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1946年2月16日,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上海创办了一个儿童报纸——新少年报,它从创刊到1948年底被迫停刊,共出版了100期。上海解放后,新少年报在上海复刊,1956年迁往北京,今年又和中国少年报合并。 1948年初,上海处在蒋介石的血腥统治下,大批大批的少年儿童流浪在街头,没饭吃,没书读:不少特务、流氓霸占学校,弄得学校里乌烟瘴气。那些市立的学校,给学生们规定了几十条禁令,其中有一条就是不许读进步书报。  相似文献   

2.
珍惜荣誉     
在我的书柜里,已珍藏和保存着一百多本荣誉证书。这些荣誉证书人部分是新闻单位颁发给我的。我一直都很珍惜。 翻看证书,最早的一本是原随县广播站颁发的模范通讯员证书。那是1983年,高中毕业后回乡务农的我,忽对新闻报道产生了兴趣,于是我采写讴歌农村新人新事的新闻稿件投寄县广播站,当年我被评上模范通讯员。1984年我被《新农民》杂志评为模范通讯员。不久我在村小学任教,后来又干起了幼教。由于在新闻报道中干出了点成绩。后来我又被招聘到镇广播站从事宣传报道。我全身心地投入工作,采写的新闻稿件先后在中央、省地、市级报纸和电台采用。仅1986年我就被《湖北日报》、《襄樊日报》等8家新闻单位评为优秀或模范通讯员。  相似文献   

3.
2001年我荣获开封日报社通讯员好新闻奖,还被评为优秀通讯员。惊喜之余,体会到通讯员要脚踏实地写新闻。学习求“细”。各类报刊我都爱不释手,如痴如醉。自名“珍珠集”的小本子成了我的“随手宝”,里面记有“好标题”、“好导语”等,还粘贴了很多“好新闻”报纸剪样。现在,已存放近30本。我连续三年自费参加了开封日报社举办的通讯员培训班。不断地学、细致地钻、不停地写。心诚则灵,仅2001年,在《开封日报》等刊发稿件就40余篇。采访求“实”。《王庄村的民情夜谈会》被开封日报社评为通讯员好新闻,采访时颇费周折。…  相似文献   

4.
拥有百万读者的上海《新民晚报》在创刊六十五周年之际,请各界专家、学者座谈,为报纸发展出谋划策。 连日来,《新民晚报》本着“节约、务实、鼓劲、开拓”的原则,在全社上下广泛动员,忆传统、话改革、找差距、订措施、绘蓝图,为进一步办好报纸,拓展报业集思广益。同时,分批邀请通讯员、作者到报社作客,听取他们对报纸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在新闻界、文化界、学术界一百六十多位专家学者参加的“《新民晚报》  相似文献   

5.
在尼勒克县通讯员队伍里,阿依坦写的新闻报道数量多,内容好,可算得上是一名高产“冒尖户”。阿依坦的通讯报道,哪年都在六七十篇,别的不说,单他每年稿费收入也在400元以上,足可证明他在业余写作中付出的辛勤劳累。阿依坦是1983年开始为党报写稿的,10年之中,在全疆报纸、杂志上和电播里发表的700多篇新闻稿。这期间,阿依坦4次被《新疆日报》和《伊犁青少年报》评为优秀通讯员。阿依坦是加哈乌拉斯台乡哈语学校专教汉语的哈萨克族教师。他热爱  相似文献   

6.
我上小学五年级时,正值抗战胜利前夕,当时湖南省立第一师范附属小学迁至我们的宗祠里,我也转入该校就读。那时我家订了一份《湖南日报》,报上几乎天天都有“克复”的消息。我天天下课后跑到十里开外的桥头河镇上一家裁缝铺(邮政所将报纸送到那里)取回代收的报纸,就想长大了也能当一名记者,特别是一名战地记者。但是当我读到初中二年级的时候,我失学了。“记者梦”自然也成了泡影。 1951年7月,我由华东人民革命大学结业后分配到苏北盐城工作,华东内河轮船公司泰州分公司有一位《苏北日报》通讯员,当知道我是由华东革大来的,就动员我给《苏北日报》写稿。当时正值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  相似文献   

