上的故事。课文既没有波澜壮阔的长征场面,也没有刻画叱咤风云的人物形象,只是通过小红军“骗”陈赓这一事例。从侧面反映了长征的艰险,以及上下两代人对革命的忠贞不渝的精神。在教学中我紧扣“骗”字设计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全文,从中去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一、找出“骗”的原因 1.从全文入手,让学生细读全文后思考:课文写谁“骗”谁?一共“骗”了几次? 2.小红军为什么要“骗”陈赓呢?(先因为陈赓两次要他骑马;接着是因为陈赓要与他同行;然后是因为陈赓要给他“一小包青稞面”)。3.文中对小红军的外貌描写以及对环境的描写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从分析中了解到:小红军“黄黄的小脸”说明他十分瘦弱;“一双大眼睛”告诉我们小红军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许多学校每年都要举行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公开课比赛,许多教师为上好一堂公开课,钻研大纲,查阅资料,认真备课,有的还请专家反复“会诊”,花了不少力气,教学中也的确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但毋庸讳言,教学中也存在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教师讲得多,学生读得少;教师讲得细,学生悟得少。以讲挤读,以讲代读,把阅读课变成了“分析课”,似乎不分析就没法进行教学。有的教师分析求深求透,板书滴水不漏,练习防漏求全,满足于表面上的热闹,形式上的严谨,有限的40分钟就在这分析来分析去的问答中不知不觉地过去了。结果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不到培养,朗读、默读、背诵、复述的基本功得不到提高,陷进了“分析问答课”的误区。之所以出现“讲风不停,读风不兴”的怪现象,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五点:1.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忽视阅读能力的培养;2.注意了正确结果的得出,忽略了思维过程的感悟;3.学生的阅读时间得不到保障,被挪作做题或讲课用,使学生读书的机会减少;4.教师不研究指导学生如何读,而是让学生盲目地一遍又一遍地读,单调机械,削弱了学生读书的兴趣;5.一些领导在评议一堂课时,往往强调教师讲得如何,不问学生读得怎样,这在客观上为重讲轻读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现在许多语文教师怕在课堂上“讲”得多了,结果该讲的地方也省略了;一些教师还“盲”无目的地让学生“读”,而美其名曰:“以学生为主体”、“自读自悟”。究其根本原因是教师担心自己讲得多了,教师主导地位太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不符合新课改精神。这种不顾教学规律  相似文献   

4.
小语教学要强化“读”的训练,通过读来理解、积累和内化课文的语言文字,领悟课文的思想感情,学习写作方法。实践证明,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获得,主要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而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读”而获得的。如何把“读”的训练落到实处,取得更佳的教育教学效果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浅见。一、“读”要到位“读”要到位,教师必须做到如下三个方面:一是要给学生读的机会。这就要求教师树立“讲”为“读”服务的教学指导思想。这样教师就会想方设法把课讲得精粹,讲到点上。即只讲课文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疑点,不讲学生已掌握了的…  相似文献   

5.
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来看,教师应该是一个研究者。这一观点得到了越来越多教师的认可。但是,作为一线教师来说,应该怎么做科研呢?有这样一种认识:科研就是做课题研究、写论文;教育教学工作是自己的本职工作;科研与工作是“两张皮”。或许你的科研已经做得很深入了,或许你还刚刚起步,你是怎样认识教科研的呢?  相似文献   

6.
一位语文教师,总是责怪学生不好好学习。后来,在一次会上,同学们对他的教学提出了意见: 一、过去是讲得多,现在是要求学生读得多。一堂课尽是“予备读”,大家哇拉哇拉瞎读一顿,读得口干舌焦。二、在课堂上学生发言内容要套上教师备课本上的框框,同学们怕套不上,就不敢发言;教师提问总是盯着表、学生说少了,怕问题没答全;说多了,教师看着表很着急,好象浪费了时间,大家也不敢发言。三、教师提出问题,没等同学想好,  相似文献   

