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科舉制度自隋煬帝大業二年(606)創建以來,成爲傳統中國最根本的制度之一,而此一制度的重要性有二:一是政治性,作爲專制皇朝延攬官員之主要機制,所謂"開科取士",士大夫既爲皇帝所用,亦符合士人本身之利益;二是文化性,經由科考確定基本上以儒家經典爲依據的知識結構,以士大夫爲儒家文化的代表.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的武举制度管益农武举制度的创立中国的科举制度,发端于隋代。炀帝"置明经、进士二科",以"试策"取士,揭开了中国科举制度史的第一页。武举作为科举之一目,始于唐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据杜佑《通典》卷十五《选举三》记载:"长安二年,教人习武艺...  相似文献   

3.
本篇所考察的,是見之於士大夫記述的明清之際的婚姻狀况.關於這一時期庶民的婚姻狀况,小說較之士人文集,更便於取樣.而士人的婚姻狀况,仍不能不以士人的記述爲主要依據.  相似文献   

4.
趙園 《中国文化》2012,(2):158-171
本篇所考察的,是见之於士大夫记述的明清之际的婚姻状况。开於这一时期庶民的婚姻状况,小说较之士人文集,更便於取样。而士人的婚姻状况,仍不能不以士人的记述为主要依据。由今天的眼光看,两性关系,士夫未必较庶民“开放”;  相似文献   

5.
季剑青 《东方文化》2002,(5):101-105
明清易代之际的巨大变革,带给士人以深刻的创伤体验。作为化载体的士大夫群体,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对明代的制度、学术和历史进行反思。我在这里所关注的是“人”一词在当时语境中所具有的贬抑性含义、尽管在士大夫那里,“人”始终和“规模字句”“不务世事”等负面评价相关,  相似文献   

6.
《维摩诘经》《般若经》从宗教实践与理论两方面将佛教由出世转为入世。藉助玄学、玄谈,二经在中土相辅而行,为两晋僧侣所弘传,为两晋士人所接受。支遁不仅大力宣讲《维摩诘经》,而且革新传统赞体,首次以五言诗赞维摩诘及诸菩萨,用诗歌展现维摩诘辩才无碍、亦玄亦佛的人格,为士大夫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内圣外王的人生范式。在支遁笔下,维摩诘以智巧方便自由往来于世间、出世间,既享有人世荣华富贵,又远离三界诸种烦恼,恬愉适性,栖神不二入之境,呈现出截然不同于苦修僧侣的自由开放的魅力人生。基于此浓郁的情怀,支遁宪章维摩诘,视处世间为出世间,活跃于其时清谈场上,以达成其构建士大夫佛教之弘法目的。  相似文献   

7.
周伟华 《寻根》2008,(1):28-32
自隋代采取科举取士制度之后,科举中第成为众多读书人最高的人生目标。到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日益完善,而科场作弊也有愈演愈烈之势。  相似文献   

8.
赵园 《中国文化》2009,(2):114-116,I0001-I0004,117-131
说"嗜欲"本文首先尝试分析明清之际士人有关"嗜欲"的一些言说。 我注意到,不止一个论者对博弈这种近人看来决无"不良"的嗜好怀有警惕。本文所论的时期,张履祥(1611—1674)批评严颖生的每到一地"辄以围碁留止数日",说其害有三,其一即"耽物丧志",另两害则为"废时隳业"与"比之匪人"。  相似文献   

9.
邢卫 《华夏文化》2010,(1):26-28
<正>中国自古就有士,至迟在殷商西周时代,士人之名已见于文献,士是中国社会中的一个等级,士的身份是贵族。从内涵上考察,中国古代的士子属于士大夫,主要包涵以下两个内容:第一,指居官和有职位的人。《荀子·王霸》云:"农分田而耕,贾分货而贩,百工分事而劝,士大夫分职而听";第二,指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文  相似文献   

10.
道举制度与唐代士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举制度是出现于唐代的一种选拔官吏的制度,即修习《老》、《庄》、《文》、《列》等道家经典并以此开科取士。本文首先考察道举制度的设置、举送、开科状况及其具体实施过程,之后具体分析了道举制度的设置对唐代士人的影响,认为道举科设置不仅为唐代士人增加一条入仕道路,推动唐代士人研习道学经书的热潮,也使士人结构发生改变,还为唐代士人文学创作增加新的题材和内容。  相似文献   

11.
《寻根》2020,(4)
正家谱,又名族谱、宗谱,宋代起以私修为主。欧阳修、苏洵二人分别修成家谱,并且申明体例、内容,所谓"是不可使独吾二人为之,将天下举,无不可也",旨在成为后世法式。凭借二人文名,此两种谱式流传不辍,后世修谱多引以为法式。明丘云:"有庐陵欧阳氏、眉山苏氏二家谱,今世士大夫家亦往往仿而为之。"现存明、清旧谱,往往提及"本欧、苏谱式",可见二谱  相似文献   

