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齐己为晚唐著名诗僧,其诗清润平淡。齐己集中有不少论诗诗,是我们了解他诗学观点的依据,齐己诗学思想内容可以总结为两大方面:其一是从儒学诗教观点出发,主张诗学白居易,崇尚风雅,关乎民生;其二是从"诗"、"禅"互济观点出发,认为"诗"、"禅"相通,二者表现为"悟入"与"吟出"的过程关系,二者都须通过"扣寂"、"凿空"等手法才能达到"极趣"之目的。  相似文献   

2.
齐己诗气骨遒劲。咏怀诗清高自许,山水诗境界阔大,咏物诗寄托遥深,寄赠、酬答诗亦气势恢宏;齐己诗的语言明快、清美、劲健有力。齐己诗的气骨,是他的经历、个性、气质的反映;也和他的诗学趣尚有关;齐己钟爱李白、李贺等有气骨的诗人,也是其气骨形成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对于齐己生卒年的考证 ,自宋以后颇多谬误。纪《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 1 51称 :“宋人注杜甫《己上人茅斋诗》 ,谓齐己与杜甫同时 ,其谬自不待解。岑仲勉先生《读全唐诗札记》定齐己生年上限“不过生会昌四年” ,亦颇疏泛。考齐己《荆渚感怀寄僧达禅弟三首》之一称 :“电击流年七十三 ,齿衰气沮竟何堪” ;之二称“十五年前会虎溪 ,白莲斋后便来西。”由此可知齐己 73岁作此组诗时 ,已离开江西至荆州 1 5年 ,由此反推 ,齐己初至江陵时为 58岁。按齐己《白莲集》卷 5《渚宫莫问诗一十五首》前者有序 ,称 :“予以辛巳岁蒙主人命居龙兴寺。”…  相似文献   

4.
齐已是晚唐五代的诗僧。他一生云游四方,居所甚多。东林寺是他居住的寺庙之一,他对之感情深厚,原因在于东林寺是东晋名僧慧远的栖居修行之所。慧远内外兼修的修行模式,与名士贤人一百二十三人共结的白莲社,送客不过虎溪的名僧风范,在齐己的内心中酝藉成为一种情结。这种情结表现在他离开东林寺后,不断地用诗歌咏庐山、东林寺、白莲社、虎溪,而且还模仿慧远结社奉佛,实践以诗传道内外兼修的修行方式。这些使得齐己的诗歌具有半诗半禅的性质,开拓了唐诗的境界。  相似文献   

5.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随着文学研究的深入,那些具有独特风格的"小"诗人和他们的诗作进入人们的"大"视野,给欣赏者带来美的清新,给研究者带来新的审美和解读。《浅论唐代诗僧齐己和他的诗作早梅》一文,根据元朝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九》所载《齐己传》,不足300字,但本文从多角度解读,使传记内容丰盈起来,并通过对比合理进行联想想象,拓展了对诗僧齐己的了解的空间,同时也对齐己进行了正能量的注解,这样的解读具有一定的教育启迪意义。本文还对齐己的代表作《早梅》一诗进行赏析,其独特风格素艳清纯意蕴深远凸显,"一字师"佳话使人回味。  相似文献   

6.
高慎涛  冯阳 《天中学刊》2005,20(6):101-102
王维与佛禅有密切关系,其思想多受佛禅影响,并留下许多禅诗。对王维的诸多研究主要集中在佛禅思想的评价、禅诗的品衡以及画与禅的评价三方面。  相似文献   

7.
齐己的山水诗作有的形神兼备,超越了前人,推动了山水诗作的发展;有的诗画融合,取画法之长,补诗法之短,使诗歌成为了反映自然美的手段;有的则诗禅结合,将禅理通过对山水自然景物的感应和心理上的契合加以表现,使描绘的对象带着一种哲理或者禅趣,充分显示出自然的妙谛.  相似文献   

8.
禅学自传入中土以来,对我国的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自宋以来,"禅"在文学中发挥的作用更大了,以《沧浪诗话》为切点,通过对禅与诗各自特征的把握,及诗禅交涉的缘起,来阐明"禅"对我国传统诗学创作的影响,以及严羽的"以禅喻诗"的文学创作理论的形成及其对文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茶产于中国,唐时传入日本,并在日本不断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日本茶道文化。日本茶道中隐约呈现出"禅"的影像,这是因为禅与茶均由留学僧带回日本,"茶"与"禅"密不可分,孕育了茶道特有的精神境界。日本茶道的四大真谛"和、敬、清、寂"均有"禅"的元素,品茶可感悟"茶禅合一"、"禅茶一味"、"佛法存于茶汤"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茶诗的产生和发展与佛教哲理有着不解之缘。由于佛学境界与诗歌意境有许多相通之处,热衷于佛教的古典茶诗作者巧妙地将佛教哲理融化在形象创造之中,将荼诗作为表现禅性和禅趣的一种主要形式,从而大大拓展了古典茶诗的意境,推动了古典茶诗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彻庸禅师一生精研佛理、工诗文,才华横溢,著述丰厚,与当时文士名流陶珽、陶珙、陈继儒、董其昌、王锡衮等人交游唱和,儒释互证,被后世公认为云南明末清初的禅宗泰斗,同时也是云南地方文化史上较为罕见的个案。在对其生平履历、师承渊源进行梳理辨释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了其诗歌的创作思想和艺术特色,以便引起世人的关注与了解。  相似文献   

