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活跃在20世纪40年代的女作家苏青,其创作语言犀利简洁,内容大胆宣泄,表现了独立入世的精神。苏青作品深深烙印了上海市民生活的印记,映射出40年代笼罩在上海现代洋场社会里觉醒的女性灵魂,以及她彻头彻尾的对“俗”文学的追求。她在20世纪文学史上的地位,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和再评价。  相似文献   

2.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池莉的小说就一直为人们所关注。究其原因,在于她对于中国市民阶层的关注与全新诠释。在她的笔下,人们看到了一群鲜活的市民群像,他们的生存状态、婚姻情感、文化遗存都得以彰显。在她的小说中,人们可以看出其对市民阶层认真的态度与独到的见解,进而完成了对传统市民小说的超越。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文化中心,看电影成为上海市民的重要娱乐方式.上海租界的特殊文化语境孕育和催生了张爱玲的电影情结并表现在她的丈学创作中.租界文化影响了张爱玲的电影评论、电影剧本创作及其小说创作.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以其极具才情的创作在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文坛发出耀眼的光芒。从她的身世和文化认同角度看,其作品极具特色的深层心理原因,是她独有的“孤女情结”。  相似文献   

5.
文化是老舍小说创作的关键词之一。站在文化的角度,他对于笔下的市民社会生活进行审视,以东西方文化的双向批判意识建筑老舍式独特的文化观。从20世纪20年代在英国的初期创作,30年代回国后的发展,一直到40年代在美国的创作成熟,他一直坚持着对于文化的批判原则,逐步发展完善自己的文化观。以老舍在英美两国创作的《二马》、《四世同堂》为例,着力分析梳理其文化批判意识的发展流变。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以来,王安忆创作了许多以蚌埠地域意象的小说,在这些小说中蚌埠是她20世纪70年代下乡插队时远离都市现代文明的慰籍,与《长恨歌》表现的上海的大都市现代文明的市民生活日常平庸却可能具有传奇性不同,身处内陆地域的小城蚌埠由于远离政治与文化中心,其文明更加务实和理性。这可能使她日后对那个时代的风潮有了不一样的认识,从而形成她的文学创作历史观。  相似文献   

7.
20世纪随着中国市民社会、市民文化的兴起和曲折发展,体现市民文化价值观念的市民小说也在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冲突中发展变化。把20世纪的市民小说界定为一种反映市民特别是中下层市民的生活、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的小说,则其在20世纪的发展主要有狭邪小说、鸳鸯蝴蝶派小说、海派小说、老舍和张恨水的小说、市井小说、新写实小说与新市民小说等几种基本形态。  相似文献   

8.
世俗文化心理对社会价值观念转型的影响在新写实小说中得到了突出的表现,流行的世俗文化元素和通俗易懂的艺术表现形式契合了转型期市民阶层的心理诉求,市民的精神追求和婚恋价值观念的嬗变、世俗文化心理与消费主义文化价值观念的合谋都是20世纪90年代新写实小说文化症候的典型表征。  相似文献   

9.
池莉小说语言的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池莉是20世纪80年代末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在她的小说集《紫陌红尘》、《一冬无雪》、《细腰》、《来来往往》里叙写武汉都市的市民生活,呈现一种生活的本真状态。本文尝试  相似文献   

10.
聂华苓生于20世纪20年代,《失去的金铃子》是她60年代在台湾创作的一部小说。叶文玲生于20世纪40年代,《三生爱》是她于21世纪初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二十年的年龄差距,四十年的小说距离,六十年的时空别离,却依然没有改变两岸女作家对女性、生命、爱情的理解。两部小说里的“水”意象与女性生命相交织,书写了女性独特的生命特质。  相似文献   

11.
石评梅创作价值的独特性体现为作品浓郁的自我悲悯,这种悲悯暗喻着一种彻底的回归,一种对俗常彻底洞察之后的无奈的选择,在回归式的自我祭奠中,她仍然在为自己爱情与事业、“自我”与“时代”之间的矛盾寻求出路,她真诚地以为自己终于找到了的真实的生命,因而也就终于勃发出了新的力量——以一种新的战斗的姿态挣扎着向前。然而,最后她终于又归于绝望,她后期的大部分作品都可看作是“绝望之后的哀词”。  相似文献   

12.
斯泰因的文学语言特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西方现代主义的学园地里,斯泰因的作品可谡一枝奇葩,她在学创作中动作现代心理学的原理,借鉴现代派的绘画技巧,刻意表现人的瞬间意识,进而达到刻画人物的目的,为此她在学语言方面作了大胆的改革。  相似文献   

