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6 毫秒
1.
随着缅甸民主进程的推进,缅甸的对外关系将从单一的依靠中国政策而转向大国平衡政策,特别是与日本的关系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分析缅日政治军事关系以及经济关系,特别是缅甸从日本获得的经济援助,从中找出其特点,以供中国有关部门在制定对缅甸政策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西方某些资产阶级学者认为:英国实行“以印治缅”的政策,“是历史的偶然性,是出于统治的方便”。本文认为:英国推行“以印治缅”的目的在于巩固和维护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便于英国向东方其他国家、尤其是向中国进行侵略;同时,英国可以利用印度人更有效地统治和掠夺缅甸。这一政策的实施,加重了缅甸人民被压迫和被剥削的程度,破坏了印、缅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掩盖了英国殖民者与缅甸人民的根本矛盾,削弱了缅甸人民反英斗争的力量。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17,(7):28-29
随着中缅双边贸易、投资的迅速增长,人员交往的日益密切,中缅双方增进了解、加强互信往来是大势所趋。但是当前缅甸社会中对中国的负面认知仍然存在,影响中缅两国的"胞波"友谊,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当前缅甸的社会文化因素,达到通过汉语教育教学增进缅甸对中国了解、巩固双方友谊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越南我国旧称安南。“越南”一词,系其自称,以其疆土居志代百越之南而得名。老挝亦译家国。我国古书上称“南掌”。该国主要居民是老挝族,国名由此而来。柬埔寨汉称扶南,隋称真腊,唐称白蔑,元称甘掌智或做浦只,明万历后称柬埔寨。因高棉人占全国人口的80%,通称高棉。李国旧称逞罗,1949年改称泰国,按泰国国名原意为“傣族人的国家”。迟罗原是“遣”与“罗外”二古国名组合而来。缅甸古称掸国,宋时称缅甸。因与中国相距遥远,道路阻隔,故称“缅”,即遥远之国之意,又因中缅边区一带称山间谷地为“甸”,合称缅甸,即遥远的谷地…  相似文献   

5.
宋词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7):136-137
二战期间,中国远征军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一支重要的武装力量,从1942年初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入缅援英,到1945年初中国驻印军和滇西远征军反攻缅甸取得胜利,三年中,中国先后出动了几十万大军入缅抗战。中国远征军在缅甸保卫战、印缅滇西反攻战中重创日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腾越人前往缅甸经商、务工亘古有之,探其原因既有山水相连的区位优势而形成的古老贸易通道,又有缅甸丰富的矿产、土地、森林资源,还有清朝征缅战争的失利,更有晚清民初特殊的国内外政治、经济、技术环境,因此,在当时特定的环境下,众多因素长期交互作用,共同推动了腾越人前往缅甸经商、务工的浪潮,或定居缅甸成为华侨,或成为往返于腾缅两地的季节性“候鸟式”务工人员,从而促动了缅甸、腾冲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立主义是缅甸外交政策的基石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决定了缅甸新军人政权必将继续奉行以中国为依托、该区域内大国平衡的中立主义外交无论将来是哪一个政党或哪一种形式上台的政府执掌国家政权,其外交政策也可能是继续大国平衡的中立主义外交,因为缅甸外交政策中的中立主义观念对未来政治家的影响是不容质疑的,尤其是中立主义的理念嵌入缅甸对外政策的制度中时,只要缅甸继续奉行中立主义理念指导下的外交政策,中缅关系将不大可能出现重大的倒退。  相似文献   

8.
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是抗日战争史上的重要篇章.从总体上看,此次远征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42年2月至6月,远征军十万之众进入缅甸,损失惨重,最后竟减至四万余人,以失败而告终:第二阶段从1943年春至1945年1月,远征军重整旗鼓,自滇西和印度反攻缅甸,所向披靡,歼灭日军五万余人,取得辉煌战果.本文拟对远征军入缅第一阶段惨遭败绩之原因略作探析,以就教于同好.  相似文献   

9.
1960年10月1日,中国政府总理周恩来与缅甸政府总理吴努在北京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缅甸联邦政府边界条约》。1961年10月13日,中缅两国又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缅甸联邦政府关于边界的议定书》。这一切标志着困扰中缅两国多年的边界问题获得彻底解决,也是新中国第一次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与周边国家的陆地边界争议。从既有研究来看,学者们主要讨论的是中缅边界问题解决的历史过程以及中方的基本考虑,至于说缅甸方面如何认识和处理与中国的边界问题,则很少有人论及。2015年,笔者前往美国第二国家档案馆从事档案研究,查阅了大量与缅甸有关的档案文献,部分涉及缅甸官员与美方就中缅边界问题展开的讨论。这里,笔者选择其中的10件档案加以编译,从中可以看出缅甸在处理中缅边界问题过程中的诸多私下考虑。  相似文献   

