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对杏南开发已开展的二类油层注聚试验区和工业化区块的动态反映特征分析,指出二类油层在聚驱开发过程中存在着注入能力差、产液能力低、见效含水低值期短、聚驱平面矛盾突出等问题。从实践的角度总结了改善二类油层聚合物驱开发效果的主要途径。二类油层聚合物驱通过严格控制注聚对象,可以减少层间差异;通过采取细分层系、缩小井距、完善注采系统以及优化注聚方案等技术措施,可以取得较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南二区二类聚驱压裂井的分析,阐述了在二类油层聚驱开发过程中,油田采出井压裂效果好坏的影响因素及与周围注入井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选取大庆油田某1区块二类油层聚合物驱及某2区块二类油层弱碱三元复合驱试验区作为典型区块进行对比。结合区块生产情况,依据实际已经发生的投资成本状况,预测全过程投资成本情况。若聚驱与弱碱三元驱相同地质储量对比,从吨油成本上看,三元驱成本明显高于聚合物驱。从经济效益上看,聚驱投入产出比高于三元驱。三元驱比聚驱多提高采收率2.5%以上,经济效益好于聚驱。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对二类油层注聚有关问题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通过时注聚试验区、工业生产区、方案研究区进行综合对比分析,取得了一些认识.在对北一区三元复合驱试验区精细油藏描述,精细地质建模,数值模拟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对二类油层开采对象控制程度、数值模拟预测提高采收率、经济效益等方面深入的研究,量化了二类油层三元复合驱合理注采井距,同时对井网利用问题、布井方式问题进行对比评价和可行性分析,初步建立起一套二类油层三元复合驱较合理的操作体系,为萨中地区今后三元复合驱的井网布署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通过细致研究大庆油田二类油层沉积特征,区块中剩余油的分布状况,然后在采用综合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基础上,确定在二类油层中实施分层分质注入技术,即对二类油层进行平面分质,在14口实验井中采取并应用了聚驱双管柱实现纵向分质技术,以便最大限度提高二类油层最终采收率。  相似文献   

6.
王宏宇 《科技风》2012,(20):108+110
本文针对北三西西块二类油层聚合物驱南北区在注聚开发过程中的含水下降幅度、增油幅度和吨聚增油量上的见效差异,运用静态剩余油分布和水淹状况资料,动态上的注入状况、注聚过程中的调剖,深入探讨了造成南北区差异的原因之所在,并在此基础上做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7.
系统地描述了喇嘛甸油田北东块二类油层三元复合驱试验区的油层性质,分析了初期生产过程中的动态变化特征,并针对问题开展了综合调整的研究工作,适时进行动态方案的调整,完善井组注采关系,减少平面及层间差异,总结出改善试验区初期效果的有效途径,为三元复合驱大规模推广的初期阶段提供了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8.
崔金哲 《中国科技纵横》2010,(7):116-116,124
二、三类油层聚驱开发中油层渗透率低、注入压力高、注入量小,导致现有的梭形杆偏心分注技术的流量调节难度大,影响了注入效果。针对这一问题,对堵塞器梭形的设计结构进行优化改进,优化后,梭形杆聚驱偏心配注器的性能指标达到了二、三类油层聚驱低注入量的注入要求。  相似文献   

9.
杨美华 《内江科技》2012,(2):102-103
二元复合驱技术已经在孤东油田一类油藏中取得了明显的降水增油效果。本文针对一类油藏化学驱接替不足的问题,在孤东三四区开展了二元复合驱在二类油藏的推广应用,在精细油藏描述的基础上,根据动态变化加强综合调整,分砂体完善注采井网,应用分层注聚工艺缓解层间矛盾,配套高低压井治理及油井提液技术改善二元开发效果,扩大见效规模,二元复合驱技术在二类油藏的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矿场效果。  相似文献   

