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新闻在传播过程中,其新闻价值常常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其中受众是新闻价值实现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受众的信息取向,是新闻传播的关键所在。受众逆反心理的成因受众逆反心理是指新闻报道同受众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具有强烈抵触情绪的社会态度(注①)。受众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很多,主要有来自传媒的因素、来自受众自身的因素这两个方面。首先,新闻报道失实、失真,会造成受众产生逆反心理。例如一些新闻单位为了宣传某位模范人物,常常把模范拔得太高、太全,他总是整天工作,家里人生了病也不回家,…  相似文献   

2.
媒介(报道主体)通过对信源、信息频率、新闻视角、新闻选题、新闻语境等限定,构成新闻报道的基本框架。新闻框架通过报道主体以不同视角来进行新闻选择和叙事, 使受众的知晓模式、认知情况等发生倾向认同或涵化效应, 从而影响舆论。本文试图通过新闻框架因素及其影响的效果分析,说明新闻框架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新闻策划选题的价值取向是新闻报道社会效应的基石,它直接影响报道对受众产生的效果。随着新闻媒介的发展,新闻资源共享,面对受众由客体变为主体的现实。新闻媒介越来越重视最大限度地利用新闻资源。以吸引受众的眼球。那么,在具体的新闻传播活动中,把握时机。抓住稍纵即逝的新闻线索确定选题,是采编人员必备的基本素质;而在新闻报道的选题中把握宏观性与定位点,  相似文献   

4.
新闻的作用之一是更新社会的认知模式和受众的知识结构,但在特定社会情境下的媒介产品,只是复制了原有的社会认知模式,再一次把原有的社会权力结构和固定成见生产出来,受众在其中受益很少,甚至得到了更多的思想束缚,减弱了社会行动能力。本文从记者的专业教育与其在媒介生产中的地位、媒介生产组织的管理与分工、采写编排的模式、新闻源与媒介生产的关系、新闻价值的社会制约因素等方面来理解和批判媒介的生产过程。  相似文献   

5.
当一则新闻从采写过程中产生,我们把它看作是围绕什么人(who)、什么事(what)、什么地方(where)、什么原因(why)、什么时候(when)这五个W的基本要求所构成的新闻文本。这一在作者经过价值判断、记述事件之后产生的新闻文本,内涵着作者对于新闻事件中客观存在的新闻价值的认同。当该新闻文本进入到媒介播发过程时,我们将其称作一则新闻报道。从受众决定新闻价值的观点理解,该新闻报道所产生的社会效应由受众在完成对此报道的解读后实现。所以说,抵达受众一端的新闻报道与原先的新闻文本之间必然已经产生距离,而从新闻文本  相似文献   

6.
通过统计、调查和访问,得出网络媒体塑造的农民工形象、受众眼中的农民工形象和农民工自我认知形象三者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本文从这些差异出发,重点分析了网络中农民工形象对现实社会的影响以及这三者差异产生的原因,从而强调媒介新闻报道整体真实和新闻专业主义重要性,媒介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7.
唐宋 《新闻与写作》2004,(7):10-11,17
遵循经济规律是实现财经新闻社会价值的要求新闻价值是新闻报道价值的简要表述,主要体现为新闻对社会的积极作用。“从严格含义上看,新闻价值是指新闻与受众、社会之间的需求关系,表现为对受众和社会需要的满足……”显然,研究新闻价值就得从剖析新闻与受众及社会关系入手,从新闻事实满足受众和社会需要的程度去考察。当新闻通过媒介传播出去,满足了受众和社会的共同需要时便产生圆满的价值效益,或者说实现了新闻报道的最大价值。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在经济利益的影响下,新闻媒体的报道方式、传播渠道、舆论重点都在发生着变化,多数的变化增强了传播的有效性。但为了博取更多受众的眼球,有些变化也在不断冲击着新闻媒体最基本的客观公正的原则,导致新闻报道失衡。新闻报道是媒介对新闻第一反应最直观的体现,展现出新闻媒体的敏感度,价值取向失衡的新闻报道却为了迎合受众,只报道受众感兴趣或乐于听到的新闻,这违背了新闻的客观公正性。  相似文献   

9.
汪聪 《新闻世界》2013,(4):262-263
新闻报道中的偏见因其媒介特性,影响受众社会心理的客观认知,严重时会引起群体间的偏见和对立。本篇文章通过对“天价切糕事件”相关报道进行解构,分析记者和媒体的思维惯性造成的新闻偏见是如何在新闻报道中体现的。  相似文献   

