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乐盈 《今传媒》2020,(4):111-113
随着电影产业的发展和电影理论的不断丰富,受众对于电影的认识从起初单纯将其视为"视觉艺术"转为兼具画面空间和听觉空间的"视听艺术"。声音不再是电影语言中的"附属品",或是"辅助性"元素,它影响着电影情节的叙事建构。本文以高口碑印度悬疑类电影《调音师》为研究对象,分析其音乐元素、音响元素、语言元素对电影情节的叙事建构。  相似文献   

2.
"双生花"叙事模式由于其叙事视点的丰富性、叙事语境的多重性在电影叙事模式上是一大创新,我国运用"双生"元素进行电影叙事最早可追溯到民国电影《姊妹花》.文章从叙事视点、叙事语境和叙事空间对《姊妹花》镜头中的"双生"叙事及其影像元素进行分析,揭示出民国早期电影中丰富的镜头语言,对当代电影仍然极具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嫣然 《视听》2018,(6):84-85
武侠电影是建构在我国独特历史文化上的类型电影,凝聚着浓厚的民族情感与传统思想内涵,在电影市场上占据着不可取代的地位。武侠电影的发展在视觉化冲击的走向中一度处于停滞状态。本文提出"后武林时空"这一概念,以电影《师父》为例,从现实叙事、镜头语言、武术文化三方面分析其不同于以往武侠电影的艺术特色以及形成"后武林时空"的导演元素,以期引发对武侠电影创作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王鹤 《视听》2018,(11):64-65
本文从电影叙事语境出发,以抗战胜利后到"十七年"这一阶段的抗日电影为论述重点,通过对比的方式阐述抗日电影在这一时期叙事主题的变迁,包括文化社会语境对叙事主题的影响、该阶段抗日电影叙事主题变迁的具体体现,最后提出该阶段抗日电影主题的变迁对当下社会文化语境下抗日电影叙事所产生的启示,即以叙事语境为依托才能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挖掘出抗日题材电影叙事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15,(8):40-45
叙事伦理是伦理批评与形式批评的有机融合。现代文艺批评的"叙事转向"与"伦理转向"促成了叙事伦理批评范式的形成。农民工电影的叙事伦理,呈现国族伦理的宏大叙事、自由伦理的个体叙事、消费伦理的大众叙事三分格局。农民工电影的叙事伦理存在三大问题:真实性问题、普世价值问题、审美超越问题。农民工电影叙事伦理最有价值的是自由伦理的个体叙事。文艺的自由表达依赖于创作主体奉行自由精神,更需要自由的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6.
主旋律电影的突围很大程度取决于主旋律电影形成"类型化"叙事模式,以及商业化运作的成功。电影《湄公河行动》堪称主旋律电影成功的典范,并且在叙事策略方面都达到新的高度。分析主旋律电影的叙事策略创新,对主旋律电影的创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主旋律电影承担着文化传播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7.
钟丽琳 《视听》2016,(6):64-65
电影《荒野猎人》通过极简的叙事手法、真实的拍摄技巧、震撼的视听语言,抒写出一首关于父与子、爱与恨、自然与文明的波澜壮阔的历史长诗。片中丰富的感官意象为影片增添更多深厚复杂的"超文本意义"、人文价值。本研究立足电影文化学、电影符号学,试图从树的符码表征读解影片中蕴含的父子伦理、社会集团、哲学等维度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8.
张燕华 《新闻知识》2012,(10):93-94
一、电影符号学与《异次元杀阵》1.电影符号学的发展历史及流派概要电影符号学,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其知识根源是结构主义符号学、语言符号学,通过哲学阐述和迁移,把符号学理论运用于对电影作品拆解分析研究的学科。1964年,法国学者克里斯蒂安·麦茨《电影:语言还是言语》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这种电影研究流派的出现和发展。除麦茨以外,英国学者沃  相似文献   

9.
李勇 《中国出版》2013,(13):39-41
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基础上,20世纪50~60年代,罗兰·巴特创造性地将其应用于文化批评领域,结构主义语言学由此发展为结构主义符号学。今天,它已成为文化研究、文化批评,特别是传媒文化研究与批评实践中一个重要的方法论,在当代电影、电视、广告等传媒文化的研究批评中被广泛运用。在传媒文化批评实践中,结构主义符号学科学性与批判性并重。其目的虽不在文本的具体意义,却为意义分析提供了一套严谨细腻的方法流程。这种意义分析往往能抵达文化深层的意识形态内核。并且,其  相似文献   

10.
针对中国电影在国际传播中的叙事及价值传递问题,本研究选取了1970年至今的61部具有代表性的武侠电影进行了内容分析。研究发现:"复仇"、"争霸"和"奇情"是武侠电影中呈现最多的叙事符号;同时,武侠电影叙事符号在不同的时代也存在变化,总体趋势是"复仇"下降,"奇情"和"争霸"上升;武侠电影比较倾向于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传播,普世价值表达不够;武侠电影的叙事符号及内在逻辑也导致其在价值传递方面不易表现具有普世价值意义的符号;如若提升中国武侠电影价值表达的普世性,还要着眼于故事的叙事逻辑及其叙事方式。  相似文献   

