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对于《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怀古词,很多教师进行文本解读时都认为,此词通过写赤壁之战周瑜英勇善战、大败曹军这一历史事实来衬托苏轼被贬后的壮志难酬。如果仅仅是抒发其壮志难酬之情,那么他只能是苏轼,而不能成为"苏东坡"。苏轼是天生的乐观派,其实这首词在更深意义上是抒发他被贬谪后一种难得的天生的乐观、豁达之情。此课堂实录就从诗意语文角度下的"主问题"和"四读法",来解读属于苏轼的难能可贵的  相似文献   

2.
苏轼被贬谪黄州期间,写下了震烁文坛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一词二赋,尽抒赤壁之情。苏轼何以对赤壁如此情有独钟呢? 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史上一位极具影响力的人物。其诗词文赋足以令后人驻足瞩目,仰之弥  相似文献   

3.
苏轼是宋代词坛的一位大家。他的词的创作体现了一位大家兼容具范的创作风貌,豪放者有之,婉约者有之,豪放者大开异境,婉约者缘情而绮靡,他的词风是阳刚阴柔双美兼具,不可偏废。苏轼词风的形成,是他的文艺创作思想和人生经历、学养、襟抱的艺术折射。  相似文献   

4.
婉约,是很够充分体现词体"要妙宜修"特质的一种风格,自晚唐、五代开始便形成这种词风。但如果画地为牢,限于此一种风格的藩篱裹足不前,势必不利于词的发展。因此,苏轼在题材、音律、体制各方面均作出努力,从而使其词有了一番新景象。他的豪放词对于词的发展之意义自不需赘言,单是其婉约词也是风格各异,表现数端。或情致缠绵,或婉丽典雅,或清丽韶秀,或幽冷孤寂。风格的多样性根源于苏轼本人"随物赋形"的词学观。这种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高妙境界,实非文章圣手不能到。  相似文献   

5.
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集大成者。他在词史上也是一位继往开来的大家。我们对他的评价应当本着不虚美、不隐恶的态度 ,尽可能的还他历史本来的面目。论及苏词 ,前人走向两个极端。一派以为苏轼词完全不合律 ;一派以为苏轼词完全合律。两派你来我往 ,争论不休。两派的失误都在于以偏概全。我试以填词基本法则为依据 ,具体细致地综合分析有关苏词的材料 ,得出苏词合声情 ,不合声律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孔今旭 《现代语文》2010,(10):49-50
[学习目标]黄州时期是苏轼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他文学创作上的第一个高峰。此间,苏轼所写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两首词都被选入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专题中,这两首词都是贬谪词。本节课通过解读苏轼在黄州期间的贬谪词,  相似文献   

7.
词的特点是长于抒情。苏轼词之所以受到人们喜爱,在于他掌握了词的创作规律,在词中抒发了强烈的感情,从而引起读者共鸣。苏轼是一个多情的词人。他热情澎湃,激情四溢,豪情万丈。所以他的词具有无与伦比的感染力,如火如荼的煽情性。苏轼词中表达了豪情、韧情、亲情、爱情、艳情、真情、怡情、民情、同情、傲情、乡情等。故称苏轼为词中“情圣”乃是当之无愧的。  相似文献   

8.
词的特点是长于抒情.苏轼词之所以受到人们喜爱,在于他掌握了词的创作规律,在词中抒发了强烈的感情,从而引起读者共鸣.苏轼是一个多情的词人.他热情澎湃,激情四溢,豪情万丈.所以他的词具有无与伦比的感染力,如火如荼的煽情性.苏轼词中表达了豪情、韧情、亲情、爱情、艳情、真情、怡情、民情、同情、傲情、乡情等.故称苏轼为词中"情圣"乃是当之无愧的.  相似文献   

9.
词起源于民间,它从萌芽发展到全盛,经历了几百年的时间。晚唐、五代乃至宋初,文人词在艺术上日益成熟,但在题材上却很狭窄,或写花前月下男女之情,或反映贵族士大夫闲适自得的生活情趣。到北宋后期,出现了旷世奇才苏轼,苏词中的刚健雄阔风格开辟了词的新路径,引发了词坛的变化,对后世影响深远。苏轼性情昂扬向上,旷达豪迈。因此,后世常给他“贴上标签”,认为他只能列入“豪言壮语”阵营,认为他并非深情之人。其实不然,苏词中可以明确归为豪放的只有二十余首,所占其词总数的比例甚小,只不过是因其开创新词风而影响甚大,似乎更能代表苏轼罢了。…  相似文献   