12.
诸葛亮的七条用人之道一是"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向他提出矛盾的观点,看他的辩别能力。二是"穿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同他反复辩论一个问题,看他的辩才和机智应变的能力。三是"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请他出谋划策,看他审时度势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四是"告之以难而...  相似文献   

13.
孝道简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道是儒家文化和封建时代官方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在漫长的封建时代里,做一个忠臣孝子,是历代士人的终身追求,士人最怕背上贰臣逆子的恶名。在儒家文化和官方文化中,孝道不仅指一个人对亲人的天然之情,而且是以孝敬父母、尊敬兄长为圆心,一圈又一圈,  相似文献   

14.
<正>一、对满清皇室的态度有清一代,虽属满族主政,却仍然遵行汉法,尊重汉族知识分子,故而在太平天国起义军势如破竹之际,尚且有汉族士人相互呼应,起而组织地方武装抵御。辛亥革命的风潮骤然而至,似乎令满族统治者和汉族士大夫都措手不及,由于是皇室和平退位接受优待条件,类似于古代的禅让,没有发生以往历史上经常表现出的惨烈的流血冲突,故而也没有士大夫以身相殉的现象发生。但是,民国以后,仍有相当一部分前清的官绅文人抱着不合作  相似文献   

15.
张强 《华夏文化》2019,(2):27-29,59
正在科举制度的发展进程中,唐代开创了独特的道举;作为一项考试制度,研读道家经典并据此开科取士。唐代科举制度,统其大者,可分为"常举"与"制举"两类。所谓"常举",亦可称之为"岁举",国家按制度规定每年定时定科目而举行的考试;所谓"制举",以天子"自诏"并不定期举行,以求非常之才,其考试项目与内容均不固定。据《新唐书·选举志》,道举隶属唐代科举制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中,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举子一旦幸中此选,声誉顿时雀起,其授官之优渥,仕途之亨达,远非一般进士出身者可比。状元的称谓曾在科举时代广为流传,即使在科举制度早成为历史陈迹的今天,依然家喻户晓。一“状元”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代,不过与科举制度无关。“状元之目,始自辟召。”辟召是汉代察举制的一种。辟召有时需要举状,这时的状元仅仅表示状中有名,取得荐举之意,每个被辟召的人,都能以状元相称。自唐至元,状元逐渐被用来称呼科举取士中的佼佼者,尤其是对名列前茅的新科进士。这样往往一榜中有好几个状元,而进士第一名往往…  相似文献   

17.
南宋中兴以来,功臣配享的特点是既祔即配。但是,宋宁宗祔庙后,配享功臣便搁置不议,达十年之久。就当时情形来看,赵汝愚有策立宋宁宗之功,史弥远有策立宋理宗之功。对理宗与史弥远而言,史弥远成为配享功臣,既关乎理宗继位的合法性,又可掩盖史弥远废弃济王后又将之逼死的失德行为。因此,二人有意搁置这一配享大事,以待史弥远逝后议定。对于这一安排,道学士大夫早有不满。在理宗亲政后,因济王案而与史弥远决裂的这批士大夫重返朝堂,从王朝礼仪、皇权的合法性、公议三方面向理宗施加政治压力,最终促使赵汝愚配享太庙。宁宗庙配享功臣的长期搁置并最终议定赵汝愚,显示出道学对理宗朝政治的深入影响。  相似文献   

18.
陈寅恪先生《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云:“研究当时士大夫之言行出处者,必以详知其家世之姻族连系及宗教信仰二事为先决条件,此为治史者之常识,无待赘论也。”他批评梁启超“取己身之思想经历,以解释古人之志尚行动,故按诸渊明……所出之家世,……所发明之新说,皆所难通。”陈氏之治史方法,于此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9.
石焕霞 《寻根》2005,(3):17-21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继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之后的又一文官选拔制度,它创始于隋,废止于清末,历经1300多年,为历代统治阶级选拔出了许多优秀的人才,也为世界考试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最伟大的贡献之一。然而任何事物都不是十全十美的,科举制度亦是如此。它虽然是为了革除历代铨选制度中的积弊而创立的,但“十年寒窗无人间,一举成名天下知”的诱惑,  相似文献   

20.
崔春鹏 《寻根》2011,(3):135-137
崔姓从西汉初年开始分为两支,一支居清河,另一支居博陵。从汉代到唐代,"山东士大夫以五姓为第一,朝廷衣冠以尚书端揆为贵仕"。五姓,即中古北方五大家族:崔、卢、李、郑、王;崔氏家族位居山东士族之首。凭借着士族特权和良好的儒学礼法传统,崔氏成员联翩出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