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郑熙亭2月9日在河北省好新闻复评会议上说:近来,新闻单位从事业型管理转向企业型管理,以报养报,以刊养刊,以文补文,这件事情也受到新的不正之风的冲击。有的报社拿出很大的力量去搞这个,报纸怎么能办好?我们要重申:编辑、记者不能经商,个人不得牟利。省报、地报是两级党报。编辑、记者主要任务是  相似文献   

2.
10月13日至14日,山东省市地报第14届好专版专栏评定会暨地市报创新研讨会在威海举行。会议由威海日报社承办。威海市委副书记、宣传部长刘玉党到会祝贺并讲话。山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兼山东省新闻两会秘书长张作生,山东省市地报研究会会长谭泽,山东省17家市地党报的社长、总编辑出席了会议。受会议主办方的邀请,中国新闻出版报、中华新闻报、中国报业网、《青年记者》的负责同志也参加了会议,并就地市报改革创新的话题和与会的地市报社的老总们进行了交流。  相似文献   

3.
关于新闻报道,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新闻界都有一个共同的传统说法: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需要客观,不能掺入报人的主观意见。对于这一点,报人们都无异议。但同时,新闻界也自始至终有一个意见分歧的问题:判别什么是新闻的标准。有句名言叫“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中外有许多记者、新闻工作者也就此写过不少文章,甚至书与专著。可见,虽然不能编造新闻事实(这是第一准则),但是,各位记者却都有选择新闻的标准。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事实其实只是一个“载体”。记者之所以选择这件事实而不选另一件写成报  相似文献   

4.
县(市)报记者大都土生土长,对于中央、省里的决策、精神等方面的了解和掌握,比起上级新闻单位的记者来,有一定的“时间差”,那么,县(市)报记者,能不能写出有价值的新闻来?我从新闻工作的实践中认识到,只要勤于思考,在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较深理解的基础上,多到第一线去,抓住“偶然”机遇“射门”,也是可以“破门”写出好稿的。  相似文献   

5.
来自西方国家同行的信息 上海期货交易所前任老总是新闻记者出身,他在和我交流时说,他接待过日本的经济记者,日本记者说,中国经济记者的权力真大,想报什么就报什么,想怎么报就怎么报,有的报道一看内容就知道记者“超越权限”了;有的报道则很“外行”,话说不到点上:有的轻率地、主观地做判断、下结论,误导受众、影响市场等等。比如,期货是很专业的,市场反应也很敏感,不是什么记者都可以报的,也不是期货领域里的什么事情都可以放到媒体上传播的。  相似文献   

6.
上海期货交易所前任老总是新闻记者出身,他在和我交流时说。他接待过日本的经济记者。日本记者说。中国经济记者的权力真大。想报什么就报什么,想怎么报就怎么报。有的报道一看内容就知道记者“超越权限”了;有的报道则很“外行”,话说不到点上;有的轻率地、主观地作判断、下结论,误导受众、影响市场等等。比如。期货是很专业的,市场反映也很敏感,  相似文献   

7.
地方报台的小记者(包括通讯员)碰在一起,谈到新闻,常常羡慕中央报台记者的天地广阔,行动自由,信息灵通,见识广,写出的报道影响大,有分量;而自己蜗居一隅,天地狭小,遇上的尽是些鸡毛蒜皮的事,纵然使尽浑身解数,“命中注定”也难抓到什么“大鱼”,很难有什么大的作为。毋庸讳言,中央记者采写报道确实比地方记者有许多有利条件和客观优势。但是,俗话说得好: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地方记者也并不是什么都不如中央记者,也有不少中央记者缺乏的有利条件和客观优势。如能正确认识和充分发挥自身的这些优势,注意克服劣势,地方记者完全可以大有作为。那么地方记者与中央记者相比有哪些优势呢? 地理优势。大千世界每天发生着无数的新闻,重要的、有影响的并不一定都是发生在最上层或大都市,基层的工矿企业、乡村农家、街道里弄等都有可能发生。因此,地方记者在报道本地(本单位)发生的新闻时,就具有地理上的优势,离得最  相似文献   

