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章在梳理我国电视传播娱乐化现象历史演进与现状、分析电视传播娱乐化现象的深层原因的基础上,批判现有的过度娱乐化征候并揭示其所带来的严重社会后果,进而从提升传播文化内涵、受众细分、内容创新以及加强监管与媒体自律等路径探讨我国电视传播过度电视娱乐化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2.
汪洋 《记者摇篮》2009,(11):66-66
大众传播媒介的娱乐时代已经到来,电视媒介更是首当其冲。这是人性进步与回归的必然选择,也是电视媒介必须承担也无法回避的社会功能。“娱乐”已成为受众收视的最主要目的之一。与其相适应,荧屏上娱乐或具娱乐性质的电视节目林林总总,令人目不暇接。笔者认为,尽管电视娱乐的形态千差万别,但其中却包含着“不变”与“变”的特殊规律。  相似文献   

3.
对电视媒介娱乐化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介娱乐批评 在许多学者看来,电视媒介很幸运却又很不幸。电视拥有无与伦比的巨大影响力,从而决定电视节目比其他媒介的内容更易走进受众的视野,深入他们的心灵,成为文化思想的助推器。电视传播可以凭借其视觉形象的直观性令语言文字传播风光不再,成为最适合营造现代观念的环境和土壤。  相似文献   

4.
提到"娱乐至死"这一概念,我们不难想到尼尔·波兹曼于1985年出版的著作《娱乐至死》一书。书中主要阐述媒介变迁,即电视声像如何逐渐取代书写语言成为时代的主流媒介,同时电视又是如何重新定义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使我们成为娱乐至死的物种。我们姑且不论他的观点对错与否,因为从20世纪后半叶,当印刷时代步入没落,而电视时代蒸蒸日上开始,学界就一直围绕印刷媒介的深度与电视媒介的平庸而争论不休,甚  相似文献   

5.
柯泽  黄海 《新闻前哨》2004,(12):38-38
大众传媒与娱乐有着天然联系。关于大众传媒的娱乐性,西方学者有过许多富有启发性的论述。1967年美国实验心理学家威廉·斯蒂芬逊在《传播的游戏理论》一书中提出了"游戏说"。提出应该把媒介看作一种玩具,人们参与媒介就是为了游戏,从中获得愉快,因此媒介中充满了暴力、色情等低级趣味都是可以理解的,也不必不以为然。1975年社会学家赖特在《大众传播的社会学观点》一文中提出了新闻媒介的第四大功能.即娱乐功能,作为对拉斯韦尔媒介功能说的补充。媒介产业的娱乐属性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被娱乐的大多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李晓云 《新闻界》2005,(5):58-59
尼尔·波兹曼是美国著名的媒介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被誉为北美媒介生态学之父。《娱乐至死》是其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出版的一部关于电视文化的著作,其中充满了对大众文化娱乐化的深刻预见和尖锐批评,尤其对电子媒介时代里电视文化带给人们言行、情感和思想方面影响的分析鞭辟入里,对20年后我们理解今天的电视文化和大众文化仍然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一、媒介即隐喻在书中,波兹曼首先提出了媒介即隐喻的著名论断。针对这一论断,他提出了两点以帮助我们理解:要理解一个事物必须引入另一个事物;同时,我们创造的每一种工具都蕴含着超越其自身的…  相似文献   

7.
虽然娱乐性是体育新闻的重要特征之一,但是过度娱乐化却并不利于体育新闻传播工作的长远发展,为此,新闻从业者有必要以推动体育新闻事业良性发展为出发点,通过严格自律来规避体育新闻过度娱乐化现象及其危害。本文在对体育新闻过度娱乐化的体现以及体育新闻媒介自律的意义做出分析与论述的基础上,从体育新闻从业者专业素养的提升与体育新闻媒体内部监管机制的构建两个方面,对体育新闻媒介自律路径做出了研究与探讨,以期能够在有效规避体育新闻过度娱乐化倾向的基础上,为体育新闻生产与传播环境的优化以及体育新闻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8.
微博是当今网络传播中的一个新亮点,全新的传播特征深刻改变了媒介生态。微博的盛行改变了娱乐圈生态,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娱乐新闻生产的基本模式。本文以上海电视台娱乐新闻栏目《新娱乐在线》为例,从新闻源、时效、结构、报道内容等几方面阐述微博对电视娱乐新闻生产的影响,并提出:电视媒体要借力微博,但不能过度依赖;运用微博不能丢电视媒体之本,信息把关、梳理、整合是关键。  相似文献   

9.
刘质浩 《东南传播》2015,(12):118-119
近年来,电视新闻产生了普遍的娱乐化现象,表现为弱化对严肃信息的传播,新闻报道目的是追求社会轰动效应等。担负着社会责任,具有向公众传达信息功能的电视新闻出现娱乐倾向无疑是对新闻界以及社会的伤害,有必要深究电视新闻娱乐化表象下的原因。笔者主要从电视媒介本身特性,媒介经济,受众需求角度对电视新闻的娱乐化现象进行解析,希望对电视新闻节目的编辑制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从娱乐至死的视角审视电视娱乐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电视媒体的娱乐化倾向明显,不仅娱乐节目在质和量上都泛滥开来,娱乐节目遍地开花,甚至新闻也出现了娱乐化的势头.当以《超级女声》为代表的选秀类节目余热未减,《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中国达人秀》等节目又开始炙手可热,电视在娱乐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然而,电视媒介娱乐化的后果是什么?我们又应该怎样看待当前媒体普遍的娱乐化倾向?我们是否会像波兹曼所说的那样,将成为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相似文献   

