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2 毫秒
1.
常听到家长这样抱怨:“我女儿还不到3岁,就爱扔东西、打人,你越是不让她动的东西她偏要动,真是气死人!”“我儿子刚满2岁,特别任性,到商店要这要那的,不给买就躺在地上撒泼、打滚,真拿他没办法!”……上述令父母们感到气恼的儿童任性行为,在儿童心理病理学中被称为“儿童行为失调综合症”,常发生在1~4岁儿童身上,是一种儿童心理偏异的行为。主要原因是后天教育不良和家长过于溺爱。尽管儿童的过度任性行为也隐含着积极的因素,如渴望接触社会、希望引起大人注意等,但这种行为毕竟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品质,是阻碍儿童人格完善的主要障碍,应采取…  相似文献   

2.
《父母必读》2009,(11):118-118
女儿1岁半了,她的调皮、任性越来越让我头疼。从一睁眼就开始动个不停,一不留神就给你出点“节目”,比如抓花盆里的泥土,拿扫把扫地,或者把抽屉里的东西翻腾出来……制止了,她一会儿还犯。也没少骂她打她,可就是没用。还有,她的脾气特别急,一不高兴就抓自己的脸、  相似文献   

3.
很多幼儿教师和家长发现,儿童到了三岁左右,不像以前那么听话了,一有机会便要采取独立的行动。比如,儿童要求自己穿衣、洗手绢;要求让他去倒开水、拖地板;爱说“不”或不让动手偏用手去摸,不知什么叫危险,怎么也叫不听。性格上执拗、任性。如果受到成人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和反抗,儿童的这种“反抗”一直会延续到四岁。成人往往叱之为“捣蛋”、“淘气”等等,实在是冤枉儿童。其实,这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现象,相对于青少年期出现的第二次心理突变,教育学称之为“第一反抗期”。为什么会出现…  相似文献   

4.
一所重点小学的女孩,她的父母离异,自己跟着年迈多病的奶奶一起生活。她今年才12岁,然而她的行为却令人震惊:她经常以买东西为名,想方设法骗奶奶的钱;她爱慕虚荣追求享受,谎说父亲是大官,母亲在美国,穿“名牌”,去发廊,一次过生日就花掉200元;她追求异性,常和高中的学生结伴游逛,上网吧,打游戏机,还经常借故逃学。她甚至说出这样的话:“即使我长大也让父亲养着,我才不去上班呢,上班实在太累了。如果父亲不给我钱,我就去歌厅当‘三陪’,看丢脸的是谁!”年仅12岁的女孩有如此言行,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担忧和深思。孩子…  相似文献   

5.
不少父母说:“我的孩子太任性,应该怎样教育他呢?”有的家长甚至说:“我的孩子是天生的拧种,真没办法。”就绝大多数孩子来说,任性不会是天生的毛病。那么,孩子任性是怎样造成的呢?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  相似文献   

6.
庞贵瑾 《课外阅读》2011,(10):360-360
一、从儿童心理得到的启示 我最初当一年级班主任时,到了教室提出选班长的事,全班五十多个同学争先恐后地说:“我来!选我……”这一场面触动了我:一年级的小朋友争着当班长,要是高年级的同学选他都不愿当。这是为什么?我意识到,这要从儿童心理学去找答案。要做好班主任,带好一班学生,就得摸透儿童的心理,才能做好儿童的工作,于是我就默默地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经过摸索,归纳出表现儿童心理常见的几个特点:1、爱表扬。2、爱说好动。3、自信好强。  相似文献   

7.
我非常恨我的妈妈,因为每当我不在家的时候,她总是要翻我的东西,然后,我回到家发现了,我就大声说:“为什么要翻我的东西?”而我妈却说:“我只是随便看看。”“什么随便看看?把我的东西弄得这么乱!”“我看看都不行啊!”“啪!”我妈居然打了我一巴掌,我哭着跑出了家门……还有一次,我妈看到我给同学写信,就一把拿了过去,并把它扔了。我又哭了……有时,我正在写作业,我妈总是有事没事地走近来瞧瞧,我烦了,把她推了出去,她说:“小孩怎么可以这样对待父母,我就要看!”……总之,我在父母的心中是一根钉子。我已经长大了…  相似文献   