10.
孤岛油田西区Ng3—6储层疏松易出砂,油层非均质严重,经过三十多年的注水开发,油层已存在次生大孔道或高渗透带,为进一步提注聚效果,在注聚前应用PI决策技术优选调剖井,确定了“多段塞组合”调剖工艺技术。现场施工调剖12口注入井,油压上升2.54MPa,达到封堵大孔道或高渗透带的目的,有利于提高聚合物驱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1.
谢滨 《科技风》2011,(3):133
油田经过多年的加密调整和注水开采,大部分已经入高含水和高采出程度阶段,依靠常规方法开采稳产难度越来越大,为了最大限度提高油田采收率,根据南一区葡I组主力油层的陆相沉积,油藏非均质性以及水驱开采后剩余油的分布状况,在南一区西东块2008年进行小井距布井,于2009年1月开始采用注高浓度聚合物,经过10个月的注聚现场应用研究,我们对南一区西东块注聚井取得良好效果做出真实评价,为油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聚合物驱油技术,保证聚合物驱油现场应用取得好效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随着聚驱采油开发逐年向差油层的转移,新型表面活性剂降压增注技术克服了氧化剂解堵技术化学反应速度快、控制难度大、解堵半径小、成本高的实际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技术效果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张素梅 《内江科技》2006,27(9):134-134
孤东油田七区西54-6注聚区于2002年11月转入后续水驱,综合应用注聚剖面和吸水剖面资料,通过分析注水井各层2的吸水状况、油水井连通关系、油井受效和油层水淹状况,指导了油水井配产配注、调剖、补孔等调整措施,保证了区块转水驱期间产量的稳定。  相似文献   

14.
随着油田开发的不断深化,杏六区东部I块主力油层(PI1-3)已转为三元驱开采。水驱油水井主力油层实施封堵,开发形势呈现出产液量下降,产油下降,含水上升的局面。通过对区块内30口水井采取细分调整,优化注水结构,在实施高效精细注水的同时适时对油井措施挖潜,有效地提高了油层的动用程度,改善了水驱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5.
以孤东油田六区3-5注聚区为例,对改善化学驱开发效果综合调整技术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总结出了调整井网转流向、强化极端井治理、提液引效等四项综合调整技术,有效地改善了开发效果,对其它同类油田的化学驱开发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结合有关文献给出了聚合物驱工业化生产合理注入速度的经验值,通过生产实践中注入速度调整后区块见效特点和见效情况的变化,分析了注入速度对聚合物驱油效果的影响。探讨了区块注入速度调整的合理范围,为今后聚驱开发起到指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17.
王波  郑艳梅  孙华 《内江科技》2011,32(4):147+205-147,205
2009年1月,在胜坨油田二区沙二1-2砂层组南部进行了清水注聚试验,截至目前,试验区注入状况较好,部分油井开始见效,开发形势呈现较好态势。在清水注聚试验过程中,为了提高注聚见效的效果,在注聚初期开展了许多针对性的调整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效。本文总结了清水注聚初期改善聚合物驱油效果的几点调整做法,为高温高矿化度油藏开展聚合物驱提供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8.
油藏注水开发的水驱油效果主要取决于流体的组成和物理化学性质、储层的孔隙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流体在油藏中的流动状况。储层孔隙结构是影响驱油效果的重要因素。岩石表面的润湿性和油水粘度比对驱油效率也有重要影响。储层渗透率对驱油效率有较大的影响,渗透率较低的油层驱油效率较低,开发后期其剩余油饱和度必然高于高渗透油层,是剩余油富集区。  相似文献   

19.
通过从见聚时间、连通方向、连通类型、动用状况等方面对聚驱井的见效特征进行分析,对聚驱效果进行对比,找出聚驱效果的影响因素,有针对性的采取个性化的措施和方案设计,进行平面的综合调整,对提高聚驱的效率和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东区聚驱在开采过程中,以其非均衡性为主线,不断优化注聚方案,提高聚驱阶段的采收率。本文通过分析东区聚驱后续水驱阶段仍存在的不均衡矛盾:即高含水井逐渐增多、井区间压力差异较大、油井利用率较低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及时调整开发思路,以提高区块的经济效益,必须采取以下对策:一是对高压井区采取控水措施,挖掘聚驱后剩余油,延长后续水驱经济有效期,达到"五控",即控液,控水,控制含水上升速度,控制产量递减,控制成本增加,减少无效循环,进一步提高聚驱采收率。二是通过低效井治理,提高油井利用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