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新华侨华人在事业成功的同时,面对于女教育的现实却承受着艰难的抉择:如何让生活在日本的子女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延续中华民族精神和品德,成长为中日文化兼通的人才,这不仅是新华侨华人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也是应引起国内相关机构及学术界关注和思考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青田县中小学的抽样调查发现,华侨留守子女的生活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家庭教育缺失、监管不力、情感缺失、性格缺陷、行为偏差、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等,这直接危害到他们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多层面探讨对华侨家庭留守子女的教育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旅居国外的华侨子女以及港、澳、台青年学生来到祖国大陆求学;而作为接收学校,也从过去只有华侨大学、暨南大学、华侨补习学校等为数不多的学校迅速扩展到许多普通高校。华裔及港澳台青年有着与大陆学生不尽相同的文化背景,由此而在思维方式、审美观、价值取向、乃至对传统文化的情感等方面,一定程度上都有别于大陆学生。因此,在实施对华侨、港澳台学生的教育中,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将我国传统音乐摆到必要的位置上,就有着重要意义;同时笔者以为,由于华侨港澳台学生的特殊性,在对他们实施中国传…  相似文献   

4.
日本华文教育在门本华侨华人社会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随着日本华侨华人子女人数的快速增加,已有的华文教育已经满足不了需求,远程华文教育应运而生.本文探讨日本远程华文教育热潮的背景,并分析日本远程华文教育的特色与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5.
民国时期缅甸华侨社团蓬勃发展,形式多样。"和顺崇新会"是由和顺乡旅居缅甸侨胞组成的华侨社团,他们在家乡宣传新教育思想,整顿和革新教育;改善办学条件,创办现代学校;启智化愚,创建和顺图书馆;移风易俗,改良社会新风尚,直接推动了当时和顺文化教育的发展。其动因主要在于源远流长的文化积淀和重教兴文传统;爱国爱乡,促进家乡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衣锦还乡,光宗耀祖的心理情结;渴求知识、自我反思、强化自身的外部动力。  相似文献   

6.
Lily 《出国与就业》2011,(8):90-91
北京地区:华侨子女来京接受义务教育需向监护人户口所在地的区、县侨务办公室申请办理借读证明信。区、县侨务办公室对监护人所提交的相关材料进行审核,内容合格的,将为申请借读的学生出具《华侨子女来京接受义务教育证明信》。  相似文献   

7.
腾冲县和顺图书馆是一个为大众服务的乡村图书馆,在20世纪30年代即以"在中国乡村文化界堪称第一"而闻名于世。和顺边地文化、侨乡文化的繁荣,是图书馆成立的文化背景。和顺乡民及旅缅华侨艰苦创业、发展中缅民间贸易、拨付经费购买大量图书,是和顺图书馆发展的经济基础和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8.
赵薇 《唐山学院学报》2011,24(1):92-94,99
华侨高等院校的校歌校训不仅有中华传统文化内涵,亦体现华侨高等教育的教育目的。暨南大学、华侨大学的校歌校训在指导学生言行的同时,也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激发着华侨学生的爱国热情,促使其为祖籍国侨居地的建设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9.
一华侨学生囘国学習的情况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由于国家日益强盛,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广大华侨学生受了祖国社会主义建設事業和社会主义改造胜利的鼓舞,紛紛要求囘国升学和参加建設。連世代华侨(在当地出生的华侨),也願意將自己的子女送囘祖国受教育。几年来先后囘国升学的华侨学生已达四万人之多,而且人数是逐年增加的。1955年囘国的人数就比1949年增加了二十倍。大部分是来自印度尼西亞,其次是馬来亞、  相似文献   

10.
进城务工人员作为经济发展的新生群体,对其子女的教育在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和谐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文化适应问题的研究,有助于对他们进行教育,实现教育公平。文章通过探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学校教育中的文化适应,分析了相关研究现状,指出影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文化适应的若干因素,并提出了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时代的华侨华人文化认同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同问题是学术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很多社会问题乃至社会冲突都与认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华侨华人处在明显的差异语境中,因此他们必定能更真切地感受到认同问题的存在。提出研究华侨华人文化认同问题的设想:首先必须自觉地将它放在全球化的视野当中;其次要探讨华侨华人的"多重文化认同",包括生物族群的身份认同、社区和国家政治身份的认同、语言的和生活方式的认同以及价值和文化取向的认同;在此基础上展开华侨华人文化认同的发生、文化认同的构成要素等相关基本问题的研究,并辅之以具体分析和实证性考察。  相似文献   