8.
山东青岛一母亲来信说:女儿今年11岁,我很爱她,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一般都满足她的要求。他父亲由于工作关系,在外地时间较多,我家里家外地忙,对女儿比较放手,也比较迁就。小时候,女儿还是比较乖的,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女儿越来越不听我的,甚至还有些瞧不起我,常常不耐烦地说我“你不懂”;还常常动不动就发脾气,比如,“怎么还没把我的衣服洗好”;时不时抱怨“没好菜吃”等等。我不明白,怎么会这样?答:父母对孩子宽容和宠爱,会使孩子自由发展,个性上显得独立、好强,但如果管教不当,则容易养成孩子任性、娇宠的个性。以下建议供你参考…  相似文献   

9.
    
梦境好大的一棵樱树啊!树下好像有人,他在干什么呢?“请问……”“爱卡西娅!爱卡西娅!……”“不!我不是……”从梦中醒来,樱打开了床头的台灯,赫然发现雪就站在床前。“又是那个梦吗?”雪问。“是啊,可我每次想去问个清楚的时候,就会被吓醒。对了,雪,你怎么还没睡啊?”“我听见你说梦话,怕你又做恶梦,所以过来看看。”“真对不起,每次都麻烦你照顾我。”“说什么呀!你可是我的妹妹啊!好好睡一觉,明天还要去看望父母呢!”轻轻地关上樱的房门,雪的脸色在一瞬间变得有些阴沉。樱躺在床上,还是无法入眠。姐姐为什么要撒…  相似文献   

10.
儿子5岁了,非常任性。每次他做错事,我一批评他,他就哭着跑开,边哭边嚷嚷:“你们不爱我,我再也不回来了!”我只得紧随其后。儿子见我在后面追,跑得更快了。  相似文献   

11.
感恩的方式     
李玉 《师道》2003,(1):52
那年,我十七岁,在离家三十多里的县城读高中一年级。在一个深秋的夜晚,我躺在床上看一本外国小文集,其中有一段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杰克·罗伯特是一个远离父母的孩子,在他16岁那年的感恩节,他突然意识到自己长大了,他想到了感恩。于是,他不顾窗外飘着雪花,连忙赶回家。他要对父母说,他爱他们。和他想像的一样,母亲打开门,他很虔诚的说:“妈,今天是感恩节,我特地赶回来向您表示感谢,谢谢您给了我生命!”杰克·罗伯特还没说完,母亲就紧紧地上前拥抱并且亲吻了他,然后兴奋地说:“孩子,你长大了,懂事了!”杰克的爸爸…  相似文献   

12.
真爱互动     
真诚的爱是双向互动,在体验中产生,在互动中发展。父母和孩子之间应加强情感交流。父母在爱孩子的同时,也应教育孩子理解父母的艰辛,理解父母期望中的深情,激发孩子对父母的爱。有一个4岁的小男孩,他爸爸妈妈买了蛋糕、蜡烛给他过生日,这个小男孩很认真地问:“我怎么没见过爸爸妈妈过生日呀?”“爸爸妈妈的生日当然应该由儿子操办,你还小嘛!”爸爸回答说,“你爸的生日是下星期三……”到了爸爸生日那天,小男孩从幼儿园回到家,就不停地问:“爸爸什么时候回来?”还不断地跑到窗前,向楼下张望。原来,他把幼儿园发的两粒糖果…  相似文献   

13.
我的爸爸是一个爱干净、爱整洁的人,而我却是一个邋遢、不爱收拾的人。因为生活习惯的不同,我们父子俩之间,常常会发生“战争”,可每次,我总是以失败而告终。没办法,谁让我每次用完东西后,总不知道把它放回原处;谁让我每次吃完东西后,果皮、袋子随处乱丢。你说我能不失败吗?但是,我一点也不甘心,我总在想:“难道爸爸就做得那么好?”我相信他也有出错的时候,只是没被我发现而已。于是,我就“密切监视”爸爸的动向,伺机“报复”。机会终于来了。有一天中午放学,我刚一进门,就发现茶几上有一堆橘子皮。心想,妈妈和我都不在…  相似文献   

