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纽约时报>创刊于1851年,即清文宗咸丰九年,也即洪秀全打出"太平天国"旗号的那一年,至今历时一个半世纪,是全美1500多家日、晚报中最具影响力的大报,也是世界报坛令人瞩目的"报纸中的报纸".日销100余万份,全美首屈一指.  相似文献   

2.
美国全国报纸宣传促进活动拉开帷幕唐绪军由美国报纸协会(theNewspaperAsociationofAmerica)组织发起的“全美报纸宣传促进活动”,于1997年9月15日正式拉开帷幕。这是美国报业历史上全美行业为报纸作广告宣传的第一次统一行动。...  相似文献   

3.
报纸“安全”简言之是指报纸要讲政治。不出现舆论导向错误,杜绝大的差错。这是立报之本,是办报工作的第一要务。是报社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也可以说是命根子。记得行内有句名言:如果把报社的整个运作比喻为“1000……”,那么,报纸“安全”就是其中的“1”,如果没有这个“1”。后边的“0”再多也毫无意义。这个比喻,可谓一针见血。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报业竞争越来越激烈,报纸的数量也在急剧增加,各家报纸的版面也越办越活,真可谓“万类霜天竞自由”。特别是“异军突起”的都市类报纸,以它新鲜的食粮赢得了读,赢得了市场,成为当今媒体的主力军。[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不论读者承认与否,当今中外报纸无不在“前版后刊”之路上跋涉:即前面部分当新闻纸来办,以发表目击性、动态性、单一性的消息——狭义的新闻为主;后面部分当杂志来办,以发表调查性、分析性、宏观性的深度报道——通讯、述评为主。究其原因,报纸论时效性,怎么也无法与广播、电视、网络争锋。故而在部分版面,牺牲部分时效性,对若干信息进行深度加工和精细包装,如增加背景介绍、因果述评、专家访谈,把某些单薄的消息变成比较厚重的专稿,进而以“精”对“新”,以“深”制“快”。事实证明,在“前报后刊”之路上跋涉的报纸“专刊”…  相似文献   

6.
2003年10月,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开始强制性要求电信服务提供商进行全国性的私人电话“免打扰”登记。电信消费者欢庆这一时刻,他们已经被无休止的电话推销搞得心烦意乱,但市场营销人则恐惧非常,特别是报纸发行总监,毕竟对于全美的报纸媒体来说,50%-70名的订户是依靠  相似文献   

7.
聚焦"瘦报"现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何谓“瘦报”所谓“瘦报” ,又称瘦型报、瘦身报纸 ,即在传统的对开或四开报纸的基础上加长、缩窄 ,使报纸在外形上显得更加苗条。其实 ,“瘦报”并不是新鲜事物。按照报刊史学家丁淦林先生的说法 ,早在20世纪40年代 ,邹韬奋创办的被称为“中型报”的《生活日报》 ,其实就是一种瘦报。“瘦报”起源于美国。据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陈仁风教授介绍 ,近些年来 ,美国报纸版面变化较大 ,除了“图片增多变大”以外 ,“报纸变窄”是另一显著变化。不少美国著名报纸的版面由8栏改为6栏。美国发行量最大的《纽约时报》 ,自1976年9月7…  相似文献   

8.
《今日美国》(USA TODAY)是美国第一份面向全国发行的大型日报,创刊于1982年9月。在其问世不足两年的时间里,发行量即跃至全美第三位,五年内更攀升至第一,如今报纸的发行量已超过230万份,成为继《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芝加哥论坛报》之后美国读者的新宠。笔者以为,这份“报林新锐”之所以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在美国  相似文献   

9.
张方 《青年记者》2007,(8):64-64
读报类节目“遍地开花” 早在1950年4月10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办的“首都报纸要”节目(也就是现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报纸要”),可视为广播电视读报节目形态的雏形。在21世纪曾经一枝独秀的凤凰卫视2003年1月6日开播的“有报天天读”,将解读全球重要报刊头条新闻及主要社论作为节目重点,短短半年时间收视率飙升凤凰卫视节目前三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新闻策划既是组织者的一种思考,同时也是一种实践;既是一种战略,同时也是一种战术,既是一种科学,同时也是一种艺术。从2002年起,我们提出报纸宣传“亮点工程”口号,用策划使报纸出新出彩出精品。所谓“亮点工程”,即值班总编辑每月值班时必须保证报纸有一至两个具有创意性的策划,且策划能使报纸出新出彩出精品。近三年里,我们先后成功策划了“马年六论”、  相似文献   

