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西方审丑意识经历了“怯于为丑→以丑衬美→为丑而丑”的变化发展过程。丑在当代艺术中的雄霸姿态,除了是资本主义工业文明高速膨胀的必然结果以外,还与人类对艺术丑问题不断的探索、思考紧密相关。人们逐步认识并承认了以下事实:(一)现实中的丑经过艺术处理以后,可以使人获得快感。(二)丑作为陪衬可以使美愈加丰富多彩。(三)形式丑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丑。  相似文献   

2.
在生活中,人们无不提及美、赞扬美,讨厌丑、唾弃丑,因为丑“总能引起人们的厌恶、不快、难受等否定性的反应,甚至还会引起恶心等心理上的强烈反感”(《美学基本原理》147页,刘叔成等主编);但从艺术角度而言,用和谐优美的形式表现丑,揭示生活体现合规律性,反面肯定美体现合目的性,用艺术存在否定自身现实的美就产生了。 高中语文课本中,审丑描写占有一定比例,为了正确、恰当地引导学生理解、鉴赏学习文章,本文特地谈谈这类课文的审丑描写。 一、以表现丑为主,从而体现中心的课文  相似文献   

3.
美与丑是一种辩证关系.在审美活动中,人们往往只注意艺术中美的这一面,而忽视了其另一面--艺术丑的美,更忽视了艺术丑为何会产生美感的原因.中国古典小说《水浒》,就是在审丑中完成了美的升华.  相似文献   

4.
《罗生门》是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的一部重要作品。小说的审丑艺术表现在对人的生存环境和人性之丑的大胆揭露,作家个人痛苦的成长经历、对所处日本大正时代社会的不满及西方文学的影响则是形成作家审丑艺术的重要原因。芥川在《罗生门》中以审丑的方式深刻地批判了现实社会,对恶劣的生存环境和人性由善变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细致刻画。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审丑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丑可以化做艺术美,一切丑的东西一旦经过了艺术表现就成为美的了。丑形象是一种特殊形态的美。这几乎是被公认的美学准则。正象美概括了美丑两方面一样,审丑也涵盖了审美。丑的艺术形象是丰富的,而审丑力也同样是一种欣赏和创造艺术形象的能力。现在,我们有些学生美丑不分,甚至还以丑为美,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否也  相似文献   

6.
从丑得以存在的背景、美丑的关系及其形而上的依据等方面比较庄子与雨果的审丑。庄子的审丑成就了中国艺术朴素自然之美,雨果的审丑指出了描绘丑怪事物的美学价值,对后世均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作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中、美作家代表,莫言和莫瑞森都可以称得上是“丑艺术家”:莫瑞森的作品展示了美国上个世纪60年代进入后现代时期的审丑盛世;而莫言的作品则展示了中国自上个世纪80年代进入后现代时期的审丑特点.本论文通过展示“两莫”作品中的外表之丑、自然之丑、语言之丑和意象之丑探讨人物的人生之丑和人性之丑,并最终指出历史之丑是一切丑陋的根源.审丑的目的在于:认识丑——改变丑——通向美.  相似文献   

8.
美与丑,对中学生来说,是一对非常熟悉的概念,但又是一对相当模糊的概念。说其熟悉,表现在中学生作文中常常会采用对比的方法来突现美或者丑:言其模糊,表现在对丑本身所蕴含的美知之不多,缺少感悟,作文中严重缺乏这方面的审丑体验。下面试作简单的赏析性介绍。一、丑的对比美。中学生审丑活动中有  相似文献   

9.
《太原大学学报》2020,(3):73-79
西方现代后现代语境下的审美转向使丑彻底取代美的独尊地位,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声势浩大的审丑思潮,很大程度上促进中国当代文学创作进入审丑时代。中国当代文学的审美趣味呈现出由审美转向审丑最后走向嗜丑的发展趋势。丑学视野下探究西方20世纪审丑思潮与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及审美趣味嬗变的内在互动,对思考中国当代文学审美理念的建构和丑学的未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美与丑总是相伴而生,动画艺术的内属性要求注定动画艺术的本质属性是其审丑性,这也是动画艺术得以存在、发展的前提条件。离开审丑,动画艺术将难以维系,也必将失去其生动、感人的一面。动画艺术的审丑性消解了一般电影的感染力,突出了一种陌生化的视觉体验,并且将这种体验转化为一种精神上的愉悦,让我们乐在其中,美在其中。  相似文献   