12.
茶与琴棋书画一样,是人们的精神食粮,是一种修养,一种人格力量,一种境界。宋代词作大兴,饮茶词也孕育而生。它在保留了大量饮茶风俗的同时为我们传达了宋人饮茶的意味和境界。南宋时,伟大的词人辛弃疾就以茶为伴,并写下了性之所至的佳篇,为后人品评。  相似文献   

13.
日本茶道的“四规”强调人民精神内在的一面。深谙茶道的中国现代作家郭沫若,其早期诗歌创作表现了茶道“四规”的“和、敬、清、寂”的内在精神实质。基于这种操作理念,郭沫若早期的一个著名的文艺观——文艺的非功利说得以形成。  相似文献   

14.
齐召南从乾隆元年中博学鸿词科,至乾隆十五年在京师做官,主要交往人员有沈廷芳、杨椿、杭世骏、周春、汪师韩、胡天游、周长发等。乾隆十五年,齐召南离开京师回浙江后,主要在杭州敷文书院任教,他主要与沈廷芳、杭世骏等继续交往,这段时间的交往纪录远不及他在朝廷做官时的多。从齐召南的交游,可看出他的学术活动范围和内容,主要是参与朝廷大型文献的编撰及交往圈中的唱酬。  相似文献   

15.
嘉庆十三年(1808)时任翰林院编修的闽籍官员齐鲲受命前往琉球册封琉球国中山王尚灏。在琉球期间,齐鲲不仅恪尽职守完成使命,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其克己奉公、清正廉洁的作风亦在琉球国上下获得一致好评。作为清朝首位出任册封琉球使臣的闽籍官员,齐鲲册封琉球之著述《续琉球国志略》、诗文集《东瀛百咏》在中琉关系历史中留下了丰富且生动的记载。本文试图就齐鲲册封琉球之经历及其相关著述、诗文等方面,对册封琉球使齐鲲及其往封著述进行深入挖掘与探讨。  相似文献   

16.
清中叶著名笔记作家、诗人和戏曲家李斗,通过行旅以布衣身份结交了六十多位诗文作家、书画艺术家、说唱艺人和影响文坛的显宦、富商。李斗的行旅不仅激发了其文学创作的热情,使其跻身文坛,而且对其笔记、诗词和戏曲等不同文体的文学创作、演出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李斗的笔记《扬州画舫录》广泛记载了其游历扬州的见闻,兼具史学和文学的双重价值;其诗集《永报堂诗集》和词集《艾堂乐府》以行旅纪实为经,以写景、赠答、咏史为纬,真实记录了其行旅与交游的经历与感受,具有典型的游记文学性质;其戏曲作品《岁星记》、《奇酸记》传奇亦是其行旅与文学交游的产物,在清代戏曲文化史和昆曲演出史上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7.
唐代诗人曹松一生交游甚众,和众多的诗人有着唱和,但仕途坎坷,颠沛流离;而作为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却又关心民间疾苦,厌恶战争;身为唐代才子,创作甚丰,留给后人一百多首诗歌,亦颇见功力。  相似文献   

18.
扼要交代了被誉为元明之际湖湘第一诗人、遗民李祁生活的时代背景,并全面介绍了其生平,他有《云阳集》传于世。重点论述了李祁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同时对诗人的历史地位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作了恰当的定位和评价。  相似文献   

19.
茶,尤其是名茶,从外形到内涵都具有很强的审美意义。苏轼通过大量的诗词文赋,深刻阐述了自己的美茶思想。这些美茶思想,不仅进一步丰富了苏轼的美学思想宝库,而且对于人们研究茶叶审美也发挥着引领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云南地区种茶、饮茶和制茶的情形,古代的不同时期有明显变化。秦汉至宋代云南有种茶和饮茶的若干记载。元代云南经济有较大发展,但提及云南饮茶、制茶的记载甚少。明代记载云南地区饮茶、制茶的文字虽然增多,仍未能与产茶大省比肩。清代滇南的普洱茶如异军突起,种植、加工和销售均扩至相当的规模。普洱茶在清代的繁荣,与历史机遇、时代背景与社会习尚等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