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农业碳排放测算方法和因素分解模型,对安徽省农业碳排放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安徽省农业碳排放量逐年增长,农业用电和化肥消耗为其主要碳源,分别占排放总量的30.99%和47.50%,而碳排放强度则呈"波动起伏-稳步下降"两阶段变化特征;碳排放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其中碳排放总量分布与区域农业经济规模关系密切,而碳排放强度高值区主要集中在马鞍山、铜陵和淮南3个矿产资源型地市;在影响因素方面,农业效率因素、结构因素、劳动力因素对碳排放增长起到抑制作用,其年均减排贡献量分别为23.23、13.87和3.80万t,而农业经济发展因素则极大地驱动碳排放量的增长,年均增排贡献量达68.00万t。  相似文献   

2.
对安徽省1998-2013年农业碳排放量进行测算,利用改进的Kaya恒等式与LMDI法对碳排放的驱动因素进行分解,并分析农业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情况。结果表明:效率因素和劳动力因素负向驱动农业碳排放,产出因素和结构效应则正向驱动碳排放;农业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从2006年以后实现脱钩,环境压力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趋于缓和。因此,建议从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改革农业生产模式和改变农业生产结构三方面促进农业生产减排。  相似文献   

3.
四川省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推荐的碳排放模型测算四川省2000-2015年农业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应用Tapio模型判断区域内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状态,评估农业经济低碳发展水平.研究结果表明:这16年间四川省农业碳排放量与碳排放强度呈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分别是6.27%、1.26%;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大部分时间处于"不理想状态—相对理想状态",2012年则呈现出完全脱钩的"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4.
研究基于碳排放测算模型,从滁州农业生产中4个主要方面的碳源,测算了滁州2000-2009年农业碳排放量,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Kaya恒等式变形对滁州农业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分解。研究结果表明:自2000年以来滁州农业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效率总体呈现上升态势,碳排放强度呈现缓慢下降趋势;生产模式因素、生产资料效率因素对碳排放量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效果不够显著,分别累计实现15.66%、97.05%的碳减排;而经济规模因素、人口规模因素则对农业碳排放具有较强推动作用,分别累计产生195.86%、16.85%的碳增量。  相似文献   

5.
深入研究农业碳排放,以促进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安徽省16个地级市为研究样本,运用三阶段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测度农业碳排放绩效。安徽省农业碳排放绩效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影响安徽省大部分地市农业碳排放绩效提升的主要制约因素是农业碳排放规模效率相对较低;而从区域看,皖中地区历年农业碳排放综合技术效率最高,其次是皖北地区,皖南地区最低,呈现出"中北南"的格局。  相似文献   

6.
首先从农业生产中六个方面的碳源,测算2000-2019年我国农业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未对台港澳地区进行测算和分析)。农业碳排放总量的环比增速总体上呈先上升、后下降态势。农业碳排放强度的环比增速,呈现阶段式的下降状态。从中国农业碳排放分析,2000-2019年我国农业碳排放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而且,在不同阶段增速也不相同,总体上可以分为4阶段:增速放缓时期、增速回弹时期、增速明显缓慢时期、减速比较明显阶段。其次,分析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农业科技创新支撑农业碳达峰、碳中和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通过构建一个包括经济总量、地区结构、电力消费强度、碳排放系数四因素的分解模型,运用LMDI方法对2000-2011年江苏工业电力消费的CO2排放量进行了地区分解。结果发现,经济总量的扩张始终是导致地区碳排放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而其余三因素对不同地区的碳排放的作用方向不确定,具体表现为部分地区部分时段促使碳排放量增加,部分时段却导致碳排放量减少;且影响程度大小不一,相比较而言,地区结构的作用程度最小,碳排放系数最大,而电力消费强度介于两者之间。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现有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理论的基础上,采用数量脱钩理论研究了1995—2015年中国三大区域、30省市区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状态,并对区域碳排放减排目标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状态总体呈"M"型波动特征;东部脱钩指数最大,中部次之,西部最小;区域间脱钩状态变动较大,呈差异化特征。碳减排目标的实现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可见需要因地制宜和因地施策实施碳减排。  相似文献   

9.
如何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碳排放是实现湖北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借鉴以往研究成果,根据1980—2010年湖北碳排放等生产要素和GRP数据,对湖北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碳排放是湖北实现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以大量的碳排放和劳动力使用为基础,经济增长仍然保留着相对传统和粗放的模式.湖北应大力推进能源低碳化,建立有利于低碳发展的政策体系和市场环境,提升资本要素拉动经济发展的水平.  相似文献   

10.
通过构建经济增长中的碳排放尾效模型来量化分析在碳排放受到约束情形下,黄河流域经济增长所受到的影响。研究发现黄河流域经济增长正受到碳减排的约束,从时间演变趋势来看,2005~2018年黄河流域经济增长中的碳排放尾效呈不断下降趋势;从空间分布特征来看,经济增长中的碳排放尾效存在显著的省域差异,约束效应值较大的省份主要位于黄河中上游地区。进而以研究结果为依据,提出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利用1980~2017年的年度数据,研究河南省进出口贸易、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进出口贸易、经济增长和碳排放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关系;进出口贸易对河南省碳排放有着明显的抑制作用,进出口贸易额每增加1%,碳排放量减少0.25%,河南省不属于转移碳排放的城市之一;河南省不存在对碳排放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碳排放和人均GDP之间存在U型曲线,人均GDP的拐点在2008年;根据脉冲响应函数来看,碳排放自身的影响是先升后降的,以第2期为拐点,进出口贸易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在初期逐渐变大,达到某一时点后,会固定在某一水平.  相似文献   

