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正从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艾尼阿克诞生到今天的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信息通信技术,以下简称ICT)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学习、工作的每一个角落。ICT已经是我们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ICT的直观生动、信息量大、整合效果强、能跨越时间和空间、现实与虚拟界限等特点也使得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发生了改变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品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师生共同提高认识,从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课的学习。结合学生实际,让道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课堂教学,必须常抓不懈,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开,将课堂延伸至生活。只要下苦功夫,就能将《品德与社会》的教育"假、大、空"的问题迎刃而解,使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能够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目的和要求,从而让品德与社会真正走进小学教育教学中。  相似文献   

3.
张爱勤  沙飒 《中国德育》2007,2(7):85-90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实施近五年多来,积累了丰富的课程经验。随着课程实践的深度推进,我们认为有必要进行总结和反思,以便为更广大地区教师提供一个比较高水平的思考和操作起点。2006年5月,我们邀约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鲁洁教授组织团队开展此项工作。经过一年多的反复讨论和现场工作,我们决定分六个专题:自我认识、儿童交往、亲情教育、公共生活、历史文化、人文地理,以苏教版教材为基础,用课例形式呈现,同时检讨相关专题的课程经验。本专题将以系列文章连载,希望能得到广大读者的关注。[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陈先凤 《中国德育》2007,2(8):84-89,96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实施近五年多来,积累了丰富的课程经验。随着课程实践的深度推进,我们认为有必要进行总结和反思,以便为更广大地区教师提供一个比较高水平的思考和操作起点。2006年5月,我们邀约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鲁洁教授组织团队开展此项工作。经过一年多的反复讨论和现场工作,我们决定分六个专题:自我认识、儿童交往、亲情教育、公共生活、历史文化、人文地理,以苏教版教材为基础,用课例形式呈现,同时检讨相关专题的课程经验。本专题将以系列文章连载,希望能得到广大读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实施新课程以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作为以实施品德教育为核心的综合课程,已经超越了我们要求学生做什么的层次,而是探索在学生的学习当中我们该提供些什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学科教学时间占据了每周课时总量的2至3节,比例不小.如果这门课程能发挥出其效能,对学生的教育影响是很大的.否则,对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将是极大的浪费.怎样让学生喜欢上品德教育课程,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成,是每一位执教老师必须思考的问题.笔者就品德课实施有效教学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方式,合作学习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我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仍然存在合作学习形式化倾向严重、小组成员任务固化、合作时间缺乏科学规划、学生参与程度不高等诸多问题,致使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的效果仍不理想。为了保证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结合合作学习的相关理论,笔者提出了以下促进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具体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7.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实施近五年多来,积累了丰富的课程经验。随着课程实践的深度推进,我们认为有必要进行总结和反思,以便为更广大地区教师提供一个比较高水平的思考和操作起点。2006年5月,我们邀约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鲁洁教授组织团队开展此项工作。经过一年多的反复讨论和现场工作,我们决定分六个专题:自我认识、儿童交往、亲情教育、公共生活、历史文化、人文地理,以苏教版教材为基础,用课例形式呈现,同时检讨相关专题的课程经验。本专题将以系列文章连载,希望能得到广大读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整合学科。信息技术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有机整合成为我们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我们要重视对它的应用和它在教学工作中所起的作用。一方面要培养学生探索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深化理解的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相似文献   

9.
粱静 《农村教育》2006,(7):95-95
《品德与社会》课堂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要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学生生活中找话题,让学生谈生活的体会,与学生讨论生活的问题。大教育家杜威也说:“准备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境,要培养对社会有益和有用的习惯,是不折不扣的在岸上通过做动作教儿童游泳。”所以我们要让课堂“回归生活”,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所感、所思、所悟,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到学习离生活很近,学习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学习。  相似文献   