10.
自新媒体平台诞生之日起,媒体从业者就在寻找可以优化传播效果与增加传播价值的途径.由于受众地位的提升等一系列因素影响,使得受众的猎奇心理逐渐被传播者所重视,相应的,在以社会新闻为代表的新闻报道中频频出现猎奇新闻的身影.本文分析了当下媒介环境中社交媒体平台社会新闻的发展现状、编辑特点,以及新闻猎奇化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1.
张夏  张静 《新闻世界》2010,(8):242-243
新闻报道的客观性,是媒介的价值取向之一,但在实践中新闻因为受到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偏见等因素的影响,有时难以坚持客观性。本文从《权力的媒介》一书出发,对客观性"进行解读,探讨新闻报道难守客观性的原因及坚守客观性理念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进入大众媒体时代后,报刊、广播、特别是电视与网络在生活中的比重扩大,社会普遍认知媒体具有强大影响力,受众在自觉或不自觉中被动的接受并被影响。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受众在多元化选择中变得主动,其主体地位日益凸显。一方面我们承认媒介的强影响力可能造成媒介权力滥用,导致信息流通不畅、新闻报道夸张渲染娱乐化、社会责任感缺失。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注意到受众需求对于媒介的反作用,受众地位提升后的正负面角色。在新闻实务中需探讨媒介权力与受众需求的关系平衡中面临的问题与解决方法,如对网络新媒体等平台的运用,媒介发散思维的创新操作。  相似文献   

13.
大数据的广泛嵌入性和规模化处理信息把媒体报道的范围和创造性提升到新的水平,并以实践项目促进新闻职业理念创新.大数据新闻的创新维度在数据驱动的调查性新闻、数据可视化叙事、数据驱动的应用三个层面.大数据支持的新闻报道从关注社会表层现实到发掘社会深层现实,有助于媒体建立起新闻报道的透明性;媒体从信息收集者和平台搭建者到社会意义生成者,有助于提供可靠的洞见和预测;可视化新闻叙事可适应受众理性认知和感性认知整合的需求.  相似文献   

14.
随着媒介环境的不断变化,少数民族新闻报道作为新闻传播工作的一部分,新闻报道环境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但在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都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的价值取向呈现单一化。本文通过对少数民族地区报纸《河池日报》中的少数民族新闻报道特征进行分析,讨论其新闻传播的价值取向问题。  相似文献   

15.
彭扬 《今传媒》2014,(6):57-58
本文从伦理学角度分析当下新闻报道中人文主义关怀缺失的现象,新闻报道不应该只是满足受众的知情权,而更多的是应该为受众传达一种人文主义思想。在信息社会,新闻事件发生后便会即刻通过各种不同媒介心态传递给受众,在对事件客观报道的基础上,新闻报道更应体现出对当事人的人文关怀。在一个新闻报道中如果只为用热点来博眼球,不考虑当事人的情绪以及对社会情绪的影响,那么新闻报道也就丧失了原本该有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自然灾害频发,灾难报道逐渐成为媒体报道的重点。而媒体人作为拟态环境的建构人,如何将社会真实转换为主观思想存在着很大差异,决定这一差异的重要因素就是新闻报道角度。新闻报道角度是新闻采写者在发现、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时的着眼点和侧重点,构成事物的各个因素和各个侧面,都是新闻报道可以选择的角度。在尊重新闻真实性和客观性的前提下,新闻采写者可以从新闻事件的各个角度进行报道。新闻报道角度不仅影响新闻媒体如何主观地呈现客观现实,同时也引导受众如何主观地解读媒介现实。  相似文献   

17.
新闻报道的新倾向及反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平民化理念和受众取向给新闻报道带来的变化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新闻报道的泛化和软化,二是新闻报道在追求刺激性和煽情性上有抬头之势。先来看新闻报道的泛化。什么是新闻?尽管定义有上百条,但习惯认为,在新鲜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等价值要素中,被报道的事实起码应具备其中之一,否则不能成为新闻。但是我们看到,随着媒介推出“实用新闻”、“生活新闻”之类的版面和节目,新闻概念的外延在扩大。一些关于如何购物、到哪里旅游的消费信息成为新闻,一些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也成为新闻聚焦的对象。这种报道是如此盛行,以至于人们得到一种…  相似文献   

18.
朱述超  万洪珍 《传媒》2015,(16):70-72
信息数据化时代,数据新闻成为新闻报道领域的一种新形态,其在价值逻辑与表现形态上均有别于传统新闻报道.数据新闻的传播应与受众的认知逻辑相符,并积极帮助受众建构相应的认知结构,具体作用有:增加新闻受众的知识贮备;激活新闻受众的感觉通道;协助受众建构认知策略.  相似文献   

19.
新闻是人们信息交互、价值共享以及文化共通的重要形式。近些年来,新闻从业者就新闻报道的样式展开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越来越多的新闻报道样式出现了。本文将从新闻文化的视角,结合受众心理,从新闻价值与受众需要的结合、新闻的日常性拓展、多样化的新闻报道是大众文化的重要构件、新闻报道多样化改革丰富了受众对新闻文化内涵认知四个层面对新闻报道多样化的改革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新闻报道中的非新闻信息因素正在引起人的瞩目。本文阐述了新闻报道(而不是其他报刊文体)中非新闻信息的表现和类型,并着重从传者、到媒介、到受众这一流程,对非新闻信息因素存在的必要性和发展前景作出了动态的考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