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铭 《新闻窗》2013,(1):33-34
一、目前我国新闻媒体人文关怀缺失的表征 传播学者施拉姆说过:“传播是各种各样技能中最富有人性的”。新闻传播应人民的需要而产生,因服务人民而存在。“为人并有利于人”是新闻传播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些属性决定了“以人为本”就是新闻传播的题中之义,而“人文关怀”是对“以人为本”理念的延伸和发展。然后,令人遗憾的是,近年来,尽管多数媒体高呼“关注民生冷暖”、“倡导人文关怀”的口号,但是不少新闻作品却频频出现违反人性、  相似文献   

2.
20世纪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媒体受“报喜不报忧”观念的影响,几乎是谈“灾”色变,对灾难性新闻的报道也讳莫如深。从媒体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的集体失语到1998年的洪灾报道,媒体对灾难采用了这样一种态度:灾难不是新闻,抗灾救灾才是新闻。一直以来,媒体的灾难性新闻报道基本上固定由几个部分构成:一笔带过的灾情、各级领导和政府部门的关怀和指示、灾区人民的抗灾决心以及抗灾英雄的英雄事迹。显然,这样的灾难报道并不能彰显媒体对灾区人民的终极人文关怀和政府的“以人为本”执政理念。  相似文献   

3.
以人文关怀精神来指导报道的实践,把镜头尽可能地瞄准民众关注的焦点,维持和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体现媒体应有的社会责任。20世纪90年代以后,新闻传播的人文关怀理念开始深入新闻人的意识之中,并逐渐成为新闻传播主流中的一个亮点,成为新闻报道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新闻媒介的工作等于为受众创造了一个“拟态环境”。  相似文献   

4.
“人文关怀”让新闻更具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新闻的人文关怀理念开始出现在全国各大新闻媒体。重视人文关怀,成为新闻传播主流中的一个新亮点。它主要体现在一些媒体突破旧的传播模式,及时反映群众呼声,体现了“以人为本,以人为对象的思想”、体现了“一种对于人的关注”的人文精神。事实证明,新闻媒体通过人文关怀,把镜头更多地对准民生,对准百姓的苦乐冷暖,能进一步增强新闻媒体与受众之间的紧密感、亲切感及亲和力。  相似文献   

5.
王佳 《声屏世界》2004,(11):26-27
新闻传播学中的“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受众为本位.报道有人情味的、有亲和力的.具有人文关怀的新闻。从媒介发展的角度来看.随着各种媒介方式的不断涌现和各类媒体间竞争的白热化,能否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回归大众传媒服务于人的本质,几乎成了各大媒介的共同理念。在这方面.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可称得上是一个范例。看过《晚间新闻》的观众都会说,“没想到新闻也能这么好看!”  相似文献   

6.
新闻传媒是当前最引人注目的文化载体,人文关怀一直是我国新闻传播的基本视角,尤其是近年来,人文关怀的理念逐渐成为新闻传播主流中的一个亮点。本文主要采用资料分析、例证分析等方法,阐述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渗透下,各类媒体新闻报道的内容和主题悄然发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陈莹 《新闻世界》2012,(5):54-54
如今,无论是广播、电视、报纸、还是网络媒体都在争抢“第一时间”。随着汽车时代的到来,广播新闻直播报道的形式,越来越为听众认可和欢迎。如何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向听众传播信息成为了广播媒体正积极面对的课题。  相似文献   

8.
当前,各家广播媒体在新闻竞争中日益强化记者连线报道。笔者认为广播要实现抢先传播优势,吸引听众并提高受众到达率的竞争目的,记者连线报道是最大利器;而要做好广播的连线报道必须做到选取最有特点的新闻现场,强化报道的“画面”思维,并在注重语言表达的同时充分利用好现场音响,增加听众的现场感,从而调动听众的联想力,让听众在收听新闻时有“看”到新闻现场的感受。  相似文献   

9.
董鲁皖龙  庄臣 《中国记者》2023,(11):119-120
<正>专家型记者至少应具备三方面的素养:一是具备新闻传播的理念、知识和技能。二是涉猎广泛,具备广博的知识基础,也就是“杂家”。三是具备某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也就是“专家”。全媒体时代媒体间竞争已不再是传播速度、传播方式的竞争,传统媒体难以抢占新闻发生的“第一时间”,抢占“第二落点”的专业性、调查性报道,成为媒体竞争的关键,集中优势资源培养专家型记者,已经成为媒体谋求发展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0.
杨晓帆 《东南传播》2015,(12):153-155
人文价值,即尊重人性,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对外新闻报道的人文价值应该体现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理念中,并通过新闻选择、语言组织和传播效果传承并发扬这种基本立场和观点。在新闻实践中,对外新闻报道的人文价值具体体现在对新闻素材的"把关"和"缔构"、对新闻语言的组织与表达、以及新闻传播的目的与效果当中;中国媒体可以通过"以管窥豹、寓情于理""深度挖掘、动态表达""实事求是、平衡报道""多功能融合、交互为王"等方式实现对外新闻报道的人文价值理念,从而在新媒体高速发展的国际大环境下,为重新发掘与认知中华文明传播的核心价值资源与文明特质,做出自己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所谓民生新闻,即指“以城市居民为传播对象,以频道主要覆盖城市为报道范围,以市民日常经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为主要题材的一种新闻题材.从本质上仍属于社会新闻的范畴”①。2002年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的推出,被公认为民生电视新闻节目的开端。自此以后,各地媒体的民生新闻类节目大量涌现,诸如《某某零距离》或《直播某某》层出不穷。民生新闻的勃兴是“以人为本”理念和三贴近原则的最优体现,是践行和肩负社会主义新闻责任的上乘之道。  相似文献   

