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一个虚词,“连”字在使用中总是和“也”或“都”相配合,形成一种固定格式。这种固定格式,我们称之为“连……也……”结构。例如: (1)上级派来的工作队,别说征求我们的意见,连门也不敢登。(《人民日报》1979年1月11日第四版) (2)连他所不喜欢的人,我都觉得该体贴,该喜欢,该爱,为着——(《曹禺选集》398页) (3)爸爸死的时候,我连知道都不知道。(《人民文学》1978年11期30页)  相似文献   

2.
“连……都(也)……”式中“连”字的词性问题,在语法学界有着颇大的争议性。概括说来,有这么四种认识:一是以吕叔湘先生为代表的介词说;二是以王力先  相似文献   

3.
试谈关联词语“连……也/都……”的功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连……也/都……”的功用主要是连接单句内部的两个成分。承上的“也/都”位置只固定在谓语之前,启下的“连”,位置比较灵活,既可以在主语之前,也可以在宾语、状语和谓语之前和谓语连接。“连”在哪个成分之前就强调那个成分。“……也/都……”与“连……也/都……”除在连接谓谓时用法有些不同外,连接其他成分时用法相同,只是后者比前者表示的意义更为强烈,有极尽之意。这种关联词语的主要功用是: (一)连接前置宾语和谓语(1)不过只要你到了那边好好地服侍冯老太爷,日子也并不怎么难过,倒强似嫁一个贫家男人,连衣服也顾不周到。(巴金《家》) (2)我们的劳苦大众历来只被最剧烈的压迫和榨取,连识字教育的布施也得不到,惟有默默地身受着宰割和灭亡。(鲁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 (二)连接主语和谓语  相似文献   

4.
从受话人的角度来看,基于认知的系列语境假设的激活是“连……都/也……”结构信息解码的前提,其三种语义信息在外部世界的投射是信息解码的理论基础,不同类型的“连……都/也……”结构构成一个连续统。“连……都/也……”结构是一种激活装置,对不同的文体具有选择性。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互动语言学理论,考察列举类语块“连……都/也……”的隐性列举功能。列举类语块“连……都/也……”是一个激活装置,通过与列举标记搭配的预设触发语能够激活出语境所赋予的隐性列举项。“连”可以标记言者认知域中的极端列举项,与“都/也”共同参与标识完成隐性列举功能。二者在各自线性序列管辖域管辖不同极量事物和事件,传达特定的互动语气,相关的隐性列举信息是互动双方在动态语境中通过语用推理获得的。列举类语块“连……都/也……”中的XP与VP之间形成“列举—行为”的事理关联,即“连”后的极端列举项(XP)与后续行为(VP)存在事理上的关联,并体现出主观情感立场。  相似文献   

6.
这种结构形式里的“连”是介词,后面可以是名词性词语,也可以是动词性词语,还可以是小句形式。“也”是副词,整个结构用于强调动作行为的主客体或动作的范围之广,又反过来强调动作行为或性状所达到的程度之深。“连”后“也”前的词语应当重读,它所举出的总  相似文献   

7.
再谈关联词语“连…也/都…”的功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联词语“连…也/都…”的功用,我在《试谈关联词语“连…也/都…”的功用》中(《西北师院学报》1984年第1期),已经谈了。现拟就“连…也/都…”为什么还能兼表因果、条件、假设、转折、连贯等关系作一点补充。一要搞清楚“连…也/都…”除了作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外,为什么还能表达其他的关系,我们得先了解这个关联词语在句中出现的语义背景。现代汉语里用到“连…也/都…”,有如下的语义背景:  相似文献   

8.
以介词“连”为标记的句式,是汉语一种特殊的句式,形成了独特的框式结构“连……都/也/还……”。“连”具有介引功能,引进强调对象,形成了五种结构模式。对这五种结构模式进行详细描写,既分析了句式形成的限制条件,又归纳了构句的规律,探讨了“连”字句的理据性。不同语境下的“连”字句的情景语义是不同的,可以把“连”字句的情景语义归纳为五种类型:强调义、隐含比较义、包括义、极性义、推测义。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既要重视“连”字句的形式,也要重视“连”字句的情景语义,这样才有利于外国留学生习得汉语“连”字句。  相似文献   

9.
从语义角度考察“连……也/都”框式结构的歧义现象,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造成这一结构产生歧义的根本原因是动名结构语义关系的复杂性,并对可能产生歧义的条件及其特点作一解释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在古汉语中,“何……为”与“何……之为”都是习见的固定结构,如果不深入分析它们的语法特点与作用,很容易使二者混淆起来。“何……为”(“何以……为”、“何故……为”、“何必……为”、“何乃……为”、“何足以……为”)这个格式一般用来表示询问或反问。“何”是疑问代词作状语,“为”是语气词,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如“上知朔多端,召问朔:‘何恐朱儒为?”’(《汉书·  相似文献   

11.
“只要……就”和“只有……才”是两组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语,但它们所表示的意思却不尽相同。一、表示的条件意义不同“只要……就”表示足够条件(在形式逻辑中称充分条件),即有这个条件就会产生后一个分句指出的结果,但并不排除在别的条件下也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如:“只要你不着慌,谁还不会趴在那里放枪啊!”(孙梨《荷花淀》)但不着慌,人也未必会放枪;枪法准也有可能不会放枪。所以“只要……就”强调的是一种充分条件,但不是达到结果的唯一条件。“只有……才”表示必备条件(在形式逻辑中称必要条件),即缺少了这个条件就不能产生后面分…  相似文献   