10.
在苏轼的词作中,无论是他的归隐词、写自然之词还是记梦词,随处可见道家思想的影响,这种对道家思想的继承是与宋代的社会文化的大背景、当时的审美风尚以及苏轼自身坎坷曲折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的。苏轼在崇"道"的过程中,能够加入自己的发挥理解,对其辩证地接受,并进行超越,形成自己独特的乐观旷达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11.
一."以诗为词"——突破诗尊词卑的词论 苏轼词的突出特点是"以诗为词",他"以词的躯壳而赋予诗的神气"。"以诗入词"是苏轼对词体解放的巨大贡献,在词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以诗为词",简单说来,就是用写诗的方法写词,把诗的题材、形象、意境、创作方法尽情入词,使词"诗"化成为新的独立词体。  相似文献   

12.
苏轼在《蝶恋花》一词中,表达了伤春复喜夏的双重审美感受,而非单一的伤春之情。王朝云及今人对"天涯何处无芳草"的解读已与苏轼原本欲达之意相去甚远。为前人指摘的"笔走"、"手滑"之憾,实乃该词奇情四溢之关捩。  相似文献   

13.
这是一节语文公开课,课文是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就整堂课而言,教师的导入、分析、讲解以及与学生的互动、多媒体的运用可谓是得心应手。在教学任务基本完成之后,这位教师别出心裁地出了这样一道思考题:我们试设想一下,皇帝看到了这首词,深深地被苏轼的报国之情所打动,派他出任抗敌的将领,率军出征,你认为苏轼能取得胜利吗?学生思考交流了几分钟后举手发言。  相似文献   

14.
李外平 《文教资料》2010,(20):37-38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在黄州,他创作了千古名篇《前赤壁赋》。本文选择其中"徘徊"与"美人"两个词,来探讨其深刻意蕴,借此赏析苏轼的高超的语言创造力,并解读他由抑郁转变为旷达的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15.
苏轼笔下的月意象千姿百态,含义丰富。中秋月是他一生情感历程的见证,或象征团圆、再生,或寄托思念和自我身世,伴他从"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的豪情壮志的青年词人到"心似已灰之木"的垂垂老者,其思想的转变从他的几首中秋词中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6.
那是一节公开课。课题是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已初读感知文中描绘的承天寺美丽的夜景。接着教师趁势引导:大家闭上眼,想象承天寺美丽的夜景,揣摩作者当时的心情。同学们争先恐后发言,认为作者当时的心情抑郁、忧伤、苦闷……理由非常简单:当时苏轼被贬官,心情不好。这时,一位男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苏轼此刻的心情应该是乐观的。"只可惜,教师并没有停下来聆听这位学生说理由,也没顺着这位学生的思路追问、引导,就硬生生让他坐下了。这位学生的遗憾、这堂课的遗憾再也无法弥补了,但却足以引发我们每一位教师对课堂教学行为的  相似文献   

17.
苏轼在宋代咏物词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他的咏物词数量颇丰,质量颇高,涉及内容之宽泛,艺术构思之精妙,都是可圈可点的.本文拟借"灵气"一说来探讨苏轼的咏物词,认为苏轼于咏物词史上的开拓之功其实是其灵气使之然.分别从万物静观皆自得的观照方式、其身与竹化的创作本体论和雅俗圆融的内容旨趣三方面,探讨苏轼咏物词作的创作机制.  相似文献   

18.
苏轼是一位聪明睿智的文人,其聪明不仅表现在他的文学成就方面,而且还表现在他对人生的透彻感悟以及通达的处世态度方面。本文结合苏轼词中所表达的种种情态,分析了他对人生的透彻感悟以及通达的处世态度,“管中窥豹”地略见其“全人”的聪明睿智。  相似文献   

19.
韩彬 《考试周刊》2011,(24):30-31
苏轼的词向来以豪放著称,而其婉约词作也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他"以诗为词",扩大了词的题材,开拓了词的意境,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本文就苏轼婉约词作所表现的淡雅真挚的情感和所创造的"以雅为美"的意境来探讨苏轼婉约词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沁园春·雪》与《念奴娇·赤壁怀古》在风格方面同为豪放词,但表达意境却完全不同。毛泽东的词是对一代新人的呼唤,洋溢着革命者的自信。创造灿烂明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他的英雄主义之梦是把中国作为最高事业。苏轼的词却抒发了词人对昔日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和敬仰之情,以及他对自己坎坷人生的无限感慨之情。笔者认为通过这两首词,完全可以了解他们当时的处境、胸襟、立场和卓识,终究分伯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