7.
一首诗是一支歌,一幅画,一段情;教学一首诗是在解读一段历史,诠释一种生活。王蓓老师教学辛弃疾写的《清平乐·村居》给我们许多新启示。教师先让学生读准,读顺,给诵读扫清障碍。学生提到“剥“”媪”两个难字,教师让学生按拼音读写以加深印象。教师再让学生读“词”的上阕: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全班学生自由诵读数遍后,说出自己的感受。生:乡村太美了。生:住得很舒服。生:过得很开心,很快活。……同学们打开了话匣子,七嘴八舌,描绘了一幅江南农村的美丽图画,学生慢慢地进入了诗的意境。一个学生有感而发“:风…  相似文献   

8.
一、在读题质疑中知“强” ,孕伏情感。1 教学伊始 ,引导学生弄懂“强”字在题文中的读音及意思 ,并发掘表示“倔强”的近义词———刚强、坚强、顽强等。2 让学生围绕课题提问题 ,教师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 :①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②小红军在什么情况下“倔强”?“倔强”表现在哪里?他为什么那么“倔强”?结果怎样?3 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通过产生疑问、整体感知 ,使学生内心孕伏着对小红军的敬佩之情。二、在自读自练中找“强” ,积累情感。1 让学生在自读自练中感受小红军的“倔强” ,积累情感。放手让学生自…  相似文献   

9.
一、创设情境,感知学习“垂直”的意义。[多媒体演示:屏幕显示出植树节两个小朋友植树的画面,一棵树栽得很“直”,一棵树栽得有点“斜”。]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哪一个小朋友栽得好?哪一个小朋友栽得不好?为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一棵树栽得很“直”,是因为这棵树的树干垂直于地面,一棵树栽“斜”了,是因为这棵树的树干不与地面垂直。可见,研究“垂直”问题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的意义。[多媒体演示:屏幕显示出一条线段和一条直线,位置关系见图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屏幕上显示出的线各是  相似文献   

10.
上《倔强的小红军》这节课时,在课前我已经做了充分地准备。随着上课铃响起,我揣着教学“必备品”走上了讲台,按照课前的预设,介绍时代背景,导入新课,一切进行得很顺利。下一个环节是“整体感知,自读质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个问题,稍作梳理后,我将它们一一写到了黑板上(这些问  相似文献   

11.
阅读教学中,读悟结合是学生对课文感受、品味、揣摩、领悟最重要、最基本的手段。以读为本,以悟促读,在“悟”之后能升华“读”,读出情,读入境,达到与作品、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同构。但是,笔者听了一些教学研讨课,听了一些青年教师的优质课评比,发现课堂上学生“读”得轰轰烈烈,“说”得热热闹闹,而实际上学生的“读悟”是在同一平面上滑移,根本没有读出层次,悟向纵深,也就达不到入情入境了。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背后,笔者发现许多教师没有正确走好“读悟结合”的捷径。误区一:急于求成”式的读悟案例:《春天的雨点》教学片段(学生初读后,…  相似文献   

12.
“以读代讲”与“以读带讲”,其特点是以读为本,寓讲于读中。它能有效地加强学生的读,减少教师繁琐的讲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感,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吸收、鉴赏能力;有助于打破旧的教学程式,改革课堂结构。现分别举例如下:一、“以读代讲”。以读代讲就是以读来代替讲解。课文中某些词语用得好,为了突出其妙处,教师用减词、加词、换词的办法与原文对比读,通过比较鉴别,让学生品其意味,得其精华。改变原文对比  相似文献   

13.
阅读教学应坚持以读为主,通过多层次、多角度、多方式的“读”,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培养读书看报的能力。教学中我采用“四读”进行阅读教学,取得了良好效果。一、尝试读,感知内容尝试读,指学生进行预习性、尝试性的阅读,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开始。课前可引导学生按“预习”提示,从课题入手尝试阅读课文。如《倔强的小红军》一文,根据课前“预习”提示,让学生读课文,思考:1.“倔强”是什么意思?课文写的是倔强的小红军的一件什么事?这件事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2.哪些句子描写小红军的外貌?哪…  相似文献   

