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吴清爱 《大众科技》2015,(1):144-145
目的:探讨基础护理实训教学中如何培养护生的沟通能力。方法:方便性抽样选择2012级护理学专业高职护生96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8人,实验组采用案例分析讨论、情境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实训前后使用护患沟通能力测评量表对两组护生进行评估、比较。结果:两组护生实训后沟通能力测评得分较实训前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实验组护生沟通能力测评得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在基础护理实训教学中案例分析讨论、情境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在提高护生的护患沟通能力方面优于传统教学法。  相似文献   

2.
分析目前藏族护生沟通能力存在的障碍,探讨培养护生沟通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工作的模式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人际沟通是临床护理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贯穿于护理工作的始终,因此,护生的沟通能力,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关键。通过对临床护生沟通能力的现状进行分析,探索解决临床护生沟通能力的有效对策,为学校培养善于沟通的护理人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基础护理学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对学生动手能力要求较高,是护理专业中一门核心课程,对护理专业学生未来的发展来说具有重要影响。但目前我国基础护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注重理论知识及操作手法,与患者之间缺乏沟通,导致患者满意度水平不能提高。因此对患者护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十分必要,让学生在操作时掌握护患之间的沟通技巧,提高护患沟通意识。  相似文献   

5.
有效合理的沟通是形成良好护患关系的关键所在,有了良好的护患关系护理工作也会有更顺利的发展。众所周知,沟通是人与人交际关系的纽带,通过沟通可以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了解,护患关系亦是如此。通过沟通护理人员可以了解患者的需求,并及时作出调整和恰当的护理,从而提高护理质量。同时,患者也能通过这种沟通感受到医护人员的真诚付出努力配合医护工作。  相似文献   

6.
随着医学模式与护理观念的转变,在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工作中,病人的自我保护能力也不断增强,患者本身就是一个很敏感的群体,工作中,护士用词不当,态度冷漠都可能会引起误会和纠纷的发生,甚至会延误病情。在临床午,护士与病人接触最多,那么良好有效的护惠沟通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护患沟通可以为患者创造和谐,安全,支持性的治疗环境,使患者在接受治疗和护理服务的过程中尽快恢复或保持良好的心态。  相似文献   

7.
对于夜大本科护生的教学,应该重视自主学习、实践操作能力及科研能力的培养。其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多样化,并且有灵活性和开放性。针对夜大本科护生学习非零起点性的特点,我们在妇产科护理学教学中,进行了研究性学习的尝试,验证了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能够提高护生的医学护理知识的综合运用,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  相似文献   

8.
对于夜大本科护生的教学,应该重视自主学习、实践操作能力及科研能力的培养。其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多样化,并且有灵活性和开放性。针对夜大本科护生学习非零起点性的特点,我们在妇产科护理学教学中,进行了研究性学习的尝试,验证了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能够提高护生的医学护理知识的综合运用,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我院护生临床实习前综合培训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2级四年制本科护生在实习前9周开展综合培训,内容包括26项护理操作技能强化训练并考核、综合理论知识考核、实习前动员及思想教育、沟通技能培训等。结果:护生在培训前后S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生操作技能考核成绩明显提高。结论:实习前进行综合培训可有效缓解护生的心理压力,改善护生实习前的焦虑心理,有利于护生顺利走上实习岗位。  相似文献   

10.
央琼 《西藏科技》2005,(7):31-31
目的:提高护生对基础护理实验的兴趣,加深护理操作印象,让护生明白作为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方法:教师演示、护生动手操作,引导分析思索,提高实际操作。结论:通过基础护理实验.激发护生对护理工作的热爱和学习兴趣,为护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在临床实践中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本文是课题<护生人际沟通能力现状与对策的研究>的子课题,笔者通过对高(中)职护理专业护生人际沟通能力状况的调查结果的分析,认为造成护生人际沟通能力欠缺的原因主要与护生生源现状、学校教学现状和磊院实习现状等三方面有关.  相似文献   

