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文心雕龙》的基本思想集中表现在《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五篇里。《序志篇》说:“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柩纽,亦云极矣。”意思是,他作《文心雕龙》是以道为本,以“圣人”为师,以儒家“经典”为楷模,参酌纬书,寻究《楚辞》的变化写成的。他认为文章的关键,也不过这些了。这是他对《文心雕龙》基本思想的概括,也是全书的总纲。  相似文献   

2.
中国哲学素以儒、道互补而著称。儒、道两系均以《周易》为经典。《周易》以自身的特质和内蕴包含儒道发展的种子,含有容纳儒道的基因。《周易》古经是儒道同源的思想文本,《周易》传文使儒道会通真正实现,《周易》成为儒道共同的言说框架和思想场域,《周易》中奇偶符号、阴阳之道、天人合一等都为儒道会通提供了方法、载体、根据和视域,实现了儒道的兼收并蓄和圆融会通。  相似文献   

3.
《文心雕龙》“文之枢纽”的逻辑结构杨东林刘勰的《文心雕龙》向被称之为“体大虑周”。就其体系之完整,结构之严谨而言,实为我国文论史上绝无仅有。在《序志》篇中,刘勰对自己论文的体系结构做了表白:盖《文心》之作也,本手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  相似文献   

4.
《文心雕龙》“原道”篇中的“道”究竟指的是什么?学术界众说纷纭,有人说是佛道,有人说是自然之道,有人说是儒道,本文认为这个“道”是刘勰自己所体认到的自然人性之道与儒家思想相结合的混和体。  相似文献   

5.
《文心》学断想冯春田去年7月在北京成功地举行了“1995年《文心雕龙》国际研讨会”,中外与会学者之众,提交论文之多,均前所未有。料想以此会为契机,《文心》学必将揭开新的一页。然瞻顾学坛,不无所思,略记数项,名曰“断想”,以就教于同道者。一、“雕死’与...  相似文献   

6.
清代学者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曰:“《诗品》之于论诗,视《文心雕龙》之于论文,皆专门名家,勒为成书之初祖也。《文心》体大而虑周,《诗品》思深而意远。盖《文心》笼罩群言,而《诗品》深从六艺溯流别也。”刘勰《文心雕龙》以其庞大而严密的理论体系著称于世。风格论,是《文心雕龙》理论系统的一个有机部  相似文献   

7.
在说明我对《文心雕龙》理论体系的理解之前,应该交代一句:我是站在肯定通行本《文心》五十篇篇次全无错乱的角度说话的。我对五十篇篇次的说明,见拙撰《(文心)下篇篇次组合试解》(见《中国文艺思想史论丛》第三辑),这里不再唠叨。要说明《文心》的文学理论体系问题,总不能不提《文心·序志》中的这段话: 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若乃论文叙笔,囿别区分,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  相似文献   

8.
孙俊秀 《集宁师专学报》2011,33(3):32-35,43
在《文心雕龙探索》中,王运熙先生认为"执术驭篇"是《文心雕龙》(以下简称《文心》)"创作论"部分的主旨。而在这一问题上,各文论家的观点争论不一,在以前的论文中已经探讨过。该文承接上一篇论文,循刘勰之本意,从正面论述了"术",认为王运熙先生注重从《文心》指导写作的宗旨出发,《文心》创作论部分主要是讲"执术驭篇"的问题,是刘勰以"术"统《文心》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9.
南朝是一个玄风复阐、三教连衡的时代,表现为儒道会通、佛学玄化及诸家思想的大融合.在本体论上表现为道本儒末,体用一如等特征,在圣贤观上既孔老同尊,又认为孔子高于老子,孔为圣老为贤.刘勰的<文心雕龙>与<刘子>体现了这一时代思潮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以“深爱接”、“大重”及《金楼子》有“袭自《文心》”观之,昭明编纂《文选》或受到舍人的某些影响。然沈约“大重”《文心雕龙》,说明不了其在当时得到多大的关注;刘勰虽说被“深爱接”,然其远非昭明之最亲近者,“深”无以落到实处;《文选》与《文心雕龙》的诸多共同点,或在“历赏”之后,或人人均会如此,故不能不同。综合方方面面的情况看,《文选》深受《文心雕龙》影响之说,显然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11.
提出并解决《总术》篇主旨问题,既有助于理解"术"之内涵及其统括的理论范围,也有利于把握《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以注代论",对《总术》之作意、微旨进行了探究和阐发,契合《文心》文意,是"龙学"研究的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12.
李平等著《(文心雕龙)研究史论》2009年10月由黄山书社出版发行,该书系教育部人文社科“十五”规划项目成果。书中研究的明清及20世纪“龙学”家及其成果,均在《文心雕龙》(简称《文心》)研究史上做出贡献。杨慎、曹学俭、钟惺代表了明入《文心》研究的水平;清人纪昀的《文心雕龙》评点,堪称《文心》第一评;黄侃的《文心雕龙札记》,是现代“龙学”的奠基作;  相似文献   