10.
腾冲刘姓及各姓旅缅创业已五百余年历史,对开发缅甸资源、建设祖国和家乡、发展中缅贸易、交通、促进中缅友好关系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1.
清代广西人口的地理分布与明代相比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人口分布重心的变化,明代到清初期间,广西人口密度最大的是桂东北地区,到了清代中期以后,广西人口地理分布重心从桂东北转向了桂东南.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除了自然条件的影响外,主要是源于省外特别是广东移民大量进入桂东南地区导致该地区人口机械增长居高不下.清代前中期广西的人口地理分布基本上奠定了今天广西的人口布局,对广西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对于“蒲安臣条约”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本试图从华侨史的角度来审视其对清代侨务政策、华工入美、近代留学生及美国“排华”等重大事件的客观影响,重构其在这一视野下的“历史形象”。  相似文献   

13.
明末清初时期,湖南战祸频繁,田地抛荒严重。经康雍两朝百余年的开发,湖南被抛荒的土地基本得到恢复并有所发展。清代湖南地区耕地的开发主要体现在湖区垸田和湘西山区等山地的开发。湖南耕地的开发与发展,与清王朝鼓励垦荒的政策密切相关,但人口因素始终是贯穿其中的关键性因素。  相似文献   

14.
明清之前,毕节地区乃至整个贵州经济都十分落后,被视为"蛮夷之地"。明代大规模的汉族移民涌入今毕节地区境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方式以及充足的劳动力,有力地推动了毕节地区农业、工矿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改变了其落后、野蛮的面貌,使毕节地区的社会经济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而这种变化是与汉族移民的巨大的推动作用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5.
清代前期矿业政策在开与禁之间几经调整,但矿产开发的区域性一直存在,滇、黔、川、湘、桂、粤等矿产大省均于矿政开禁之前获准开矿,绝大部分位于边疆地区.这种矿业格局的形成,除了受制于矿产资源分布和采冶技术之外,国家“开边禁内”思想成为矿业开发的政策导向,笔者称之为边疆战略,亦左右着清代的矿业格局,而这种矿业布局对清代矿业发展和边疆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明代辽东地区确立了以科举制为核心的儒学教育体系。清代该地为盛京将军辖区,其教育因袭明制,但又区别于前代衣同期关内地区。清朝进行新式教育改革前,其龙兴之地盛京地区的满汉教育均得到充分发展。本文通过梳理中外史料,介绍清代前、中期盛京地区的教育结构及内容,展现满汉教育发展的具体状况,以期有利于清代东北教育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17.
以康熙朝为代表的清代中前期蒙古政策是研究清代宗藩体制变革的重要对象,清代中前期蒙古政策的特点在于:它在继承中国封建王朝传统宗藩体制的基础上对内藩政策实行着“中国化”的变革,实行着封建王朝“天下观”下的“中国意识”的萌芽与发展。清代中前期通过强化清中央政权对蒙古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统一”而非“一统”,加强了蒙古各部同清中央政权统治下各民族的融合。清代中前期蒙古政策的历史贡献在于:它在封建王朝的统治下,基本上完成了对内藩的“统一工程”,在很大程度上将清朝“天下观”下的内藩、属国作了很好的“内、外”之厘定,为实行“中国”由传统儒家意识下的“天下”向近代意义上的国家之转变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并且完成了对蒙古等边陲区域的统一工作。  相似文献   

18.
清代陕西生态环境的破坏与农业生产的衰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自然生态环境发生了非同寻常的重大变异,而位于西部边陲的陕西省,历史上自然生态环境是优越的,并且曾是最重要的农业经济区。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客民移垦对陕西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的恶性破坏,是导致清代中后期农业生产衰变的一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无论是乾隆中前期,还是晚期,清廷同安南关系仍未突破中国传统宗藩关系旧模式。乾隆中前期清廷对安南内乱的不干涉政策和对边界争端的羁縻政策,固能体现出清廷对周边国家的友好态度,但却更多体现为"天下共主"的"上国"心理。乾隆中后期双方冲突,以及清廷对安南阮氏王朝的最终承认,主观上虽不存在宗主国中国对安南内政进行干涉的心理,但客观上却构成了事实上的干涉。概而言之,这一政策既在清代中越交往史中发挥过积极作用,又有其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20.
1988年以前,外国人移居缅甸的历史可以根据缅甸的历史发展进程分为六个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的外国移民数量和特点随着缅甸历史和政局的变动而不同。1988年后,随着缅甸新军人政权的建立,大量的中国人移居缅甸,成为缅甸的新移民。不同时期的外来移民对缅甸的发展贡献了力量,同时也对缅甸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