13.
启蒙视角下的民间悲剧:《生死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生死场》的分析阐明,坎坷的生活经历和敏感的内心.使萧红的创作非常贴近中国民间的存在现实。她在坚持启蒙立场,揭发民间的愚昧、落后、野蛮和展示中国民间生的坚强、死的挣扎这两方面都达到了极致,这证明萧红应列于中国现代文学最优秀作家之林。同时,她那带有诗意的笔致、抒情的句子和回旋的情感,同样证明她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有文体意识的作家之一。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王安忆是集小说家与批评家两者于一身者。在她有点真枪实弹追认的理论著述中,探讨了自己对文学艺术本质规律的理解和把握,为自己的作品建设理论根基;并不断在创作的实践中,逐渐夯实自己的理论根基。反过来,在理论的不断深化中,王安忆也进一步开拓出自己的创作领地,促进了创作的成熟和完善。  相似文献   

15.
董俊珏 《安康学院学报》2010,22(4):63-65,68
在清代文学史上,以天才女词人身份出现的贺双卿,是一个奇特的存在。在当前学术界倾向于视贺双卿为虚构人物的情况下,本文认为她仍有其不容忽视的文学史地位。从传播学的视阈来考量,"虚构人物"贺双卿作为客观文学现象的意义和价值,是由复杂而特殊的文学传播行为和过程所赋予的。  相似文献   

16.
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德国康士坦茨学派创建的一种新的文学理论。姚斯和伊瑟尔作为其主要理论代表,都将视野从作者——文本转向了读者——文本,认为文学文本是作家创作的一系列符号的堆积,即"第一文本",只有经过读者阅读的文本才显现为文学作品,也即"第二文本"。当然,文学作品是读者与文本交互对话中产生的。在此理论视阈下,以读者为中心对文学作品与文学文本的解释,具有里程碑式的方法论革新意义。  相似文献   

17.
小说蒙太奇文体探源 ——以西西的跨媒介实验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小说先锋手法之一是实验跨媒介叙述。香港先锋代表作家西西的文体创意源于对现代电影的研究。挖掘并梳理其发表于20世纪60年代的电影专栏,这是具有开创意义的工作,由此可以分析西西在现代电影语境中形成的电影观,研究新电影技法如何激发其小说实验灵感,探究其小说蒙太奇文体特点,如何体现出后现代小说的新趋向。  相似文献   

18.
大众传媒的出现是文学传媒方式的一次革命,文学从以"语言符号"为载体的方式转变为以"视听符号"为主的传播方式,也可以说是一场"符号革命"。本文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论述了"符号革命"背景下文学生态系统构成要素的嬗变。从宏观角度而言,文学的地位被边缘化,媒介的地位被中心化;从微观角度而言,传统文学生态系统中的作者、读者、作品、等构成要素也在发生嬗变,此外,编辑、出版商、销售商等与媒介相关的人员地位的凸显,也都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传统的文学生态平衡。因而,新的诗学——大众传媒诗学———的构建就成了摆在文学研究工作者面前的紧迫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19.
In this article Annie Schultz argues that engaging with narratives of resistance and empowerment in literary fiction makes for an important addition to the practice of political education. She is interested, in particular, in what can be gained from the thoughtful contemplation modeled by the inner monologues of literary narrators. Many writers of fiction have turned the inner lives of oppressed characters outward in order for readers to glimpse depictions of moral injustices that mirror those of the real world. Using Ralph Ellison's novel Invisible Man as an example of a literary representation of an existential journey to political consciousness, Schultz explores the imaginative implementation of literature in politically engaged pedagogy that, she argues, resul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nscious, articulate citizens.  相似文献   

20.
萧伯纳的戏剧《卖花女》讲述了卖花女伊莉莎意图通过语音矫正和文法学习成为上层社会优雅小姐的故事,生动地展现了伊莉莎在人生重大变化过程中所经历的人际困境和自我身份的迷失。以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为基础,通过主人公伊莉莎做出身份选择的伦理环境,探讨伊莉莎改变自我的动机以及此后所面临的伦理身份困惑,揭示导致其伦理困境的根本原因。萧伯纳通过讲述伊莉莎的故事,集中展现了当时英国社会个体阶级身份与伦理诉求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并对该社会中个体寻求自我实现的可能性寄予关注,从而传递出深刻的伦理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