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朗格对音乐的本质的看法承袭了爱德华·汉斯立克的观点,但二者对音乐的内容与形式问题和音乐的情感问题的观点是截然不同的.朗格主张音乐是表现人类情感,认为音乐的内容与形式是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辩证统一关系;汉斯立克则主张音乐不表现情感,认为音乐的内容与形式是同一个东西.通过二者的比较可以看出,朗格的观点是较科学的辩证观点,对音乐艺术的创作具有更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汉斯立克的<论音乐的美>中涉及许多的音乐美学问题,如音乐与情感的关系、音乐的形式与内容等,汉斯立克以音乐区别于其他艺术的特殊性质作为基点来阐释这些音乐美学问题,该书集中反映了汉斯立克的自律论美学现点.  相似文献   

3.
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它是通过特殊的表现手段集中地寄予了表现者的情感与思想,把它们传递给观众和听众,以引起情感共鸣。但现实中不少学生感到音乐学科枯燥无味、难学,也有的认为音乐学科是“小儿科”,不屑一顾,把自己当成旁观者。学生何以会产生这种畏学和厌学的情绪呢?我们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对情感的揭示有关。因为离开情  相似文献   

4.
艺术幻象理论是苏珊&#183;朗格构建艺术符号理论大厦的重要支柱,而音乐幻象论,即时间意象论又是艺术幻想理论的核心内容。苏珊&#183;朗格在《艺术与情感》一书中,不惜笔墨地对“时间意象”进行大篇幅的论述,其目的不仅是竭尽全力地阐述音乐艺术幻象性本质的特点,也是重在以音乐艺术为切入点,更鲜明、透彻、明晰地阐述整个艺术幻象理论。由此可见,音乐幻象理论在苏珊&#183;朗格艺术符号理论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胡莹 《时代教育》2005,(1):74-75
苏珊&#183;朗格(1895-1985)--美国当代女哲学家、艺术理论家,她以其导师卡西尔的符号形式哲学为理论基础,构建了“符号论美学“,影响至今犹存.《艺术问题》是苏珊&#183;朗格的一本演讲稿合集,这些讲稿以苏珊&#183;朗格“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之创造“①这一符号论观点为基础,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对艺术本质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学前教育》2006,(9):42-42
教师依据音乐教育的目标和幼儿的生理、心理特征。运用语言、实物、道具、表演等手段,精心地创设音乐情境;幼儿在特定的情境中,通过自主参与、自我体验、尽情表现的音乐实践活动,获得情感态度、知识技能的发展。“情境&#183;体验”音乐教学法的基本模式是设境——体验——表现。  相似文献   

7.
主体的创造性发挥和情商领悟 ,乃是沟通音乐形式之美与诗性之美的艺术中介 ,而正是这种质的规定性 ,才使音乐审美教育的规范训练和情感陶冶成为可能 ,从而在潜移默化的象征通约中 ,升华社会前进和民族昂首的生命意境和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8.
卓菲娅·丽莎与汉斯立克在音乐美学思想上的对立 ,其焦点问题是对音乐的“内容与形式之关系”看法上的根本对立。爱德华·汉斯立克为了使他的“形式”即内容 ,内容即形式”的观点更有说服力 ,提出了所谓“精神内涵”的概念范畴 ,其实是指一种幻想力 ,这与康德所说的“天生的心理能力”是一脉相承的。丽莎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美学一般原则的基础上 ,探讨了音乐本体的特殊规律 ,提出了艺术“主题”的概念范畴 ,并在此基础上 ,揭示出“音乐主题”的本质内涵 ,从而使她的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取决于内容的观点更具说服力  相似文献   

9.
新课标对音乐课的总体要求是: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会蕴涵于音乐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要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实现这一要求,笔者以为音乐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贯穿“乐”、“情”、“创”、“训”的四字教学。  相似文献   

10.
苏珊&#183;朗格在文学艺术本体性问题上,运用实证主义方法,从文学艺术与有机生命体最外在、最表面的形式特征上去研究“生命形式”命题。其“生命形式说”打破了西方传统理性主义内容与形式二分思维模式,但忽略了文学艺术更内在的生命本质。  相似文献   