11.
聂晶磊 《新闻界》2008,(6):32-33
当前,国内很多报纸的版面比较多,中国的报纸进入了“厚报时代”。但是,不少报纸的质量并没有随着报纸的增厚而不断提高,报纸的可读性也没有明显增强。本文认为“厚报薄读”不如“薄报厚读”,其中“个性化品牌”是“薄报厚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生肖轮回,周而复始,又逢蛇年。蛇年到来,不禁使人想起成语“画蛇添足”。古代画画,有人“画蛇添足”,留下了千古笑柄。殊不知,如今舞文弄墨者“画蛇添足”的也不乏其人。现举以下几例,在时下的一些报刊上屡见不鲜,足见一斑。 英雄凯旋──外加“归来”,非要写成“英雄凯旋归来”不可。其实“归来”二字系蛇足之笔。因为“凯”即胜利,“旋”即归来。否则岂不成为“英雄胜利归来归来”了吗? 许多报刊──外加“杂志”,非要写成“许多报刊杂志”不可,这“杂志”二字实属多余。因为“报刊”本身就包括报纸杂志。否则岂不成为“报纸…  相似文献   

13.
一张好的报纸,不仅要有内容丰富多彩的文章、生动形象的图片和新颖别致的版面,还应具备一流的编校质量。新闻校对在报纸出版程序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江西日报社从事校对工作八年,我的经验可以归纳为两句话:既坚持校“异同”,又坚持校“是非”。 所谓校“异同”,即在校对过程中,把录入、编辑中的错字、别字、错词、错句、错标点等一一校正过来。一般校对工作中的“一校”主要就是进行这项工作,它强调以原稿为准,对原稿负责。重要的稿件如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等,还要求两人“一唱一看”地校,以小样…  相似文献   

14.
《今日美国》(USAtoday)是美国唯一的全国性报纸。它1982年9月问世,仅两年时间,发行即跃至全美第三位。五年之内攀升第一。对于《今日美国》的成绩,许多人会认为理所当然。单美国第一份全国性报纸这一卖点,它就极有可能风靡。其实不然。首先,在世界报业最发达的“媒体帝国”,《今日美国》想再度分割业已成热的报业市场何其难也;第二,美国读者的阅读习惯是先本地再国内再国际,强烈的地方意识加强了全国性报纸与地方报纸的竞争;第三,《纽约时报》为成为全国性报纸做了巨大的努力,但效果并不显著。明确以上三点,我…  相似文献   

15.
吕冰 《青年记者》2007,(24):40-41
在集团课题“爱丁堡远程报道实验”中,齐鲁晚报承担了“斜角策划”部分,即,不直切主题,而是绕开艺术节,结合报纸的特点,进行差异化处理和制作。  相似文献   

16.
靳翠萍 《新闻记者》2006,(12):22-25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社会都市化进程的加剧,一批都市类报纸迅速崛起。这一现象不仅反映出中国传媒文化的生产机制发生了转换.而且其媒介产品内容也日益呈现出都市化特征。“彰显市民生活,建构都市文化”成为都市类报纸的主要诉求。以都市生活为表征的“情感讲述”类栏目也应运而生.较早是《北京青年报》记者安顿主持的“绝对隐私”.现在则在许多都市类报纸上“遍地开花”,比如《武汉晚报》的“百姓讲述”、上海《新闻晨报》的“晨报倾诉”等。  相似文献   

17.
校,订正也,校对,即按原稿核对抄件或付印样张,订正偏差消除差错之义。古人称校对为“校雠”。雠者,仇也。视书籍中的错讹为寇仇,可见纠正错讹决心之—斑。报纸校对工作是报纸出版工作的—个重要环节,是编辑工作的延伸和补充,是保证报纸质量的重要—环。  相似文献   

18.
杨彬 《青年记者》2006,(19):73-74
报纸、广播和电视三种媒体,出现最早的是报纸,广播次之,电视最晚。具体到新闻评论,也是报纸评论诞生得最早,历史最长,而广播电视评论则是这个大家族中的年轻成员。从新闻评论发展的历史来看,伴随着广播电视评论产生的,是不同媒体间的新闻评论体的相互借鉴和相互融合。这条相互借鉴和相互融合之路,呈现了一种从“移植”到“嫁接”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试论海量新闻背景下的"守门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在,新闻报道开始从“及时”向“全时”转变。电视、广播将新闻播出的时间限制突破已到极至,24小时的新闻台不断出现;报纸也努力突破版面空间上的限制,不断扩版;在储藏量上有着先天优势的网络,新闻更是处在不停地刷新中。新闻量正在急剧膨胀,这种现已存在,以后将继续发展的情况即本文所指的“海量新闻”。在海量新闻背景下,传统传播模式中传播者“守门人”的作用方式正在改变,媒介①与受众自身也越来越多地扮演“守门人”的角色。传播者作为“守门人”卢因(Lewin)在1947年提出“守门人”(或“把关人”TheGatekeeperTh…  相似文献   

20.
顾名思义,“去报纸化”即失去报纸特征之谓也。应该说,这一现象目前仍然存在。如果报纸成了文件汇编、讲话汇总,当然不可能有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如果读者不想看、不愿看、不爱看,那么,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增强舆论引导效果就成了一句空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