10.
陈亮 《考试周刊》2012,(93):125-125
我参加工作已经七年了,伴随着《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也七个春秋。回首走过的这些日子,有过几多困惑与迷茫,也有过几多欣喜与希望,但在不断摸索与学习中,我更加成熟。  相似文献   

11.
新课改后的品德课堂教学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依然有一部分学生处于新课改以前的学习状态。落实新课程改革,需要学校合理分配师资力量,安排专职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加大对品德与社会课教师的培训力度,加强对专职教师特别是专职中老年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  相似文献   

12.
小组合作学习是不同个体的智慧在碰撞中完成团队学习的过程,但存在倾听环节缺失的问题,使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倾听是打开小组合作学习之门的"金钥匙",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树立榜样,营造和谐的倾听环境;寻找难度适当的合作学习话题,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引导学生换位思考,用心聆听,提高小组合作学习实效。  相似文献   

13.
"道德体验"植根于一定的教育思想,是相关教育理论的演绎与聚焦。文章提出实施"道德体验"的教学主张,将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三种学习方式有机融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道德""在活动中感悟道德""在体验中提升道德",确保《品德与社会》课程追求的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社会性发展的教学目标实现。  相似文献   

14.
"生命根植于生活,生活因拥有无数的生命而精彩。"这是对《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强调的"儿童的生活经验是课程的基础。"然而,怎么体现生活的课堂,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充满活力?怎么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呢?我想:让学生走进自己的生活,学习生活,并不断进行着自我更新,这样才能推动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效学习,也使其已有的生活经验得到提升,生活观点得到发展,也使我们常说的"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生活。"  相似文献   

15.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教学,丰富课堂互动方式,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让品德与社会课堂焕发生命力和光彩。  相似文献   

16.
再论“品德与生活”、“品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德与社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制定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和编写教材的过程中我们提出“回归生活的课程理念,当时着重阐明的意义是课程与教材要以儿童的生活为出发点。当课程与教材进入实施阶段后,我们认为本课程向生活的回归应致力于使课程再回到儿童的生活中去,成为一个能够改变、改善生活的“因子”。这一种回归才是课程的归宿。课程与教材要转化为儿童的生活,这是本门课程教学所应持有的基本立场,同时我们也反对“立竿见影”的简单化联系。要深入研究课程转化为生活的具体机制,要开通课程走向课堂以外生活的渠道,要着力培养“践履躬行”的人格。  相似文献   

17.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基本特点与教学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的新教材具有呈现方式的交往性特点,应开展学生与文本以及师生、生生之间多元、多维式对话教学;新教材具有活动性特点,应大力实施活动化教学;新教材具有意义生成性特点,应大力开展和推进体验性学习;新教材具有延展性、非固定化特点,应特别注重开放性教学;新教材具有教育观点的渗透性特点,应让儿童在孕育生活感受的同时,伺机对其进行价值引导。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学科,承担着培养时代所需高素质人才的重任。"翻转课堂"作为一种起源于美国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运用数字化学习平台,通过教师制作、上传视频和下发导学案,课前学生自学视频、做导学案,课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互动探究,形成竞争互动学习机制,转变传统评价方式,教学方式由原先的灌输式转为互动式,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索,可以更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通过先自学、再讨论表达的形式,容易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在思考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思想,树立自己的情感价值观,这对于思品教学无疑是值得尝试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设置是当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该课程最根本的表现就是“回归生活”.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给校本化实施留下了很大的余地和空间.基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我们深切领悟品德与社会课程“回归生活”理念的重要性,依据本校以及师生的实际,对现行品德与社会教材进行改编、补充、拓展,在与学科约会、与班队融合、与活动牵手的创造性处理中,实现了品德与社会课程校本化实施,让品德与社会课程焕发出勃勃生机,走向更具有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20.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颇具生活性、开放性的综合课程,因此本课程的教学对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具有重要的意义。密切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激活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会分辨是非,提升道德情操,是本课程追求的目标。本文分别从时效性、情趣性、丰富性、社会性等多个方面,对如何激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