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林云 《传媒》2006,(8):61-62
探索女性报纸的新闻之路 提出女性新闻概念,寻求理论指导到目前为止,《都市女报》是除了《中国妇女报》(周六报)之外唯一的一份女性日报类报纸,这种特殊的身份决定了她和全国其他几家女性周报的差别.与《今日女报》、《现代女报》、《新女报》、《当代女报》和刚刚创刊的吉林的《时尚女报》相比,表面上看,仅仅是出版周期的差别,但正是这种差别,决定了她几乎是迥异于这几家同类报纸的办报模式和成长道路.  相似文献   

2.
邹雨婷 《今传媒》2016,(1):130-131
清末民初的民营报刊在中国的报刊新闻发展史上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个阶段,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作用下,民营报刊随着上海的开埠而得以迅猛发展.各类民营报刊如雨后春笋般在上海这块土地上蓬勃发展.其中外文报刊在传输西方先进的新闻理念、社会观念上起到了先驱作用.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以梁启超为代表的学者鼓励女性进行学习教育,导致大量女性知识分子的出现.本文主要通过研究外文报刊——《大陆报》在1912年所刊载的女性主题的文章,通过文本分析的方法来探究当时的报刊对于社会舆论公共空间中女性思潮的解放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姚庆 《北京档案》2021,(2):58-60
《北京女报》是北京创办最早的妇女日报,也是北方地区妇女报刊的开山鼻祖.它以"开民智行民风兴女学"为宗旨,积极宣传国内外女性新闻,对于唤醒女性自主意识、男女平权具有思想启蒙的意义.但也不能忽视报刊的局限性,是启发知识与保存礼教共存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威廉·伍德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份英文报刊《广州纪录报》的创办者和首任编辑,也是美国在华第一份报刊《中国差报与广东钞报》的创办者.通过介绍威廉·伍德创办《广州纪录报》及《中国差报与广东钞报》的过程,论证了威廉·伍德是中国英文新闻报刊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相似文献   

5.
陈明 《新闻世界》2011,(6):123-124
人民日报社目前已拥有25家社属报刊,是中国最大的党报子报刊群系。回顾人民日报社属报刊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后,一批在特定历史时期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报刊相继问世。本文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后《人民日报》的子报刊创办进行探源和梳理。  相似文献   

6.
青年周恩来的报刊实践及其思想●胡正强戎志毅【徐州】周恩来同志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而且是一位优秀的报刊活动家。他的革命生涯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革命导师一样,可以说是从报刊活动开始的,也可说是同报刊活动分不开的。相对而言,从191...  相似文献   

7.
新吕 《新闻导刊》2006,(2):I0003-I0003
由新女报社发起承办,以“创新,超越”为主题的“中国女性报媒联谊会第一次会议”3月21日在重庆举行。这是国内首次以“女性报道”为参会主体举办的全国性会议。《中国妇女报》、《新女报》、《今日女报》、《现代女报》等7家女性报媒的掌门人相聚一堂,共话女性报媒的成长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浙江档案》2004,(3):40-40
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妇女报刊名为《女学报》,1898年7月在上海创刊。《女学报》的办报宗旨是:反对缠足,提倡女学,争取女权。其最特别的地方是由妇女办报、妇女主笔、撰稿人也几乎全部是妇女,这在报刊史上最为少见。《女学报》的著名主笔有康有为的长女康同薇、梁启超夫人李蕙仙及沈静英。她们不仅自己撰稿,而且把每期主编的真实姓名都刊登在报头上,这种做法不仅作风大胆,而且是向歧视妇女的传统封建礼教的挑战。正因如此,《女学报》特别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它每10天出一期,“每期一出,海内称赏,远近来购者云集。每印数千张,一瞬而完”。《女学…  相似文献   

9.
1898年,中国的青年知识分子开始赴日本留学,到1904年前后,留日学生已有3000人之多,1906年更增至10000多人。这些留学生在日本形成了一个具有政治见解的知识阶层,“他们比任何人都热心地追求那号召他们为自由而斗争的理想”。他们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而创办的华文报刊,就充满了这种对革命理想的热烈追求。这种华文报刊累计达六七十种,这使得日本成为当时革命报刊活动的重要基地。本文拟对20世纪初中国留日学生创办的华文报刊的历史与作用作一概述。一1.同盟会成立前留日学生创办的华文报刊由留日学生创办…  相似文献   

10.
章宏法  胡波 《新闻实践》2006,(12):27-28
今年3月,由《新女报》社发起承办,以“创新·超越”为主题的“中国女性报媒联谊会第一次会议”在重庆举行,这是国内首次以“女性报媒”为参会主体举办的全国性会议。《中国妇女报》、《新女报》、《今日女报》、《现代女报》、《都市女报》、《时尚女报》、《当代女报》共7家女性报媒  相似文献   

11.
王宾 《新闻世界》2004,(2):20-21
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时代风云变莫测,其间我国先后诞生了一批以研究、讨论妇女问题,反映、指导妇女生活和斗争为宗旨的报刊。及一些报纸所办的妇女专栏、专页、副刊及期刊所属的专刊、专号。最早的第—份妇女报刊是l898年由李闰《谭嗣同之妻》、黄谨娱《康广仁之妻》等人所仓协的《女学报》,此后逐渐形成了我国早期妇女报刊发展的第—个高峰期。  相似文献   