11.
文章立足于美学观念发展,以审丑视角观照中国书法审美进程,得出书法的发展实际上是美的聚集和丑的舍弃过程。美的聚集使书法意象呈单一性呈现,必然地形成程式化,而丑却显示出书法意象的丰富性。集美弃丑与求丑构成了中国书法的两种审美进程。因而,对书法丑的考察有助于领略书法意象的内核,进而提升书法艺术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2.
庄子是中国美学史上较早确立丑意识、丑范畴的思想家;西方现代派使西方丑学得以确立,并使西方感性学由以美为第一范畴转化为以丑为核心范畴.二者之异同大致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大相径庭的表现手法;殊途同归的"化丑为美";异曲同工的"异化"观;情志各异的白日梦.庄子丑学与西方现代派丑学差异的根源在于中华民族在思想上相对于西方的"早熟".站在人文理念的高度来看,中西丑学又同质异构.  相似文献   

13.
文学语言的审丑 ,是文学语言独特的表现形式 ,它有着历史的渊源和自身的哲学的、美学的和语言学的基础。语言的审丑 ,在文学作品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丑陋的语言的映衬下 ,美丑显示了对立状态 ,审美力混合了相反的特质 ;“丑恶”的语言不仅仅以辅衬的角色进入作品 ,它也从自身获取审美价值 ,并以独立的地位进入作品。作家对文学语言“丑”的表现 ,还必须把握一个度的问题 ,即语言的审丑必须在审美理想的关照下 ,真实地揭示语言丑的形态及其内在本质 ,达到高度的艺术真实 ;作家必须将语言典型化、艺术化 ,对丑的客体做出比较准确的审美评价。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艺术审丑现象异彩纷呈,其丰富的审丑意识源于怀疑论的否定精神;不确定性的艺术追求;不虚美不隐恶及怨刺的创作原则;黄土文化的苦难意识等方面。在当今美丑纠缠撕杀的混乱局面下,挖掘、整理、总结中国古人关美丑关系的深刻认识对当代中西感性学的建设有跨文化启示。  相似文献   

15.
凡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美术作品,能激发人们热爱生活,推动社会健康发展。凡疏离以“人”为本的,极度丑化人,狂怪病态,危害人们审美的,是不美的美术,是丑术。不美的美术严重损害了人类知识健康、审美健康,误导了人们的认识。美术美术,不搞真善美,尽搞假恶丑,那还叫什么美术?真善美当立,恶之花当败。时代呼唤表达真理、讲究道德伦理、弘扬时代精神的关术。  相似文献   

16.
论张爱玲的“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俗”是张爱玲研究中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对“俗”寓意的理解 ,直接影响着我们对张爱玲创作的评价及其在 2 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定位。不能否认张爱玲身上的“俗”与其潜意识中的家族自恋情结之间存在的微妙关系 ,但同时也应当看到她的“俗”,是日伪政府殖民统治时期的一种生存选择。张爱玲并不是个为“俗”而“俗”的作家 ,在“庸人俗事”的叙事中 ,她寄寓着凌厉的文化批判精神与苍凉的乱世人生体悟。看不到“俗”的这一层意义 ,是没有读懂张爱玲。在“俗”的叙事模式中 ,张爱玲追求一种与喜剧相对衬的悲剧效果 ,通过审丑的方式去审美 ,以此形成一种参差对照的“苍凉”审美意味。  相似文献   

17.
托妮.莫里森的作品主要取材于美国黑人的历史和现实生活,她尤其关注处于边缘地位的黑人女性的心理体验。文章选取莫里森作品中最为典型的三位黑人女性,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视角,揭示莫里森关注的"丑女人"的真正含义:那些被认为是"丑女人"的黑人女性其实就是最美的女人,因为她们是黑人自我的代表者、引导者和传播者。  相似文献   

18.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的著名代表作之一。小说始终贯穿了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中所提出的美与丑、崇高优美与滑稽丑怪相对照的创作原则。这一对照艺术原则在小说中得以多方面的实践和运用 ,主要体现在故事情节展开的背景对比、情节与场景对比、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对比、人物自身的美丑对比 ,以及人物不同阶段的性格对比这几个方面。雨果运用多样的手法 ,通过小说中美与丑、善与恶强烈对比的艺术原则 ,组织丰富多变的情节 ,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展示 15世纪法国社会光明与黑暗殊死抗争的画卷 ,表现了他一贯创作的核心———以仁爱为基础的人道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两个议题 :一是从现代体验的角度描述李金发的诗歌创作展示了他人无法替代的新的现代性的景观 ,进而论述李金发诗中表现的“审丑”主义构成了一种反思现代性的诗学实践。二是从微观诗学的角度论证李金发诗歌“远取譬”的诗学意义 ,并试图通过李金发探讨比喻与通感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20.
嘹歌是壮民族民歌中的一朵奇葩,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嘹歌歌唱起来声音婉转嘹亮,极富有韵律美。嘹歌中蕴含着大量的物象,这些物象饱含着真挚情感和文化艺术内涵,从而构成了富含深意的审美意象,同时嘹歌也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率真的人性关和对爱情的朴质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