12.
不少语法书把“不是……而是……”当作关联词语,北京出版社最近出版的《现代汉语语法知识》也沿用了这一说法(见第92页)。我以为这是可以商榷的。关联词语必须是定型化的,不能随便拆开来。是词,固然不必说;即使是语(词组),也应该是固定的。如“不是……就是……”中的“不是”和“就是”,“之以以……是因为……”中的“之所以”和“是因为”,中间都不能插进别的词。更重要的,关联词语在句子(尤其是复句)中必须起关联作用。“不是……就是……”表示选择关系,“之所以……是因为……”表示因  相似文献   

13.
许多学者认为,"连……都……"结构中的"连"是焦点标记,但与日语的焦点标记"さえ/も"不同的是,"连"在句中可以被省略,并且能够位于主题位置。有研究认为,"连……都……"结构中起焦点标记作用的并不是"连",而是"都",但该研究只说明了当"连NP"是通过移位生成在句首或句中时担任焦点,当"连NP"是基础生成在句首时担任主题,却没有具体分析这个结构中的焦点赋予机制。基于日语"さえ/も"的辖域分析,与中文的"连/都"进行比较,说明"都"同时具有"さえ"和"も"的辖域特征,并解释了"连NP"由于生成方式不同而担任的角色不同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4.
我们家有一个习惯,不管遇到什么事,我们都喜欢说“嗯……”不过我们每个人发出的调可不一样。我的“嗯……”当我做作业慢了,爸爸便会跑过来大声对我说:“你能不能快一点?”我便会有一些不耐烦地说:“嗯!”爸爸一听便大摇大摆地走了。可过了一会妈妈又像轰炸机一样大叫:“你快一点,要知道我小时候7:00就把作业做完了……你怎么这么慢,快点!”还没有等她说完,我便大声回应道:“嗯!嗯!嗯!……”我心中也说道:“这两个人可真烦,能不能让我安静地做作业,再吵下去,我做到什么时候才能够把作业做完呀?”爸爸的“嗯……”爸爸的“嗯”可不像我的那…  相似文献   

15.
《语文学习》八四年十一月期上载方武同志《“如果……”和“也……”不能搭配吗》一文,列举了五个例句,用对比分析法说明“如果……也……”绝不能被“如果……就……”或“即使……也……”代替,并分析了“如果……也……”与“即使……也……”的区别,从而说明“如果……也……”“有独立存在的价值”,“把‘如果……也……’作为一组关联词语搭配是没有什么不妥的,算不得什么语病;传统的语法书把它划到规范的语法圈子之外,试图‘即使……也……’来代替它,是不够妥当的”.此种看法值得商榷.我认为:语言现象中貌似的“如果……也……”,其本身就不是“如果……”跟“也……”在发生关系.换言之,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如果……也……”.试从本文最后一个例句谈起——如果王书记来,我们开会;如果李书记来,我们也开会。在这个例句中,“如果”和“也”似乎并存于一个假设复句(全句第二个大分句)里,但这仅仅是  相似文献   

16.
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发现有些学生(甚至老师)对比喻句“好像……”与“好像……似的”含糊不清。在该用“好像……”句型时用上“好像……似的’,认为二者只是形式上的不同,在意义上是相同的,将二者等同起来,这是错误的。其实这两个句型虽然都是比喻句,但在用法上却有不同。 如: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17.
毛主席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27课)中,引用了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笔者过去听课,曾发现有的老师把其中的“或……或……”视为连词,解作“或者……或者……”,用来表示选择关系,即:人总是要死的,或者死得比泰山还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归纳总结的方法,从六个方面对“连”字句的研究作一概括性描述,其中包括:“连”字的词性;“也、都”的功能;“连”字句的语法化过程;“连”字句的结构;“连”字句的语义分析以及“连”字句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9.
彭晔 《语文知识》2001,(8):37-39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一册《看戏》一文课后练习五第3小题如下: 观众像触了电似的对这位女英雄报以雷鸣般的掌声。观众像着了魔了一样,忽然变得鸦雀无声。说说“像触了电似的”“像着了魔一样”这两个比喻的异同。对于上述题目,我们认为“这两个比喻”的提法有些不妥。因为“像触了电似的”“像着了魔一样”并不能算作比喻。我们都知道,比喻是用乙事物来说明描写甲事物,以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比喻可分多类,其中单明喻就有多种形式,常用格式有“(好)像……一样”“(好)像……似的”“仿佛……一样”“跟……一样”“同……一样”等。但是,这并不是说以上格式的句子都是比喻句。例子很多: ①这孩子像我碰到的千百个孩子一样:工地里出生,工地里成长。  相似文献   

20.
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在讲到“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时,有这样一段话:“汉语大部分的双音词都是经过同义词临时组合的阶段的。这就是说,在最初的时候,只是两个同义词的并列,还没有凝结成为一个整体,一个单词”(见该书77页)。这里所说的“同义词临时组合”或“两个同义词的并列”的现象,在古代文献中极为常见,我们管它叫做“同义连语”。了解和分析同义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