12.
我国东中西部二氧化碳排放的驱动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STIRPAT模型为基本框架并对其进行拓展,利用面板数据,对全国和东中西部地区的碳排放驱动因素进行深入考察。总体分析表明,人口、富裕程度、第二产业的发展和能源强度都会对碳排放造成影响,而城市化水平、第三产业的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并不显著,EKC曲线不适用于中国的碳排放和经济发展水平。而区域对比分析发现,中部地区的碳排放驱动因素在影响程度和方向上与东西部地区存在很大的不同:中部地区人口对碳排放影响为负,东西部为正;能源强度对东西部的碳排放有显著影响而对中部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大连大学学报》2022,(1):106-114
长期以来,农业生产中的碳排放量在碳排放总量中一直占有很大比重。河南作为农业生产大省,其农业生产中依旧存在粗放式生产经营方式。粗放式农业生产过程中部分生产要素的不合理使用会带来环境污染,排放出大量污染气体(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基于2000—2019年的河南省部分农业生产要素的数据和河南省农业碳排放的数据,运用时间序列分析河南省农业生产中生产要素的使用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1)化肥使用、动物粪便排放、农药的使用等对农业生产碳排放具有正向影响;(2)农业生产中机械化程度带来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同时能够抑制碳排放,对碳排放具有负向作用,但其抑制作用不明显。基于实证分析,对河南省农业生产要素的使用提出了相应的调整措施。  相似文献   

14.
运用空间计量模型研究广西地级市碳排放活动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第一,广西地级市碳排放的分布特征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集聚态势基本相似;第二,存在"极化效应";第三,广西地级市各相关因素对碳排放量贡献最大的是产值单耗和产业结构,其次分别为工业企业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最后为研发投入、对外开放度。广西各地级市需要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技术改造水平,降低碳排放,注意引进和发展高技术、高增长、高效益、低排放的产业。  相似文献   

15.
推进“双碳”工作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河北省唐山市是国家首批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面临着巨大的节能减排压力和可行路径的探索问题,研究唐山市工业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脱钩关系,对于促进该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十三五”时期唐山市分行业4种主要能源消耗量的面板数据,结合Tapio研究思路构建碳排放脱钩模型,对唐山市6大支柱产业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程度进行测度,并采用LMDI模型对碳排放变化进行因素分解,探讨唐山市工业6大支柱产业碳排放变化的深层次原因。结果表明:“十三五”时期,唐山市工业碳排放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仍然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碳排放脱钩状态存在“负脱钩—连接—脱钩”的脱钩优化趋势,但波动性较大;只有医药制造产业基本实现了脱钩,其他产业间歇性出现强脱钩或弱脱钩;能源强度效应是产业二氧化碳排放变化的主要抑制因素,产业结构效应则是导致产业二氧化碳排放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6.
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将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三种因素量化,基于面板分析模型,对中国东部地区11省市2003—2012年间的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量均呈现增长的态势下,各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固定的均衡关系;东部地区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均为正相关关系,高能耗、高污染模式依旧存在,低碳经济发展形势严峻;辽宁、北京、天津以及上海这四个省市的经济增长对于能源消耗以及碳排放量的弹性与其他省份相比明显偏高。因此,在能源消费和碳排放量高的双重约束下应当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加大碳排放控制力度,发展低碳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结构整合、优化、转型、升级,以此来推动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农科教结合的效益主要表现为经济效益,其本质是技术进步。在其他因素保持常规现状下,可以着重分析科技进步对一个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根据四川省农科院《农业科技工作的经济评价方法》,按产业类别分项计算"九五"期间彬县小章镇农科教结合的年度经济效益数值及各项目效益数量总值和纯技术效益总值,并进行效益分析,以指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18.
达到“碳达峰”与“碳中和”是我国的重要战略目标。基于2005-2020年江西省的数据,本文采用基尼系数与核密度估计,测度分析了江西省农业碳排放强度的时空特征及其演进趋势。结果表明:(1)江西省农业碳排放量呈现先减少后增加再减少的趋势。(2)农业碳排放强度总体呈下降趋势。(3)赣南区域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地区差异水平高于赣北区域以及赣中区域。(4)从全省核密度曲线来看,整体呈现出左移的趋势,峰值不断上升。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双碳”背景下长三角地区为研究对象,利用碳排放计算公式测算2007—2021年物流业碳排放量。基于Tapio脱钩模型探究长三角物流业碳排放和产业生产值之间的关系,并运用LMDI分解法分析影响物流碳排放的因素。研究表明:物流业碳排放与产业经济发展的脱钩状态呈现增长连结—弱脱钩—强脱钩。LMDI分解后的因子能源结构和能源消耗强度对于长三角物流业碳排放具有负向阻碍作用,反之物流业产值和物流就业人员规模的增加,影响二氧化碳的排放。  相似文献   

20.
选择长三角石化产业相对集中的13市为研究对象,利用2010—2018年石化产业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产业碳排放效率,运用Tobit模型分析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研究结论:第一,考察期内,长三角13市石化产业碳排放效率呈现波动变化趋势,并且城市间碳排放效率差异明显.第二,人均主营业务收入、城镇化率对碳排放效率均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能源消费强度、能源结构、要素禀赋结构与碳排放效率呈负相关;产业聚集对碳排放效率具有积极作用但影响不显著.基于上述结论,提出长三角石化产业应当通过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推动产业聚集、加强政府监督、制定差异化碳减排政策等措施提升碳排放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