11.
从《百家讲坛》看电视媒介文化传播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芳芳 《新闻传播》2006,(11):38-39
《百家讲坛》是近年来媒介和学界备受关注的节目,它通过电视媒介传播文化,其传播方式、传播内容都受到很大争议。电视大众媒介的本质,决定了电视传播的内容都会带有大众化、娱乐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冷彬 《新闻世界》2014,(7):37-38
由于媒介的娱乐化趋势和受众需求的变化,使得体育新闻的报道也越来越娱乐化。本文着重分析了电视体育新闻娱乐化的必然性和具体表现。并对电视体育新闻娱乐化现象给予理性审视和反思,分析体育新闻如何避免过度娱乐化、庸俗化。  相似文献   

13.
当今社会,娱乐在"全息镜像"的烛照与映射之下无孔不入,于无声之中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新闻娱乐化、访谈节目娱乐化、红色经典被改变、历史被戏说以及琳琅满目的真人秀如火如荼。娱乐本没有错,它意味着身体的放松和人的主体性的提高。但是在"消费文化"的利益驱使之下,快乐的"娱乐"发生了变质,成为了感官刺激、虚拟体验以及商业利益相互"胶着"与"内爆"的虚构性产物,并不断地向世界各地蔓延、传播与扩散。"三俗"之风泛滥电视荧屏,物欲膨胀、价值颠覆、无序竞争破坏了电视娱乐文化的生态建构。电视娱乐:渐行渐远的交错泛化的娱乐。在著名传播学者拉斯韦尔提出"媒介三功能"说之后,赖特指出了媒介的第四功能——娱乐。在当今社会,娱乐已不仅仅是电视媒介的一项功能,而且也成为了当今电  相似文献   

14.
在《娱乐至死》中,波兹曼从前人英尼斯、麦克卢汉的媒介观出发,提出"媒介即隐喻"、"媒介即认识论"等论断,并以这些观点为基础,论述了电视本身的特质对社会公共话语娱乐化的影响和对人们思维的危害。对于已经步入电脑和互联网时代的我们,《娱乐至死》仍具有非常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特别是给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引导人们关注媒介本身的特性对青少年的思维发展和学习习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陈娜 《新闻知识》2012,(12):49-50,22
全民娱乐时代的到来,使"娱乐化"手段渗透到各行各业,品牌也开始利用娱乐化手段来进行传播。本文认为"娱乐化"是信息海量化、媒介互动化、产品同质化背景下品牌传播的有效手段,并尝试用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的观点对此现象进行解析,同时也提出品牌传播"娱乐化"面临着"限娱令"的限制,传播难以保持持续性,以及互动媒体的不可控性等困境。  相似文献   

16.
张娜 《编辑之友》2013,(9):49-51
在消费社会语境下,媒介娱乐的实质是幻象消费,幻象制造能力代表着媒介娱乐产业的软实力。在娱乐迅猛发展的10年间,大众传媒逐步探索出以电视媒体为基础平台的立体化营销、以网络媒体为平台的注意力营销、以省级卫视为平台的跨区域联合营销等方式。  相似文献   

17.
体验经济时代的娱乐特性,追求快乐成为人们普遍的价值认同.营销策划成为体验设计,企业借助电影、电视、体育赛事等各种娱乐项目来传递其产品或品牌信息,从而促使一种新型传播媒介形态--情景媒介的产生.情景媒介形态的非固定性、符号负载的双重性以及编码与传播过程的交互性特征,促使广告运作模式和信息榘构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李玉峰 《新闻世界》2009,(1):121-122
电影《楚门的世界》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平凡的小人物是怎样在自己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娱乐媒介制造成了电视明星,却又完全被剥夺了自由、隐私乃至尊严,成为大众娱乐工业的牺牲品。影片反映了人们对媒介不受节制的滥用所产生的焦虑,揭露了西方商业活动中惟利是图、践踏人权的丑恶行径,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后现代娱乐方式存在的媒介失控产生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新闻娱乐化"是指伴随大众化报纸的兴起而在大众媒介中出现的新闻与娱乐合流的趋势,即为了迎合受众娱乐的需求,一些媒介在新闻的内容和形式上过分注重新闻的娱乐功能,形式上追求新闻的故事性、吸引力,以致模糊了新闻与娱乐的界限.它是新闻娱乐功能的异化,也是整个传播环境泛娱乐化的典型表现.  相似文献   

20.
新世纪以来,各类媒体的娱乐化已经成为一种形式,近几年,逐渐呈现出所谓“过度”娱乐的趋势,省级卫视表现尤为明显.如何在这种趋势下体现媒体的社会责任,是我国电视媒体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从省级卫视的节目入手,观察分析电视“过度”娱乐的种种现象和原因,考虑到受众对电视功能的不同需求,从电视体制改革的角度,提出应当按职能将不同性质的电视台分开来办,所谓的“过度”其实并不过度.另外,提高观众的媒介素养,建设一个电视体制多元、形式多元、视角多元的国家,才是解决过度娱乐现象的最终归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