8.
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郑熙亭2月9日在河北省好新闻复评会议上说:近来,新闻单位从事业型管理转向企业型管理,以报养报,以刊养刊,以文补文,这件事情也受到新的不正之风的冲击。有的报社拿出很大的力量去搞这个,报纸怎么能办好?我们要重申:编辑、记者不能经商,个人不得牟利。省  相似文献   

9.
当前,翻开一些市地报纸,会议新闻、领导活动、工作总结,假大空、程式化的东西太多,报纸新闻引导的艺术性、感染力还有待提高,影响了党报的权威性和舆论引导性。部分记者跑会议、改材料,深入不下去,就是深入基层,也是走马观花,稿件既不鲜活也没有深度,味同嚼蜡。市地报如何突破这个瓶颈,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增强可读性,吸引读者,关键是记者在新闻采写中要创新。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市地报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也存在一个创新的问题。新闻采写要创新,首先要着眼一个新字。就是看新闻报道是不是反映了群众中的新人、新事、新经验,是不是有新的题材,新的内容,新的表达方式和新的语言。戴邦同志说过,新闻是姓新的。“新这个字有两层意思,一个是时间的概念,它是新的,快的;一个是内容,它是新鲜的,人民关心的重要事实。由此可见,做一名合格的媒体新闻工作者,树立创新意识是何等的重要。第一,新闻采写要创新,记者胸中要有全局观念,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倡什么,反对什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当前,有不少国家大项目在征地和建设中遇到个别难题,有些人总想揩国家的油,影响大项目的顺利建设...  相似文献   

10.
山东济宁日报有位年轻记者,对近几年采写的报道基本没有摆脱老一套,感到很苦恼。他说,主观上日夜想着要有所突破、但是力不从心,颇为吃力。为什么? 这是重实践,轻理论的思想,在左右着人们的行动,束缚住编辑记者的手脚。当今是改革开放之年,地市县报在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下,应该重视办报实践,更好地贴近实践、贴近群众。同时,也应该注意研究新闻理论,走办报实践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路子。湖北隋州报在“写名篇出名人办名  相似文献   

11.
县报记者同时也是上级报刊的通讯员,他的职责是向本报供稿,也有义务向上级报刊投稿.实事上,几乎所有县报记者都以能上大报大刊为荣.这其实是一种可贵的好新闻意识.的确,衡量一个县报记者业务素质高低,要看能否在本报甚至大报多上稿、上好稿.这虽然不是唯一的依据,但恐怕要算主要的.  相似文献   

12.
协会何其多     
现在,社会上各种各样的协会很多,而新闻界的协会也日益多起来了,什么晚报工作者协会、女记者协会(联谊会)、青年记者协会、政法记者协会、体育记者协会、卫生记者协会,专业报记者协会,等等,令人目不暇接。说实在的,新闻界是不是要成立如此多的协会,我很有些疑义。按照目前这种建立协会的方法,恐怕还有很多协会有待成立。比如,既然有晚报工作者协会,是不是还应该有日报工作者协会呢?有青年记者协会,为什么就不能有中年、老年记者协会呢?有卫生记者协会,成立一个教育记者协会,不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吗?此外,还可以有文艺记者协会、农村记者协会、副刊编辑协会……  相似文献   

13.
县(市)报、台的记者,很少发生抢新闻的现象,原因是新闻机构少、记者少,这也滋长了某种惰性。但是,有时遇到国家和省级领导人来当地视察,或某种高规格会议在县召开,大报、台记者便蜂涌而至,本县记者往往有小巫见大巫之感,难以插手,眼看着重要新闻在本县发生而无法及时传播;而有时上级新闻单位一时没有派出记者,又将新闻的遗漏。我认为,县报记者的这种“惰”性应克服,也应  相似文献   