7.
冯定华同志在今年第一期《新闻业务》“通讯员之声”专栏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说:“一些报纸编辑,对农村通讯员另眼相看,总是盯着大机关单位的通讯员;用稿凭关系,凭熟人。”对此我想谈点管见。我也是一位在农村工作的业余通讯员,从八三年开始从事通讯报道工作。我的第一篇文章是在内部刊物《湖北农村金融研究》上发表的。说起这篇文章,我至今还感到对不起该刊编辑。因为稿件是  相似文献   

8.
新创     
《青年记者》2005,(7):73-74
《中国新书》正式创刊;COS动漫杂志《漫壹代》创刊;TWICE CHINA创刊;((珠江青少年报》“六一”创刊发行;第一份乒乓球专业报纸《南粤乒乓》创刊。  相似文献   

9.
章庭 《青年记者》2009,(15):47-49
从上世纪5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后期,我在大众日报社专职干新闻美术工作整整40年。若加上50年代前期我自上中学以来应聘做《新少年报》、《金华大众报》的通讯员,坚持业余创作投稿数年,专职与业余新闻美术工作总共干了有46年之久。这么漫长的新闻路,我是怎么起步的?有哪些难以忘怀、值得回忆的人和事?  相似文献   

10.
我是10多家报刊杂志的特约通讯员或特约记者,也是《新闻前哨》的热心读者。自《新闻前哨》创刊后,我就坚持自费订阅,从未间断,并和她结下了不解之缘。五、六年来,通过阅读贵刊,我认为她有三个特点;一是新,贵刊每期登出的各栏文章都突出了一个新字,不炒“现饭”、不雷同、不步他人后尘,深受读者欢迎。二是文字通顺,精短文章较多,读者爱读不厌。三是实用,尤其是“通讯员生活”、“新闻随笔”、“报纸群众工作”等栏目文章,对基层通讯员有启发性、指导性、贴近性、实用性。  相似文献   

11.
这是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十三日对解放日报通讯员的一次讲话的提要。原题是:《请通讯员同志多写新闻》。去年秋冬之间,《新闻战线》的编辑、人大新闻系的教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的同志先后访问上海,与我交换意见,给我许多启发和鼓励,结合自己从事报纸工作的经验教训,就报纸的个性问题,在编辑部内部作过几次发言,后来又在通讯员大会上讲了。《新闻战线》编辑部准备在刊物上发表,我来不及整理、补充和推敲,不妥之处一定不少。我希望它能成为引玉之砖,大家共同探讨,一起来回顾和总结办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2.
吴峥岚 《传媒》2015,(13):19-20
《中国少年报》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认可为优秀报纸,并被推荐给全国的小朋友,作为媒体人,感到非常高兴,也倍受鼓舞.笔者能够在《中国少年报》工作,能够从事这样一份职业,是人生的幸事.今天,职业选择多元化,但仍然有一批优秀的年轻人,坚守在为孩子办报的岗位上,无怨无悔.为什么?《中国少年报》到底是一张什么样的报纸?从创刊到现在,如果按照人的年龄来计算,她已近65岁高龄了,但在孩子们心目中,《中国少年报》就好像一个永远长不大的知心朋友,为什么?在这里,笔者想和大家分享一个真实的故事.听完这个故事,也许你心里就有答案了.  相似文献   

13.
“劳模靠报纸出名,报纸靠劳模争光。” 这是长期以来在广大群众中流传的两句口头语,也是《榆次市报》创刊10多年来最好的实践总结,是最公正的评价。我作为《榆次市报》的一名通讯员,对此感受最为深刻。  相似文献   