12.
新加坡游子文学创作体现出海外游子文学与中国文学传统的密切关系。在不同的时期,游子文学的创作受到经济、社会、文化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同色彩,其早期的创作全面继承了中国文学传统,转型期中国文学传统渐渐式微,但海外游子文学创作始终没有与中国文学传统决绝。  相似文献   

13.
分析当前华侨华人研究存在的认识误区,认为研究者过于依赖现成的理论模式和概念工具,未能真正把华侨华人作为研究主体,忽视了对华侨华人具体生存环境与生存策略的研究。指出应在历时性的视野下,动态考察华侨跨国生存的历史过程,审视华侨与侨乡的内在历史联系,揭示侨乡社会文化变迁的内在机制。同时倡导在未来的相关学科的建设过程中,必须继承以往的学术传统,系统收集海内外的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建立华侨华人社会生活史研究资料库,建构以人为本的华侨华人社会生活史。  相似文献   

14.
华人华侨对中华民族传统宗教的认同其实就是一种文化认同,这种认同来自于宗教活动中所获得的"福报",集体归属感和心灵状况的改善。通过不同的宗教认同形式,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人们疏离飘荡的心灵得到了慰籍与安宁。由此,由宗教认同所衍生出的自我认同,身份认同,价值认同成为华人华侨和谐共生的精神寄托。  相似文献   

15.
在华侨华人美术研究中,移民意识是解读华侨华人美术发展的关键因素,文化漂移性是移民文化的重要内涵,移民意识决定了华侨美术既有"传统性"又有"异域性"的文化特征。华侨美术在其自身的发展历程中呈现出:民族性、异域性、漂移性相结合的独特的美术文化现象。这种文化融合是故国文化基因与移民意识相融的结果,是中国传统美术形态和西方美术形式意韵的融合。华侨华人美术的发展是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途径,对强化国家文化影响,促进世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海外汉语教材文化意识的调查和海外汉语教学环境的分析,我们发现目前海外汉语教材的文化意识普遍比较薄弱,远不能满足海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推广的需求。应增强海外汉语教材的文化意识,实现语言与文化的并重,由单纯的语言型教材向语言文化型教材转变,满足海外学习者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的迫切愿望。  相似文献   

17.
论海外华侨华人的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战后 ,海外华侨华人社会经过几十年的变迁 ,在完成从“过客型”到“定居型”的转变后 ,因应政治身份的变化 ,在文化上也逐渐融入所在国社会。笔者认为海外华人的认同 ,主要是文化认同 ,目前还处在一个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是融合与冲突并行 ,同时在全球化时代 ,存在加速认同与冲突的二律背反的现象 ,即海外华侨华人的文化认同有强化的趋势 ,另一方面 ,这一趋势则有可能导致潜在的冲突。  相似文献   

18.
对来华留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浙江省五所高校的来华留学生调查问卷数据分析,目前高校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总体趋于积极正向,且汉语水平对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影响较显著。针对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现状,应在树立文化平等意识的基础上,通过加强语言与文化教学的融合、优化对外汉语教学策略、提升对外汉语教师的素养、丰富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导入特色地域文化、帮助留学生重构社会支持网等提升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度,帮助留学生更好地实现跨文化适应。  相似文献   

19.
世纪初以来《联合早报》大量文章凸现对华语“失语”的文化焦虑,通过对这些焦虑的报刊文本进行细 读,来探寻和思考在全球化的现代性进程中,海外华文传媒在传承中华文化过程中对华人华侨族群的深层文化身 份定位及相关文化人类学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温州侨乡形成的独特性,成为温州特殊的区域文化现象。从民俗学时空理论的视角,以温州侨乡为中心,将跨国移民、侨乡的形成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民俗文化相联系,并对这一区域文化现象进行阐释,是一种有意义的学术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