14.
"记者"与"主持人"是不是两个毫不相干的概念?二者的区别在哪里?镜头前的表现是否可以作为区分记者与主持人身份的因素? 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涉及大到社会时代背景,小到一个台、一个节目的定位以及采制模式,还有记者与主持人的成长等诸多层面的复杂因素.只有追根溯源,将这些话题的讨论置身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广播电视改革发展的坐标系中,才有可能看清其发展的脉络与现实的走向.  相似文献   

15.
林新华 《新闻传播》2004,(12):45-47
在新闻从业队伍中,地市报(本文不含直辖市和省级市的地市报)记者是一支重要的力量,作为最基层的新闻工作者,他们并不缺乏素材,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是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闻资源。但是对于地市报记者而言,他们同样有一个苦恼,基层素材虽多,但身处一地,受地域限制,很难能写出有全国影响的文章。的确,相比于新华社等一些中央和省级新闻单位而言,地市报记者缺乏动辄就能形成全国影响的大新闻素材。但缺乏并不表示就没有,并不就意味着地市报记者不能写出有全国影响的文章来。  相似文献   

16.
我们襄樊市区内,共有6家新闻单位。新闻单位多,且集中,竞争力强,压力也很大。《襄阳报》作为一张县级小报,与市报、市台(市电视台、广播电台)和县台(电视、广播)相比,真可谓处在“夹缝”中生存:一是我们刊期长(周二刊),新闻抢不过诸家;二是来稿有很大的局限性,(仅局限一县之内),稿源不足,三是小报人手少,没有专门记者。在这种情况下,怎样才能求生存,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我们的做法是:  相似文献   

17.
关于新闻报道,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新闻界都有一个共同的传统说法: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需要客观,不能掺入报人的主观意见。对于这一点,报人们都无异议。但同时,新闻界也自始至终有一个意见分歧的问题:判别什么是新闻的标准。有句名言叫“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中外有许多记者、新闻工作者也就此写过不少文章,甚至书与专著。可见,虽然不能编造新闻事实(这是第一准则),但是,各位记者却都有选择新闻的标准。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事实其实只是一个“载体”。记者之所以选择这件事实而不选另一件写成报道,是因为这一事实能够“载”着记者想说明的问题、记者认为应该提出的呼吁、记者对社会的思考和认识奔向读者。如果把这些统称为记者想带给读者的“信息”的话,可以说,新闻事实作为载体,它能载的信息量越大,它的“新闻价值”就越高。我自称这一观点为“载体论”。  相似文献   

18.
7月5日,组织上决定让我到受灾较严重的金坛县采访。我简单地整理了一下行装,在饭桌上给家人留个纸条,便上路了。仅用42分钟就到了县府,10几分钟后,我赶到县抗洪救灾指挥部。大灾出英雄,也出新闻。小小金坛县城里有省报、省台、市台的记者,也有中央级台的记者。这无疑是对记者的一场挑战。如何才能经受这场考验?我的体会是:  相似文献   

19.
经常有这种现象:有的小报记者身居本地却苦于找不到有价值的新闻。而大报记者下来走一趟,就把小报记者司空见惯、不以为然的问题、现象,写成很不错的新闻稿,有的稿件,还产生了轰动效应。对此,有些小报记者疑惑不解:我怎么没有想到这个角度,这个题材?我以为,这里的要害就在于小报记者缺乏大眼格。小报记者的大眼格,是由社会对新闻的要求决定的。既然新闻负有引导社会舆论的使命,小报记者就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而应努力开阔自己的眼界,注重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使自己在风云变幻的事物面前,站得高,看得远,看得深。小报记者的大眼格,也是由新闻工作本身的特性决定的。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记者只有对事物的全局、  相似文献   

20.
正从2002年成为新华日报大家庭的一员,进报社已经快十年时间。我以为,年轻记者成长要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自选动作和规定动作的关系我把这一对关系列在最前面,是因为每一位年轻记者,从进报社上岗第一天起就会面临这个矛盾。对记者站的同志来说,规定动作就是守土有责,要贯彻上级部署,发现地方新闻亮点,服务地方党委政府;对于条口部门的年轻记者来说,同样有规定动作,那就是条线的新闻不能漏报,不能浅报,不能乱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