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成功策划《中国诗词大会》等一系列优质的原创文化类节目之后,央视历时两年策划推出的大型文博探索类节目《国家宝藏》坚持创新意识,立足于中华文化宝库资源,从文物入手破题文化综艺,通过讲述"大国重器"的前世今生,"让国宝活起来",形成了现象级传播话题.《国家宝藏》从节目形式的编排、节目风格的定位到节目角色的设置,都力图推陈出新,分析其创新之处,对中国原创文化节目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王珏 《东南传播》2013,(1):86-87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上议程,这标志着中国到了必须从文化战略的高度上重视"软性传播"的时候。在这新文化体制背景下,国家广电总局多次向地方媒体下达"限娱令",要求提高各地方电视台的宣传水平与传播力。对此,湖南卫视倡导绿色传播、新闻立台的口号,推出实践谈话类节目《岳麓实践论》。本文将从《岳麓实践论》的内容真实性、互动多样化以及传播主流文化等方面对其进行节目形态分析。  相似文献   

3.
朱雯熙 《传媒》2021,(11):62-64
文化综艺类节目是近年来电视节目领域兴起的热门类型,独特的节目形态、深厚的人文价值以及丰富的交互体验使其广受年轻观众的喜爱.《一堂好课》作为央视综艺频道推出的一档文化类综艺节目,将教学仪式与节目制作相结合,将录制场地从电视台扩展至露天课堂.节目邀请了12位"学科领路人"为当代青年学子答疑解惑、启迪心灵,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本文从沉浸式传播、综艺节目价值以及复合传播力三个方面对节目进行了详细分析,为文化综艺节目的融合创新提出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自从2013年以来,在真人秀娱乐节目、网络综艺节目充斥荧屏之际,《汉字英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等一批优秀的文化类节目异军突起,推动了文化类节目的又一次热潮.但是,近年来的文化节目基本采用传统的竞赛问答模式,虽然有一定的游戏性和趣味性,但节目设置总体上并未做到推陈出新.2017年央视推出的《朗读者》让我们看到了文化类节目的传播生机,该节目由著名节目主持人董卿担任制片人和主持人,历时两年倾力打造,其新颖的传播模式和浓厚的人文情怀,引发了业界和学界的热烈讨论,成为具有创新传播意义的"网红"文化节目.  相似文献   

5.
郭歌 《东南传播》2018,(8):135-137
本文以电视节目《广西谁最懂》为例,着重分析文化益智类节目对于广西地域文化的传播模式,主要包括在节目设置编排中的宣传策略,在大众传播层面的传播功能以及在文化自信视阈下的传播发展,为文化益智类节目的传播以及地域文化的传承提供分析参考.  相似文献   

6.
张斌 《东南传播》2015,(6):118-120
作为社教类节目的代表,湖南卫视《变形计》节目在形式、内容和价值导向上都具有极大参考价值。但不能忽视的是,在泛娱乐化思维和消费文化主导下,类似节目由于缺乏体系创新和传播平台往往遭遇瓶颈。介于此,笔者以《变形计》节目为论述对象,以期呼吁提供给社教类节目更广的平台,重建青少年文化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共振传播理论为依托,以《闪亮的坐标》节目为例,探析共振传播视角下红色文化节目的融合创新。红色文化节目《闪亮的坐标》在内容制作上,以诵演模式为表现手段,通过建构沉浸场景,将英雄人物同观众的故乡情结联系,实现了节目内容与观者间的情感共鸣;在内容传播上,通过"卫视+融媒体+短视频+网络平台"的传播布局,实现了多频共振,扩大了文化类节目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为红色文化节目的创新提供了新的表达形式。  相似文献   

8.
2015年,随着"加强版限娱令"的落实,文化类节目在内容风格、节目形态、个性特征上都有所加强。其中,浙江卫视在去年的文化类节目《华少爱读书》《一本书一座城》《中华好故事》基础上,今年新推出成语文化类节目《原来是这样》。同时,曾只在假期播出的《中华好故事》(简称好故事)节目量翻倍。《好故事》以中华传统故事为主要内容,用知识竞赛、故事演绎、名人出题、知名校友助阵等方式,普及中华传统故事相关知识。主要参赛选手是以95后、00后为主,  相似文献   

