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产业集群发展是现代经济发展的趋势,培育和壮大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是提升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河北省委六届八次全会提出“加快产业的发展和聚集,带动农村人口战略转移,同步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  相似文献   

2.
在"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长株潭城市群作为湖南省生态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为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两型社会建设目标,其推行生态经济的中心思路就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生态经济体。具体策略包括:确立经济主导部门和支柱产业;通过推动长株潭经济一体化,促进周边城市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建立循环工业为主体的生态工业园,立足生产性服务业来推进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3.
在两型社会的建设中,产业集群及其集群内的企业不仅需要发展经济实力,而且还要兼顾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因此,论文在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基础上,结合两型社会建设要求,探讨了影响产业集群创新的六大因素,并提出从投融资体制、企业制度体系、产学院合作机制、区域循环经济体系四个方面入手推进两型背景下产业集群的创新。  相似文献   

4.
基于外商直接投资(Foreigh Direct Inrestret,简写FDI)对地方产业集群发展影响的研究,面对内蒙古现有产业集群依靠自然资源等低端要素,产业链条短,关联度低等问题,指出内蒙古应该发展特色外向型产业集群,以此推进内蒙古对原料和能源的充分利用,这是内蒙古实现产业集群的升级与转型的重要路径选择,为此应在有效选定内蒙古特色外向型产业集群的重点培育方向的基础上,以园区建设为载体,推进FDI在内蒙古特色产业群中的长期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优化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环境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产业集群发展是现代经济发展的趋势,培育和壮大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是提升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河北省委六届八次全会提出“加快产业的发展和聚集,带动农村人口战略转移,同步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一)城镇化水平是衡量我国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构建科学合理的区域格局的重要推动力量。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河北省城镇化和城镇建设有了长足进步,城镇化水平从1978年的12.65%提高到2003年的33.51%,城镇人口从1995年的1637万人增加到2000年的2049万人,城镇数量进一步增加,独…  相似文献   

6.
论述了循环经济与产业集群的发展是建设"两型社会"的基本内容和有效途径.而建设"两型社会"的战略目标也对循环经济与产业集群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即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作为产业集群发展的前置条件和贯穿始终的约束条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以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积极探索,从而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国内外的经济环境不断变化,福安作为一个中小城市所需要面对的经济形势非常复杂.福安自身具有对外竞争的优势,但是其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的不利因素.经济综合竞争力是福安城市发展所面临的一个紧急任务.抓住城市发展主线,进行科技与自主创新、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增强经济的抗风险能力、完善城市软环境建设是提升福安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从STI三维空间模型的视角研究了科技政策、技术创新和产业集群(STI)三维互动关系,指出三者之间存在动态性、相对均衡性等特质;认为STI研究视角具有实践价值,即利于推进我国区域经济政策和地区发展战略实现整体转变;利于解决目前我国地方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促进地区产业集群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利于我国各地区通过特色产业区的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9.
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之间具有的深刻的内在关联,决定了两型社会建设必然要在一种统一的文化理念指引下实现。生态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不但提供了审视两型社会的整体论视角,同时也有助于塑造和培育两型社会建设的精神氛围和社会力量。必须积极培育生态文化.将其植入社会发展,促进两型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0.
特色产业集群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与其他集群争夺资源和控制市场的能力、特定的资源与制度背景两方面。本文运用特色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模型得出如下结论:只有同时具备强大的市场控制能力、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能力、丰富的组织资源和良好的制度背景的特色产业集群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生存、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11.
区域集群主体知识联结的社会生成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很多地方都把发展产业集群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但在发展中出现了诸如有堆积而无集群的问题,以区域集群知识网络为切入点,通过对其生成发展的社会条件的分析,认为空间本身具有丰富的社会属性,区域主体间在地理、社会和行业方面的接近性,是区域集群知识网络生成的重要社会性基础条件;区域集群知识网络具有"小世界"网络特征.进一步地,通过复杂网络模型的模拟,分析了主体接近性耦合和互动交流对区域集群知识网络生成的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当前地方政府在培育区域集群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目前存在着诸多问题,通过实施产业集群治理,进行合理产业空间布局,建立核心和支柱产业等途径,可以促进产业集群的合理演进,以推动"两型社会"建设战略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资源枯竭型地区培育产业集群的障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源枯竭型地区政府培育产业集群的意愿很强,但是资源枯竭型地区政府在培育产业集群时存在对产业集群的认识不足和手段落后、培育目标不明确、财力紧张、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障碍.文章针对上述情况,提出了资源枯竭型地区政府在培育产业集群应该从转变政府职能和意识、提高培育集群的手段、明确培育目标、重点支持集群产业等方面入手培育产业集群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4.
政府作为集群升级的重要行为主体,推进集群升级主要通过集群政策来实现。地方政府集群升级政策对于推进集群升级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但也存在集群升级目标不明晰、集群升级参与力量考虑不周等问题。地方政府应当完善集群升级政策支持体系,进行相应的制度设计和创新。主要包括推进集群创新网络重构与协同升级体系建设、构建区域层面的超集群学习机制和异地转移机制、强化集群升级公共服务平台支撑、创新集群升级的地方治理制度和加强集群升级政策的保障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5.
长株潭城市群产业集群低碳化升级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株潭城市群是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产业集群是该区域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但其现有产业集群具有明显的高碳特征,需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理念,注重低投入、低排放、高产出,通过对传统产业集群低碳改造、新产业集群低碳定位和发展生态工业园三大模式来进行产业集群的低碳化升级。  相似文献   