11.
中国电影的共同体叙事往往聚焦于民族题材电影,其实中国灾难电影具有众多的共同体元素,却较少有这方面的研究。中国灾难电影具有血缘共同体、国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情感共同体等叙事模式,体现出较为鲜明的中国文化特征。这些共同体叙事大多是交织在一起,体现出中国灾难电影共同体叙事的复杂性。中国灾难电影的共同体叙事也存在叙事冲突不足、叙事话语单一以及生态共同体叙事缺乏等。  相似文献   

12.
李彤 《东南传播》2021,(11):68-70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百年建党之际,《1921》《革命者》《红船》等讲述中国共产党革命历史的影片相继上映,并取得不俗成绩,部分电影甚至实现了"破圈"传播效应.本文研究试图从正在热映的建党百年红色电影《革命者》出发,对其叙事模式、人物塑造、视听语言方面进行详尽剖析.试图梳理出近两年红色电影在人物塑造和史诗叙事等层面呈现出的异质性,这也是未来中国红色电影的创作规律和发展取向.  相似文献   

13.
中国商业电影迅猛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视觉画面"景观化"与叙事缺失、电影创作"同质化"与审美趣味缺失等一系列文化悖逆问题,这与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彰显、大众消费文化的盛行,以及好莱坞电影文化的冲击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电影《中国机长》与《萨利机长》为主要分析对象,比较中美空难电影的叙事策略差异,具体表现为戏剧式线性结构与套层结构的差异;延伸叙事时间与概略叙事时间的差异;"写实空间"与"空间叙事"的差异;集体主义主题与个人主义主题的差异。通过对西方电影的制作经验进行批判性吸收,中国电影才能更好地传播本民族文化,向世界传达和谐共存的理念。  相似文献   

15.
华语武侠电影具有明显的"中国性"(Chineseness),其叙事与传播本质上是中华文化的叙事与传播。进入新世纪,欧美主导的国际影坛上出现了两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华语武侠电影,即李安的《卧虎藏龙》和张艺谋的《英雄》。本文以全球本土化、文化杂合及文化话语构建分析框架对这两部经典影片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李安的《卧虎藏龙》呈现高度的文化杂合与全球本土化叙事特征,即在中国传统武侠的江湖情仇语境下融合了西方人文主义精神,呈现出一种侠义江湖和"理智与情感"的艺术糅合;张艺谋的《英雄》则呈现较低程度的文化杂合和全球本土化特征,但电影的核心思想具有高度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核,即,"家、国、天下、大一统"的价值观。影视文艺作品的研究不应只局限于对作品内容的批评阐释,还需考虑其建构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通过对《卧虎藏龙》和《英雄》为代表的经典华语武侠电影的文化分析,结合全球本土化、文化杂合与文化话语的维度,可为当今文化全球化语境下中华文化的影像叙事与传播提供一个批评分析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吕弘彦 《东南传播》2021,(12):63-66
早期"火车效应"与"吸引力电影"的部分成因可以被理解为是观众关于某项媒介经验的缺失.近二三十年,电影叙事正发生着"媒介经验"转向:一方面,有较多数量的商业电影作品、电影放映现象以经典电影文本内容作为指涉对象;另一方面,电影作为旧媒介却反过来从电视、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介中获得相关经验以作为叙事与表意元素.在近十年的华语电影中,媒介经验具有参与元叙事与作为使用习惯两种身份与功能.媒介经验转向也引发了使电影沉浸感受到了挑战,对观众作出了技术性区分的文化迷思.  相似文献   

17.
电视新闻叙事的戏剧可能与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新闻呈现方式和叙事学的发展,使电视新闻叙事的讨论成为可能。首先,电视新闻已经开拓发展了"讲故事"这种信息表现方式,或者,增加电视新闻的叙事成分,使电视新闻成为叙事学的潜在分析对象。再者,叙事学从经典的结构主义阶段走向后经典的阶段,[1]叙述文本(narrativetext)打破了局限于语言性质的疆界,把它扩展到"一种特定的媒介","诸如语言、形象、声音、影象、建筑艺术",[2]由此对叙事的视觉实现或更广意义上的符号实现提出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真人秀与“现场追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现场追述是真人秀节目特有的一种叙事手段,即利用节目的参与者在事后追述节目中曾经发生的事件,并穿插在事件进行当中讲述故事.现场追述的出现,解决了真人秀节目真实和虚构紧密结合的矛盾,将记录叙事和虚拟叙事的特点结合起来.从理论上看,通过画外音完成叙事的真人秀节目其实是在坚守着传统的"电影模式"话语方式,而由现场追述完成的真人秀叙事则是一种将"电影模式"和"艺术语言模式"结合在一起的话语方式.现场追述在电视史上的创新价值正在于此.  相似文献   

19.
从口传叙事到电影叙事,云南少数民族的叙事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叙事中,民族习俗、民族服饰和民族歌舞成为民族审美趣味和价值观念外化的生活方式和物质形式,能够唤起文化主体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但在许多电影叙事中,这些民族元素却主要被作为一种异域文化或奇特景观来展示.电影叙事关注的不再是影片文化源的少数民族,而是猎奇的观众.  相似文献   

20.
陈泓宇 《视听》2021,(1):81-82
自20世纪60年代居伊·德波提出景观社会一词后,景观就被学者认为是凸显视觉文化的产物,并用以形容好莱坞的技术主义电影.近年来,好莱坞新锐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导演了多部既凸显视觉奇观又具有叙事深度的"大片".叙事的成功突围指导着景观电影的变动,未来打动观众的不再是单纯的"景观"呈现,更需要叙事的完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