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美德伦理与大学生德性人格的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大学德育定位偏失,缺乏德育的人性意义、伦理导向和实践基础.现代社会的大学德育应坚持德性本位的德育观,以美德伦理为价值导向,着眼于以人的伦理道德力培养为核心的德性人格的塑造.德性人格是对知性人格的超越,是人格塑造的"至善"境界,也体现了大学德育在人才培养上价值理性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2.
规范德育与德性德育是道德教育的两种基本范式。基于不同的价值导向,两者各具偏执:前者强调社会道德规范之灌输而忽略对德性的终极追求,后者则注重个体德性生成而忽视了社会道德的规训功能。现实表明,两者的对立与分歧皆不利于道德教育的有效实施,共融并进才是其合理路向。由分歧走向共融,架构一种介于规范伦理与德性伦理之间的、以社会道德规范为基本支撑的、以个体德性生成为终极目标的道德教育范式是当前道德教育的理想路径。  相似文献   

3.
制度伦理和德性伦理有各自的功能和局限,它们在大学德育教育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单独强调任何一个都不能很好地解决大学德育的实效性问题,只有让两者相互契合才能提高大学德育的实效性。本文论述了制度伦理与德性伦理在大学德育中契合的应然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德育作为一种价值引导,培养主体性人格是落脚点。德育对提升主体性人格具有激发、导向、塑造和凝聚作用。在主体性人格的培养过程中应把握以下几点:育之以需:主体性人格培养的切入点;发挥主体作用:主体性人格培养的核心;改变德育方位:主体性人格培养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大学德育在本质上是一种启迪人生的教育,除了需要科学的理论与实践的导向外,更需要借助文化德性的浸染和滋养.文化调节的德性维度包括激发主体性意识、指向生活化体验和回归伦理式关怀.文化调节的德性张力包括德知力、爱心力、责任力、认同力、践行力和思考力.应从文化调节的视角来审视和剖析德育,使大学生在知情意信行以及思维创造等方面形成和谐发展的比较优势,实现文化的先进性和德育有效性的双重建构,这是大学德育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6.
论德育与非德育、反德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航 《中国德育》2009,(5):14-18
对德育含义的准确理解,是区分德育与非德育、反德育的基本前提。德育是以道德价值为核心的德性教育,直接指向道德人格。区分德育与非德育、反德育的主要标准是:是否为社活动;是否以道德价值为核心;是否指向德性,并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诸方面引发积极变化;是否体现有目的、系统的、持续性的努力;是否体现学习者的道德主体性。  相似文献   

7.
大学文化是一种崇尚学术、追求真理、求实创新的文化,是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是大学的精神与灵魂之所在.大学文化具有思想引领、人格塑造、情感激励和行为约束等德育价值.实现大学文化的德育价值必须重视大学精神文化的价值引导,注重大学行为文化的榜样示范,注重彰显大学制度文化的道德意蕴.注重赋予大学物质文化以德育内涵.  相似文献   

8.
儒家德育思想为中国传统德性文化的核心内容,对民族精神培育、理想人格塑造、教育目标引领影响甚巨。儒家德育思想具有内容丰富性、方法多样性、修为世俗性、价值普世性诸特点,成为改进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思想资源和宝贵历史遗产。  相似文献   

9.
王荣发 《中国德育》2006,1(7):67-70
“主体发展性”大学德育教学模式以切入主体的人生课题、启发主体的德育实践、引发主体的心理体验、激发主体的问题探究为思路,围绕促进学生主体发展这个主题,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环节和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探索,努力把大学德育教学过程建设成为主体个性形成、主体精神培养、主体德性塑造、主体人格提升的过程,有效地贯彻了“教书育人”的原则,调动了学生参与德育教学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0.
道德教育的研究应从价值始点入手.回溯道德生活和人的德性的历史和现实的源头,家庭遵循人伦的"情"与价值的"义",是伦理的实体,德性以伦理为前提,是伦理的人格体现,伦理以爱为根本规定,因此,家庭即是德性的最初诞生地.家庭作为伦理与道德的历史价值始点在东西方伦理道德体系中得到典型体现,道德教育以家庭为历史价值始点成为应有之义.在社会转型期间,市场和法制这一新的时代主题与一切以家庭为本位的传统家庭伦理产生了冲突与矛盾,家庭伦理的合理性遭受质疑,但是,经济、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并不能解构家庭的本始性意义,其可现代因素是解决现代道德问题的一剂良方,家庭之于中国伦理与道德教育依然具有不可取代的价值地位.道德教育理应回归家庭,强化家庭的道德教化功能,赋予家庭更重要的教育和人文使命,弥补学校德育的刚性限制与远离学生日常生活的缺陷,提升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学校与家庭在价值与德育领域的融合、互补与彼此不断超越.  相似文献   

11.
德育即育德,是以道德价值(善恶、是非、应当不应当)为核心的德性教育。德育是以培养人的德性为目的的,而德性是指现实生活中个体的品德和道德人格,也反映出德育的作用是教人更好地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我们以课程建设和活动建设为抓手,通过多渠道育人途径,唤醒学生对真、善、美的渴求,沁润童心,濡染德行。  相似文献   