16.
经过几十年的演化,产业集群理论已被广泛接受,而产业集群化发展也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西部地区现有集群多为基于低成本的传统型产业集群,它们自身的发展出现了很多问题,并且不能持续的推动区域经济,所以着手于创新性产业集群的构建和发展成为当务之急。而基于我国西部具体现状,创新性产业集群的培育和构建应主要依托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的充分利用,其升级则要依靠构建国家价值链来实现。  相似文献   

17.
知识资本和社会资本是区域创新能力的关键影响因素,并通过区域创新网络的作用形成区域经济总体格局。通过对胶东半岛特色产业集群的实证研究,依据近几年的持续统计数据,对胶东半岛特色产业集群的创新特点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一方面,区域之间受其政治、经济、管理、文化、教育、科技长期发展的影响,形成了具有区域创新环境特点的知识资本和社会资本,直接导致了区域产业集群的形成,决定了区域经济总体格局;另一方面,区域知识资本、社会资本整合有助于区域内知识创新网络的形成,加速区域内创新主体之间知识的流动、共享、转化,共同提高抵御创新风险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针对区域产业集群识别与选择的难题,以江西省工业行业为例,从"行业识别"和"区域比较"两个方面构建双维两阶段筛选模型,首轮"行业识别"阶段运用因子分析法确定产业集群培育的12个工业重点行业,"区域比较"阶段根据产业规模、同行业企业数量、产业链延伸规模、行业集中度、技术创新水平、品牌建设能力等指标,运用聚类分析法对江西省区域产业集群进行动态筛选,将产业集群区分为优势型、成长型和潜力型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19.
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产业组织形式,是推动各地经济增长的生力军。江西一些具有明显区域优势的特色产业虽已形成一定的集聚效果,但与沿海地区相比,江西特色产业集群还存在企业规模效率不高,经济效益不理想,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技术进步能力不强等问题。本文阐述了特色产业集群的相关概念,分析了江西特色产业集群的现状及江西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江西省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20.
伴随“两型社会”改革试验不断推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并不断收获民生希望。为了更好地分析和评价“两型社会”建设的现状,文章从民众个体受惠的角度,运用民众满意度理论,遵循科学性、目的性、全面性、代表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将客观指标与主观指标相结合,从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四个方面,设计包含6个一级指标和37个二级指标的“两型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构建绩效评价模型,以期能够对“两型社会”建设进程更为科学、合理和有效地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