14.
玲玲是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就是特别爱打小报告。她经常跑过来,不是对我说谁不收拾玩具就吃点心,就是对我说谁又抢了谁的什么东西,对此我有些烦了。在一次户外活动中,玲玲又跑来对我说:“超超抢了碌碌的皮球!”当时,我正忙着给小朋友发玩具,就随意地对她说:“你又来打小报告了,管好自己就行了。”此后几天,我发现玲玲变得不爱说话了,也不愿意和我玩了,上课也不主动发言了。这是怎么回事呢?一次活动课上,我来到玲玲旁边,蹲下身子,问她这些天怎么了,她吞吞吐吐地说:“您说我爱打小报告,很烦。”没想到我无意中的一句话竟对…  相似文献   

15.
有些儿童有时会顺手牵羊拿别人的东西,这使家长们很尴尬,也很困惑。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一、关于儿童“偷窃”行为的心理因素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看,2—7岁的儿童正处在“自我中心”阶段。这时的儿童,常常认为世界是围绕着他运转的。他们还分不清“你的”、“我的”、“他的”,所以只要是他喜欢,他就会顺理成章地将自己喜欢的东西占为己有。年龄越小,这种现象越普遍。因为,人们的行  相似文献   

16.
教育问与答     
不停手的任性Q女儿1岁半了,她的调皮、任性越来越让我头疼。从一睁眼就开始动个不停,一不留神就给你出点节目,比如抓花盆里的泥土,拿扫把扫地,或者把抽屉里的东西翻腾出来  相似文献   

17.
通常我们会觉得孩子任性是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得当,娇纵出来的,而英国儿童心理学家威廉·科克通过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任性其实是儿童心理需求的一种表现,与父母的娇惯没有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我的爸爸是一位火车司机,在外面他是老老实实,和和气气的样子,可他在家里却总是呵斥我。爸爸爱整洁,我却恰恰相反。爸爸一看见凌乱的东西便生气,大声吼:“怎么总教不乖?东西又乱放!”“你看!你看!书桌、床,又这么乱!你摆摊子的呀!”爸爸的呵斥常常使我心惊胆战,我急忙老老实实地把东西收拾好。我十分偏食,不爱吃蔬菜,每次妈妈往我碗里夹菜,我就又吵又闹,把菜乱夹。爸爸看得心烦,厉声吼道:“吃下去!没过过穷日子是不知道艰难的!”原本十分放肆的我,被这吼声镇住了,立刻变得十分老实,慌忙夹住菜往嘴里送,并把扔在桌…  相似文献   

19.
最近,从电视上听到一个从12岁就开始痴追刘德华的兰州女孩林娟的故事。林娟为了能够到歌会现场亲眼见到华仔,不惜让父母变卖家产、倾家荡产而几次为她筹措旅资;为了自己的追星梦,她整天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听刘德华的专辑而不惜放弃学业,从12岁一直追到28岁;为了自己虚无缥缈的梦想,当别人问她“在你的生活中父母与刘德华哪个重要”时,她甚至毫不犹豫地说“刘德华重要”。造成林娟这种行为和心态的祸因是什么呢?我觉得是父母对孩子无原则的溺爱、退让和缺少爱心、责任感教育所致。就连知道林娟一事后“很不开心”的“当事人”刘德华也说:“一个女孩子因为喜欢我,而做那么多伤害爸爸的事情,我觉得有一种遗憾,(忽略了)一种我们所说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20.
“老师,您的眼里没有我!”谈心课上,小妍在说着,“老师,您辅优补差,可眼里没有我啊?”一句话,注定了它所承载的特别的意义,不由得激起我心灵深处的情感……小妍是一个乖巧得不能再乖巧的女孩,丝毫不让老师费心。我告诉学生自学,她会自学好几课时的内容,并把练习做得整整齐齐;老师让同学们做思考题练练脑,她就静静地去研究,做每一题,她都很认真,努力,直到把一个全对的答案交给你。她不很聪明,不爱说话,可她有别人少有的认真、刻苦、努力。可我似乎真的很忽视她了。她那么“完美”,以至于我没“在意”她。我的眼里,总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