14.
我是一名专职通讯干事。八年来,我单位坚持每年为每个通讯员订阅一份《新闻知识》杂志。每一期刊物来后,我都仔细的阅读,我特别喜欢“通讯员之友”、“新闻业务讲座”、“新闻写作研究”、“视听天地”等栏目.对指导我们写稿有着十分重要的教育和启迪。我单位订阅贵刊从过去的三五份,增加到今天的35份,基层通讯员入手一册。有时举办的通讯员学习班,也把这本刊物作为教材,对通讯员进行培训教育。正是由于坚持学习和实践相结合,我们的通讯员近几年来在《陕西日报》、《中国黄金报》、《陕西工人报》陕西人民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刊稿40…  相似文献   

15.
《中国少年报》复刊后三年的1981年11月4日,迎来了创刊三十周年纪念日。在上世纪80年代初,几乎和新中国同龄的,为少年儿童办的报纸,好像就这一张。报社决定好好庆祝一下,要邀请有关领导,关心和支持这张报纸的各界人士,报纸的作者,小读者,通讯员……参加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庆祝会。光研究邀请人的名单,就花了领导们不少时间。  相似文献   

16.
算起来,从1966年4月发表的一块“豆腐干”开始,我的通讯员生涯已经整整三十年了,从事高校校报编辑工作也有十多个年头。从业余通讯员到专职新闻工作者,我始终拿着手中的笔,坚持为党报写稿,至今已在《人民日报》、《光眀日报》、《新闻出版报》、《新华日报》等中央、省市报纸发表各类作品近两千篇,其中不少作品还获了奖。有些通讯员讨教我的写作经验,我的体会是“写稿三十年,感受有八点”。 一是登上算报道,登不上算参考。作为一名通讯员,首先应树立正确的写稿目的。我的做法是不过分追求见报率。稿件发出后,如能见报,说明稿件有新闻价值,有些稿件尽管没有见报,但对新闻单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是文章登不上不灰心,回头在质量上找原因。文章即使未发表,也应正确对待,不要埋怨编辑  相似文献   

17.
读报絮语     
儿时,困家境贫寒,生活拮据,父母只知教子好好上学,却无力买书订报。家中只有一份《中国少年报》,算是唯一的课外读物。报纸一来,兄弟姐妹你争我夺,总想先睹为快,为的是早看看“知心姐姐”、“小灵通”传播的知识。  相似文献   

18.
读者之声     
湖北省天门市九真镇工交办公室邹培庆:我是一名基层通讯员,今年初带着一种试探心理订阅了《新闻与写作》,读后,不禁为贵刊内容丰富、别具一格而拍案称好。3月份我又加入了市新闻学会,由于虚心请教,勤奋用功,不到3个月,先后被《湖北日报》、《荆州报》、天门市电台用稿8篇。当自己的名字出现在报纸电台上时,真正品味到了著名作家浩然同志的处女作《姐姐进步了》被河北日报采用后的那种甜蜜味儿。《新闻与写作》开设的“当好通讯员浅谈”一  相似文献   

19.
在本刊第一期《当好通讯员浅谈》的专栏里,我们以“通讯员是报纸的柱石”为题,谈了通讯员是办好报纸的一支重要力量,党报离不开通讯员的一些道理。那么,作为一名通讯员应该怎样发挥更大的作用呢?说到这个问题,有的同志可能认为:“那还用说,积极给党报写稿,稿件质量高,见报多,起的作用就越大呗。”这种想法不错,应该努力这样去做。但是要充分发挥通讯员的作用,还有另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这就是主动地多向党报反映情况。  相似文献   

20.
80年代初,《中国少年报》发行量达到了空前绝后的1142万份,居全国报纸之首。而该报的"知心姐姐"栏目在全国小读者评选出的"我最喜欢的专栏"里,名列第一姜达雅记得那是1956或1957年,她二十七八岁。在《中国少年报》当编辑的她去南京出差,在照相馆照了一张标准像。照片上的她,辫子盘起来,微笑着。1960年,12岁的北京小学生卢勤也到照相馆照了平生第一张标准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