9.
张奕博 《今传媒》2020,28(5):104-106
当今新媒体时代数字媒体技术迅猛发展,不断倒逼传统文化传播策略转型,《上新了·故宫》作为精品文化类节目,开拓了传统文化网络传播的细分路径,在传统文化与商业价值的结合方面做出了较好的示范,同时也为博物馆主体传播传统文化提供了参考方向。本文就其故事化叙事、全媒体合作、社群经济三个层面探究传统文化传播方式的突破与创新,并提出其对传统文化价值观在传播过程中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文化固本是在文化全球化、文化本土化进程中,发展民族文化产业、传播民族文化意识的根基。本文以《功夫熊猫》为出发点,探讨这部电影的真实内涵,挖掘美国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借用电影产业以达到"文化美国化"、"文化本土化"的目的。从而得出,如果想在全球化的竞争中保留自己的文化原味,传播本族文化精髓,就首先要做到文化固本,继而才能在国际传播过程中发展更加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1.
杨琰 《今传媒》2022,30(2):47-50
网络文化类节目是推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本文在传播仪式观的视角下,以网易云音乐和新华社联合出品的网络文化类节目《不曾遗忘的符号》为典型个案,从仪式场域、仪式符号、仪式互动三个方面解构网络文化类节目的仪式设置,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网络文化类节目在促进文化认同方面的巨大功用,以期对网络文化类节目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华豫之门》化蛹为碟寻突变《华豫之门》是2004年1月借河南卫视推出的一档大型文化益智类节目,以"古今文化寻根,打开华豫之门"为节目宗旨,试图"在文化解析中发现河南,在谈古论今中塑造河南",其鲜明的地域特色、丰富的文化内涵、独特的人文视角,为人们开启了一扇了解中原文化和中国文化的窗口。  相似文献   

13.
郑太昆 《传媒》2021,(4):67-68
由央视综艺频道与喜马拉雅APP联手打造的沉浸式文化分享节目《一堂好课》已在全国多个电视媒体及网络平台正式上线.节目开播至今,在抖音、微博、Bilibili弹幕视频网站等平台引发了强烈反响,吸引了大批"90后""00后"互联网用户观看与评论,成为文化分享类节目中的"行业标杆".本文结合《一堂好课》的节目内容、创作方式以及传播路径,分析电视媒体在制作沉浸式文化节目方面的职责使命与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14.
冯源 《新闻爱好者》2017,(12):69-72
文化认同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在一部作品的传播过程中,往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西晋时期左思《三都赋》的传播即印证着这一原则。《三都赋》选题本身蕴含着左思强烈的政治文化意识,左思在创作中又着力构建中原的地域优势及道德文化优势,此种鲜明的文化取向,在三国争统的文化语境中,迅速得到了西晋北方士人的强烈认同,拓宽了传播渠道,使得《三都赋》的传播获得了空前的效果,形成了"洛阳纸贵"的传播局面。  相似文献   

15.
文化类节目《汉字英雄》在2013年的夏天推出后,迅速占领了暑期档的电视荧屏,本文从节目模式、传播模式、受众本位方面来分析与阐述该文化类节目的成功之处,并对其成功背后的发展瓶颈和现实隐忧作了进一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2015年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汉字英雄》经爱奇艺网站报送,被评为“十佳视频栏目”,成为全国唯一在本届大会上获奖的文化类节目,为我国传媒扩大传播力与影响力提供了有效路径,同时也为我国文化更好地传承提供了宝贵经验.《汉字英雄》作为国内极具代表性的文化类节目,牢牢把握了中华文化价值传播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7.
《黄河晨报》是运城日报社主办的都市类报纸,是承载河东文化的主要平台;《黄河晨报》副刊是刊登河东文化的主要版面,对传播河东文化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传播学者拉斯韦尔的"5W"模式对《黄河晨报》河东文化的传播进行研究,探讨其在河东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以期促进河东文化的进一步传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屈小宁  余志海 《新闻知识》2023,(10):60-64+95
《典籍里的中国》是整合主流媒体和学界、演艺界等各方力量,连接传统文化和创新文化,放大资源优势和传播影响力,而推出的全媒体创新表达的一档传播新样态的文化类节目。其创新传播的文化价值在于助力文化强国建设,加持中华民族的身份认知自觉、国家地域意识自觉、民族文化基因自觉和“命运共同体”多重典范自觉。  相似文献   

19.
《文化与传播》于1980年创刊,其时刊名为《语文园地》,1987年更名为《阅读与写作》,2012年更名为《文化与传播》,由广西大学主管主办。本刊是中国社会科学院A刊入库期刊。《文化与传播》刊登文化、文学、语言与新闻传播领域的理论研究成果,推动相关领域的教学科研及学术交流。我们诚挚欢迎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也重视并支持青年学者的研究。因编校原因,本刊有权对部分稿件进行适当删节及文字修改。  相似文献   

20.
刘燕 《东南传播》2023,(1):133-136
以“诗词”为核心的大型文化类节目《2022中国诗词大会》一经推出再次顺利出圈,让已走到第七季的《中国诗词大会》成为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象级案例。本文从文化价值、题材样式、技术赋能、传播手段四个角度着手,探究《2022中国诗词大会》在融媒体语境下的创新策略,以期为后娱乐化时代文化类节目的创新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