13.
从连续体关系角度研究《文心雕龙》术语,首先认为整个理论体系可以分解为一系列核心术语,其次强调术语释义要始终联系全书宗旨和周边术语。本文由关乎写作宗旨的“文心”“圣谟”“文德”,到关乎写作总则的“立文之道”“情文”“声文”“形文”“文采”等,展开系列考察,以说明《文心雕龙》内在的连续体关系,并在此视角上对这些术语作出具有一定新意的解释:“文心”是明道设教的“圣谟”及后世作者对圣人用心的传承;“道”特指圣人作为天地之心所悟之道,“文”特指具有明道设教功能的圣贤书辞;“立文之道,其理有三”意思是,立言的根本尺度和旨归是明道,需要同时考虑形文、声文、情文要素,形、声成采,情采兼备方可谓“立”;“立文之道,惟字与义”指传承明道设教之用心须着落于准确用字和整体立意。  相似文献   

14.
<正>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南朝杰出的文学理论家刘勰很重视对《诗经》创作经验的总结。《文心雕龙》(以下简称《文心》)五十篇中,有三十八篇(占总篇数的百分之七十六)分别对《诗经》作了不同程度的评述。为什么他对《诗经》如此重视?他在《序志》篇说:“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  相似文献   

15.
对于《文心雕龙》的研究,开篇伊始就是书名释义的问题。何谓“文心”、“雕龙”,二者到底是什么关系,刘勰何以要把“文心”与“雕龙”连缀而为书名!由于可供参考的史料有限,一些研究者仅据《艾心雕龙·序志》篇来推导出各自的看法,诸如“文心”加“雕龙”,“文学的思维与雕刻的龙”,“以心写成的,象雕龙一样优美的文字”,等等。这些提法总有望文生义的附会之嫌。有的论者指出:“文心雕龙”不等于“文心”  相似文献   

16.
《文心雕龙》不是以论道为思想宗旨,它开篇明义提出文之为德的思想,其“德”的观念既不是个人品行也不同于道。从它的历史演变来看,是一个含有感性特征的经验概念,符合文学艺术的特征。道是本体论的精神观念,德则是道的感性显现。德一直与文学艺术有密切联系,刘勰以传统的德言说与孔子的文言相结合,创造了《文心雕龙》以言辞论为中心的文艺理论体系,而不是将文作为道的附庸  相似文献   

17.
《文心雕龙》(以下简称《文心》)历来被认为是一部文学批评的专著,但是如果我们研究一下《文心》的具体内容就不难发现,《文心》所概括的文论,不光是文学的,还有实用文章的。《文心》研究专家周振甫先生在他的《〈文心雕龙〉今译》中明确指出:“他是先博通经史子集,再从文学和文章的角度,论文序笔,研究文体论;再从文体论中剖情析采,  相似文献   

18.
一《文心雕龙》的思想体系,学术界历来有儒、释、玄或三教合流的说法。这些说法之所以至今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除了各家对刘湘生平事迹和思想变异以及《文心》成拓的目的、过程有不同的理解外,各家的解释也常相抵格而不能自圆其说。早在元代,钱惟善为《文心》写序时,便说:“夫佛之感,莫盛于晋来齐梁之间。而通事舍人刘褴市于梁,独不久于彼(佛)而归于此(儒),其忐宁不可尚乎!”①已视刘勰为超脱时代的人。清人李家瑞持论则相反:“刘彦和著《文心雕龙》,可谓殚心淬虑,……乃自述所梦,以为执丹漆礼器于孔子随行。此服虔、邓…  相似文献   

19.
历来对《原道》篇中“道”的内涵的解读呈现出一种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但仅仅将之归于一家之说的见解都是有失片面的。结合《文心雕龙》全书去细究刘勰的思想,其所说之“道”应更近于魏晋玄学兴起以来所形成的融合儒道于一家的新“易”学。从文与道的关系看,刘勰主张文源于道、文道并重,这有别于重道轻文的“文以载道”说;从背景和目的看,刘勰主张原道,既是为了矫正当时绮靡的形式主义文风,也有着满足特定时期皇权政治需要的考虑。  相似文献   

20.
儒道两家从创始之初就建立在同一个文本《易》基础之上,魏晋时期,儒道会通成为思想领域的主要课题。魏晋禅代之际,以嵇康和阮籍为代表的竹林名士"越名任心""任情越礼",表面言行彰显出"崇道反儒"的特性,但内在思想却潜在着儒道会通的本质,尤其是向秀的"儒道为一",则更加丰富了魏晋玄学儒道会通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