11.
刘湘 《嘉应学院学报》2003,21(2):120-120
爱德华·汉斯立克是近代资产阶级唯心主义音乐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其代表著作《论音乐的美》在 1 854年第一次出版时立即受到资产阶级音乐界和哲学界的重视 ,尽管一直争论不断 ,但它的观点在西方资产阶级音乐思想中至今还有相当大的影响。汉斯立克的著名观点“音乐的内容就是乐音的运动形式”,音乐所特有的美是“一种不依附、不需要外来内容的美 ,它存在于乐音以及乐音的艺术组合中。”汉斯立克是这样论证他的这一观点的 :1 .自然界中的声音具有偶然性和非连续性。自然界的这些表现只是声或者响 ,即一些以不相等的时间片断相继而来的空气的…  相似文献   

12.
音乐美学中的自律论思想强调音乐自身的形式的重要作用.不禁令人感叹的是,时隔一千六百多年,中国魏晋三国时期嵇康和西方的奥地利音乐家汉斯立克的关于音乐美学的自律论思想是如此相似.本文旨在从分析嵇康和汉斯立克的生活背景入手,分析两篇论著的主要观点,进而探讨《声无哀乐论》和《论音乐的美》的相似性,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二者相似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本诗为美国著名诲人艾伦·坡所创作的名篇之一,用于纪念其亡妻弗吉尼亚,涛中表达了男女双方为了爱情面对外来强大的力量而表现出的决心和巨大勇气。诗歌读来铿锵有力,形式与内容达到了高度的统一,有哀婉地倾诉,更有对永恒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全诗的主题是:勇气和爱情。通过本文让读者能对坡的文风及在世界文学史中的地位有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不同的哲学思想使嵇康和汉斯立克的音乐美学思想有较大的差异。嵇康和汉斯立克对音乐、音声与情感的关系及音乐美的本质的不同认识正反映出二人美学思想差异背后的深层哲学思想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假借&#183;原始文字&#183;网络符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假借产生的深层原因以及流行的网络符号和假借的关系。假借的产生缘于形、音二者表现词义的方式不同。由于早期语言中很少有相同的音节,一个音节基本上由一个字形记录;随着同音词不断产生,同音的文字不能以相同的速度递增,于是产生假借字。网络符号可以分两种,一种本质上和假借一样,另一种与原始文字的产生、运用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16.
不同的哲学思想使嵇康和汉斯立克的音乐美学思想有较大的差异.嵇康和汉斯立克对音乐、音声与情感的关系及音乐美的本质的不同认识正反映出二人美学思想差异背后的深层哲学思想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曾经说过:“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由此可见,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音乐欣赏能力,音乐的美感就不能为学生所感觉,音乐本身也会黯然失色。那么,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18.
孟子主张性善说,认为现实的丑恶并非人的本心,而是迷失了正确的人生道路,被次要的欲望所胁迫而产生的错误。只要人能够发现这个错误,就能回到正确的人生之路。而帮助人们发现这个错误,让他们回归到本心的任务,是君子责无旁贷的责任。优素福.哈斯.哈吉甫主张人性善恶两重说,认为人的本性中原具有趋善或趋恶的天性,当善占据上风的时候,便践行善德;当恶占据上风的时候,便肆虐罪恶。虽然人性有善有恶是真主的前定,但选择善恶却是人的自由。由于善是智慧的结晶,而智慧是智者圣哲得真主的赏赐,所以一般人因缺乏智慧而不知道何谓善、何谓不善,故帮助人们认识善的任务是智者圣贤责无旁贷的责任。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与“3+2”历史单科考试相比较,文科综合卷历史学科的试题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从命题的指导思想和方法看,高考文科综合命题均表现出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或现实的、重大的社会问题为素材的主体设计思想。另一方面,从命题的内容和形式看,综合卷考查的知识,不再顾及知识考查的覆盖面。据统计:综合卷中实际考查的一级标题的覆盖率仅为44%,  相似文献   

20.
苏珊&#183;朗格借鉴了卡西尔的符号论,把克莱夫&#183;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纳入自身的范畴,同时吸取了荣格的“原型”,在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上经过吸收、改造、剔除、发挥,将“情感”与“形式”巧妙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符号艺术理论。但脱离社会实践的背景去解释艺术,又使她的理论呈现神秘主义的倾向,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