12.
德性幸福是孔子幸福观的主要素之一,其德性幸福的实现依托于主体理想人格内化,在这一点上孔子的德性幸福观与高校学生德育工作有着理论内核式的相通,即都强调主体对于德性规范的内化。然而,孔子德性幸福是对行为主体行为自觉的高位思考,他预设着"德福一致",这一德性实施路径具有理想性,它难以抵制美德口号下的虚伪人格以及普遍的社会道德失范。因此,孔子德性幸福缺失了保障个体美德实现的社会制度伦理上的"善",这与当前高校德育研究中所面临的困难及解决问题的路径是相同的。因此,孔子德性幸福观对高校德育研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本文试图从制度伦理的视角来对孔子德性幸福观进行解读,并试图揭示出德性幸福观与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相同困境。  相似文献   

13.
大学德育应注重伦理关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伦理关怀在本质上和功能上与大学德育是一致的,注重伦理关怀是社会主义大学教育的伦理本性的再现。大学教育是一种具有伦理精神和价值取向的道德共同体。这种道德共同体一方面以伦理关系为基础,以一定伦理价值为行为取向;另一方面,以社会价值导向和道德主流为合理性依据。它的对外关系是大学与社会、学校与家庭的关系,对内关系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这些关系中,特定道德价值取向是其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其基本特征是非功利性和非强制性。无论是教育关系还是教育活动以及教育的主体———教师必定有特定社会要求的道德,他们代表着国家、民族…  相似文献   

14.
道德教育的目标之一,是要塑造德育客体的道德人格。所谓道德人格,是指人们在道德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它包括道德心理倾向、个体品质、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它既是德育客体自觉接受和内化道德规范的结果,又是接受德性熏染的心理基础。 道德人格的养成,一方面依赖于丰富的道德知识和道德理性,即道德知识和道德理性为道德人格的养成提供理智的基地,从而催化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的形成与升华,使人的自然情感和意志摆脱动物的自然性,从而打上道德的烙印。另一方面是通过具有社会性的活动实现的,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道德人格必须通过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四种基本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15.
学校德育以学生为本的根本所在,就是坚持一切从学生出发,以学生现实的和未来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以学生的德性需要为动力,以发展学生的生活德性和实践德性为目的,形成学生全面的、协调的和可持续发展的道德人格。以学生为本的德育观强调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培养和学生德性的自主构建,重视德育过程中的人性化。以学生为本的德育观要求我们要建构有利于学生德性全面发展的社会环境,关注学生的德性需要,建立参与式的学生道德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6.
道德信仰是主宰超越现实、超越个体、超越有限对于最高道德精神和道德价值的追求,以这种道德精神与道德价值作为道德世界与道德生活最后支撑力量,以之统摄自己的精神生活,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和最高的精神追求.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实施道德信仰教育呢? 以价值目标为导向,塑造完美道德人格 根据导向性原则的要求,在德育目标的设定中道德信仰教育应为个体提供具有价值导向性的目标,以塑造完美的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17.
学校德育以学生为本的根本所在,就是坚持一切从学生出发,以学生现实的和未来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以学生的德性需要为动力,以发展学生的生活德性和实践德性为目的,形成学生全面的、协调的和可持续发展的道德人格.以学生为本的德育观强调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培养和学生德性的自主构建,重视德育过程中的人性化.以学生为本的德育现要求我们要建构有利于学生德性全面发展的社会环境,关注学生的德性需要,建立参与式的学生道德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8.
功利主义思想由于缺乏对行动者问题的关注而受到德性伦理等相关伦理思想的批判,但行动者中心的伦理理论又不是自明的。在分析功利主义的特征以及以伯纳德.威廉斯为代表的德性伦理思想家对功利主义忽视"个人完整性"的批判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放弃作为决策程序的功利主义,保留功利主义作为一种正当性标准,通过改进黑尔的道德思维层次理论使道德思维的直觉层次与反思层次分别关系于行为者与行为,使功利主义在道德教育和制度设计等方面发挥引导行为倾向、塑造道德人格的作用,可以看做是构建功利主义的德性伦理的一种可行性尝试。  相似文献   

19.
网络文化与大学德育存在着紧密的关系。首先,网络的发展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文化;其次,大学德育教育中人的培养离不开先进文化的熏陶和默化。由于网络文化具有多元性、开放性、虚拟性和时效性特点给大学德育带来了挑战。因此,必须充分利用网络,坚持育人为本,创新德育技术和优化德育方法,提高德育教师素质,塑造专家型德育队伍,从而发挥网络文化对大学德育的价值导向功能。  相似文献   

20.
论成人高等教育的伦理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习型社会的热潮已在全球兴起,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成人高等教育是向学习型社会迈进的必由之路。社会的发展促使人们以崭新的视角重新审视成人高等教育的本质。文章认为,当今成人高等教育的伦理价值主要体现为成人高等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保证、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依托、促使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应当从公正、平等、质量和人文关怀等方面确立成人高等教育的伦理视点,并通过教育主体的德性塑造和构建终身德育体系等对成人高等教育进行伦理调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