12.
当前,经济新闻日益增多,受众口味不断变化,品位不断提高,促使媒体在新闻报道中日益注重人文关怀,不断更新经济报道的理念和方法。以受众为本位的经济报道理念新闻传播中涉及到的人可以概括地分为传播者、受众、被传播者和其他人,经济新闻传播亦如此。在经济报道中,传播者提供经济新闻,受众接受经济新  相似文献   

13.
余鹏 《新闻世界》2012,(2):143-144
媒体在对"杨武事件"的报道中,存在着伤害采访对象心理、侵犯受害人的隐私、进行道德审判等不足和失当。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和反思。同时,本文认为,从事新闻传播活动首先要具备人本意识,即尊重和平等对待采访对象,对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人"给予人文关怀,这既是新闻传播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是由新闻传播活动的人文本性所决定的。新闻传播的人文关怀有利于新闻信息的获取,有利于媒体和记者良好社会形象的树立。  相似文献   

14.
科技以人为本,科技传播以人为本。大众传播是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最主要途径。从这一点上说,科技记者是广义的科普人员。本文明确以人为本在科技传播中的定位,以“百姓视角”为切入点,人新闻报道主体与受众主体两上方面,阐述了“百姓视角”是科技的出发点、影响力和宗旨所在。科技报道的百姓视角,强调对人的生命关怀、对人的本质关怀,努力建构报道主体与受众主体之间的新型关系,给现代受众新鲜的新闻体验。实践以人为本的新闻传播理念。  相似文献   

15.
民生新闻是以民众的生存状态、生存环境和民众的所思所想为主要报道内容,以维护民众利益为价值取向的一种新闻结构。它以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和人文关怀,迎合了普通百姓的收视心理。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倾听民众的声音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保障。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以人为本”的新的执政理念,就是要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关心群众的切身利益,关注群众的精神需求。当前,各种不同阶层的群体有各自的权益关系和愿望,而且不同阶层的群体之…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民生新闻成为各类媒体关注的重点,这些报道大力宣传党和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为民解疑释惑,帮民排忧解难,为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起到了很好的舆论引导作用。由于民生新闻把关注的焦点聚集到普通老百姓身上,报道无论从价值取向、内容形式、风格定位、表达方式、传播手段上,都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思想,这也是民生新闻深受老百姓...  相似文献   

17.
“以人为本”就是新闻传播的题中之义,而人文关怀是对以人为本理念的延伸和发展。同样,在现阶段的新闻摄影领域,通过影像表达出人本精神的内涵信息,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新的镜头聚焦点。本文通过对新闻摄影中人文关怀缺失现状及其根源的分析,对如何完善新闻摄影中人文关怀的对策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8.
《声屏世界》2010,(7):F0002-F0002
江西人民广播电台FM98.5绿色之声,是江西唯一省级“面向农村、服务三农、统筹城乡、服务大众”的专业媒体,秉承“绿色、科技、人文”(即:打造绿色生态品牌、传播科技知识和先进文化、弘扬以人为本精神)的理念,以赣鄱大地三千多万新农村和城乡建设者为目标听众,  相似文献   

19.
近十多年来,媒体的新闻传播理念从传者中心转向受者中心,受众本位思想逐渐确立,转向受者中心,受众本位思想逐渐确立,“三贴近”报道的声音越来越高,的确令人欣慰。但是,也有一些现象值得深思。从总体上看,在维护群众利益、反映老百姓呼声和愿望、揭露社会弊病等问题时,有些媒体  相似文献   

20.
随着媒体竞争的加剧,人们越来越关注新闻传播的效果。我们认为新闻传播的人文关怀是新闻传播效果的关键因素。新闻传播的人文关怀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传播观,即通过新闻传播这种文化现象,以声音、文字、图片、图像等手段向受众传递正确的世界现、人生观和价值观。新闻传播只有贴近大众的生活,反映群众的思想,才有可能获得最大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