12.
为了评析周恩来同志1921-1922年写的“旅欧通信”中的某些篇章,我从图书馆借来一些书,主要目的是想弄清通信的写作背景。这些书包括:《周恩来早期集》(上下卷)、《周恩来自述》、《周恩来经历记述》、《周恩来思想与实践》、《周恩来研究述评》、《周恩来年谱》、《张申府访谈录》等。不看则已,一看倒发现一个新天地:周恩来早期的报刊活动和新闻思想,内容相当丰富,相当有特色,大大超出了我原来在这方面的浅薄知识,于是产生了写作章的冲动。最初,我把章定位在单纯介绍周恩来早期有哪些报刊活动和新闻思想上。在写作过程中,我又阅读了一些同志写的研究周恩来新闻实践的章,使我发现我要写的章,仅仅定位在“单纯介绍”这一点上,已经不够了,是在炒冷饭了。那么写什么好呢?苦苦思索,夜不能寐。终于有一天,豁然开朗,发现已有的研究章虽然下了很大功夫,但在挖掘材料方面还大有余地,在评价方面还远不能说已到了山穷水尽把话说完的地步。对周恩来早期的报刊活动和新闻思想来一番再梳理、再认识,不是很有必要吗?于是,这就有了本现在的样子。  相似文献   

13.
晚清对于中国女性解放来说,具有重要的开端意义,变革首先发生在公共话语领域,中国传统女性从“隐匿”到“现身”,而近代报刊作为一种外部力量推动了这一转变。《万国公报》所代表的西方现代报刊,让女性得以从封闭的文化和道德的逻辑链条中跳出,在“中西之别”的尺度上获得了“可见性”,并以“他者”的视野完成了中国女性的“问题化”过程。《时务报》所代表的国人自办报刊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改造女性的“合法化”过程,在国族建构而非在身体经验的层面来论述改造的必要性。这并非是一种历史局限,一定程度上是一种策略性选择。维新士人们秉持着“报为国口”的理念,认为报刊的言说主要是向国,所以只有在“国族建构”的层面获得意义,女性问题才得以在面向当政者言说的报刊版面中占据重要位置。于是,解放女性的理由,从传教士报刊中的女性个体权益,被置换成了维新报刊中的国家利益。不同的报刊以其相异的实践方式,参与有关女性的公共言说,并共同影响了女性在公共话语领域的现身方式。报刊成为开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进程的重要动力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述了强化农村报刊科技服务功能的重要意义 ,列举了农业信息报社开展科技服务的主要做法 ,总结了如何搞好科技服务的几点体会。对其他农村报刊开展科技服务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5.
据业界统计,目前国内共有9张女性报纸,包括中国妇联主办的《中国妇女报》、大连的《现代女报》、湖南的《今日女报》、济南的《都市女报》、江西的《妇女之声报》、吉林的《家庭主妇报》、《时尚女报》、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新女报》以及陕西日报社与新女报社联合经营的《当代女报》。[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向纯武 《新闻界》2004,(4):10-11
邓小平是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是新中国成立后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其革命生涯中,他亲自参与创办和主编过报刊、长期关注报刊业的发展,并热心为报刊题写报头刊头,他一生中与报刊打交道的历史超过70年,这在党和国家领导人中是首屈一指的,他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倾注了毕生的心血,也和与人民事业息息相关的报刊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7.
《新闻前哨》2005,(10):23-23
据《中国新闻出版报》报道:“2005中国报刊广告推介年会”9月9日至12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本届年会旨在全面推动中国报刊传媒在21世纪传媒竞争新格局背景下健康有序地稳定发展,将中国的报刊传媒广告做大做强。  相似文献   

18.
宋扬 《新闻知识》2022,(9):69-78
《第一晋话报》与《晋乘》是由清末山西留日学生同乡会在日创办、印刷,回国发行的革命报刊。其虽发行时间较短,但内容丰富,构建了全国层面的山西认同,言明救山西与救中国一体,并寻找救国之道,欲以唤醒广大民众。由于该报刊读者群体与预期不符及存在时间过短,因此未达到最初预期目标,影响力较小。作为来自东瀛的“晋音”,《第一晋话报》《晋乘》是清末山西舆论界的一道亮色,是山西籍留日学生对民族危机的直接反映,也体现了清末多个阶层的协响,是山西留日学生尝试救国的一次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9.
王婷 《新闻世界》2014,(9):153-154
尽管相对于民国之前的中国社会而言,女性的自主权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报刊广告中有着不少的现代女性形象,但是整个社会中最认可的女人的职位是家庭妇女。广告对男女性形象表达方式不同,对男女性价值的认同不对等,都是男权意识在报刊广告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中国编辑》2007,(2):6-6
继今年1月29日中国鳊辑学会组织人民出版社等36家单位联合发出“确保编辑产品质量,奉献优质精神食粮”的倡议后,各新闻出版单位纷纷响应。1月30日,《中国新闻出版报》联合六家行业报刊,发出“提升报刊出版质量,树立行业诚信之风”倡议,呼吁全国报刊界同仁,提高报刊业的整体质量,树立良好形象,为广大人民群众生产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倡议书全文如下:[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