14.
读了《中学化学》上连载的《一套美国中学化学教材中的习题》后,我感受颇深,为什么?因为我深刻地意识到,我国的学生是学得多悟得少,而美国的学生是学得少悟得多。对学生“悟性”的启迪,在我国现实的教育教学模式下是极其难实现的,学生已经被我们所教——“灌”的知识弄得疲于奔命,有多少自由的空间和时间去“悟道”?或许这也就是造成我国学生后期的发展受到制约的主要原因之一。因而这实质上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对我们现有的教育教学模式的挑战。为了说明方便我暂且称其为“美式教育”,我们现有的教育教学模式为“中式教育”,根据我的…  相似文献   

15.
一、引读评价不能盲目求“新”一部分教师为了突出课改新理念,课堂上盲目运用“新”套路,对学生的研读、讨论、交流等活动不能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进行有效指导,只是在形式上一味地模仿公开课上教师的引读方式。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和你的小伙伴一起读”……这样的流行语充斥于整个课堂;小组讨论、交流完全流于形式,学生还没坐稳,老师已示意时间到了;有些教师把尊重学生独特感悟与体验完全绝对化,只要学生有感受、有见解,教师就一味地鼓励。例如,在一堂《狐狸和乌鸦》的语文课上,某位教师引导大家评…  相似文献   

16.
我们已习惯说,学校要为学生服务,教师要为学生服务,我们已经说了几十年的“为人民服务”了。可是,要教师做一名帮助学生学习的服务者,教师们或许不愿意接受。因为“服务者”与“服务员”仅一字之差。总使人联想到“谦卑”之义。知识分子的特点就有一点是清高,可是我仍坚持要说,除非我们不再声称我们要为学生服务, 否则就得认真写一写、研究一下,究竟怎么才能做一名称职的服务者。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深感语文课堂教学现状不容乐观:许多时候教师讲得唇干舌燥,学生却听得有气无力甚至呼噜声起……原本最具灵性美感、充满生活甘甜芳芬气息的语文课堂怎会变得如此枯燥无味呢?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缺乏朗读训练显然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一些教师不重视朗读,甚至认为在课堂上教师的范读,学生的朗读,会耽误自己授课的时间,于是把课中“读”改成了课外“读”(课前读或课后读)这样教师一进课堂便抓紧一切时间“讲”,殊不知学生课前读落实了没有?一旦未落实,在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毫不知晓的情况下,即使老师讲得再精彩,学生也不见…  相似文献   

18.
在课堂上,我们无法忽视学生的一些问题行为,他们或许是因为性别、年龄、心理、生理、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或许是因为对上课老师感情上的喜恶;或许是因为教师教学手段的单一枯燥;或许是因为家庭环境方面的因素影响;所有这些原因导致了一些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针对不同原因而产生的问题行为,我们可以进行冷处理、热处理、巧处理,也可以采用放任法、表扬法等措施,将问题行为的影响消弭与无形,提高课堂效率。  相似文献   

19.
阅读教学要摆脱高耗低效的困扰,必须从以多余的情节分析和繁琐的主观提问为特征的“讲问型”模式走向以教师引导、学生自学为特征的“自读型”模式,而“点拨”这一传统教法中的精华,正是在学生自读过程中教师相机诱导的一种最佳方法。一位作家写得好:你要种的是一棵枝  相似文献   

20.
今天,再与年轻的教师朋友聊聊我读文学作品的一点“心得”与“新得”。 我读文学作品的一点“伎俩” 书是有“性格”的,从读书的嗜好上或许能看出一个人的性格。说实话,我看不进“伎俩”的书,《厚黑学》不必提,就连四大古典名著中的《三国演义》,我也是在年近“不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