12.
甄薇  吴琼 《科教文汇》2020,(11):107-108,134
目的:了解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现状,分析人文关怀能力与共情能力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人文关怀能力评价量表、Jefferson共情量表对150名护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人文关怀能力的总分为(179. 10±24. 51)分,不同教育层次、是否独生子女、与母亲关系的护生人文关怀能力总分具有显著性差异(P<0. 05);(2)人文关怀能力与共情能力呈正相关关系。结论:提高护生的共情能力、培养职业价值感等可有效提高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为建立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路径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张玉华 《科教文汇》2008,(35):111-111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护患关系显得更加密切,医疗纠纷层出不穷。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加强护生法制教育,不仅可以增强护生的法律意识,同时可以激发她们学习护理的积极性和责任心,特别为她们今后的工作敲响法律的警钟,要端正工作态度,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程,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罗秋梅  刘学  岑洁霞 《大众科技》2021,23(4):121-124
目的:探讨基于SPOC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对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影响.方法:研究选取广西中医药大学赛恩斯新医药学院在校护理学专业学生2019级2个自然班223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班和实验班.对照班按常规传统的课堂教学,实验班开展SPOC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同时科学设置"第二课堂"及思政教育的融入进行研究,培训一个学期后采用人文关怀能力量表(CAI)及教学模式效果问卷评价效果.结果:干预前两组护生人文素质和沟通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护生人文素质和沟通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表现在3个关怀因素:认识(knowing,含14个条目)、勇气(courage,含13个条目)和耐心(patience,含10个条目),最终量表为37个条目,3个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SPOC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能有效提高护生护理人文关怀能力和沟通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和探讨河南省高职高专护生对职业防护的认知,提高护生的职业防护能力,减少职业伤害。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通过问卷调查289名高职高专护生职业防护的认知和需求,内容包括临床常见的职业防护知识和职业伤害的应急处理、常规自身防护行为等。结果 15.23%的护生很熟练说出职业防护知,13.5%的护生对职业防护知识不够熟悉;35.8%的护生能够正确执行职业防护行为,4.86%的护生不能够正确执行职业防护行为。结论在实习前制定规范的教育体系,增加院校合作,加强实习护生职业防护教育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护生画集》和丰子恺先生的散文作品为资料,从佛心、童心、仁心三个角度剖析了丰先生"护生即护心"的思想。本文认为,"护生即护心"是丰先生护生思想的主旨和中心论点,这一观点是佛教教义和中国传统哲学交融的结晶,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佛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融合。这一观点立足于佛教又不拘泥于佛教,融汇了儒学又超越了儒学,诉诸于童心更深化了童心。本文还分析总结了护生思想的现代意义,认为它在继承发扬佛教伦理、回应人类中心主义论争等问题上都有很大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7.
陈玉华 《科教文汇》2009,(30):128-129
本文从护理实验教学的各环节:实验室建设、护理实验教学改革和护理实验老师的培养等方面阐述了提高护生实践能力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18.
陈璋 《科教文汇》2020,(12):117-118
本文相关课题研究对我校910名中职一年级护生进行了人文关怀能力量表(CAI)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人文关怀能力总分为(178.27±21.69)分,低于国际常模。由此可见,我校中职护生人文关怀能力总体水平偏低。针对这一问题,我校积极采取干预措施,采用体验式教学法提高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中职护生职业生涯规划状况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我校中职护生进行调查。结果:两个年级的护生在目标计划和人际关系维度上得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参加过见习的护生在职业探索维度得分要高;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护生在职业生涯规划各个维度有明显差异,且学生干部得分高;家庭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护生和其他收入段的护生在职业探索维度得分有差异。结论:年级、是否参加过临床实习和是否学生干部、家庭收入等是影响中职护生职业生涯规划状况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李晖 《中国科技信息》2009,(19):242-242,245
护生实习前如能计划地实施外护技能训练,能较好解决护生与护士的临床角色转换,更好地适应临床护理工作。明显提高护坐的职业素质及临床技能,缩短临床适疲期,为实习打下扎实基础,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