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1948年初,英国政府认为德国的分裂已经不可避免。与此同时,苏联为了警告西方国家分裂德国的行为,开始对西柏林采取封锁措施。为了保留西方国家在西柏林的地位,英国对苏联采取了强硬态度。1948年6月24日,苏联全面封锁西柏林,第一次柏林危机爆发,英国联合美国采取向柏林空运物资,以及让美国战略轰炸机进驻英国本土等措施与苏联对抗。同时,英国极力避免同苏联发生武装冲突,力图以"冷战"的方式与苏联对抗。  相似文献   

2.
苏联挑起第二次柏林危机后,美国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政策。美国的应对政策非常灵活,根据危机的发展情况、苏联的行动、盟国的立场随时做出修正,有一个明显的发展变化过程。美国的政策也是多元的,是美国国内及西方各种政治力量内部相互妥协的产物。本文通过考察美国政治领袖关于柏林危机政策的讨论及其实施,分析肯尼迪政府应对第二次柏林危机的谈判政策,以及美国政府对第二次柏林危机的主导政策及其根源,揭示美国政治领袖在第二次柏林危机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1948年的柏林危机是冷战开始后美苏双方以战败的德国为舞台,围绕柏林问题而展开的以军事对峙为背景的一次激烈的对抗。在柏林危机爆发前,苏联同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关系已严重恶化,并且已朝着集团对立的方向发展。冷战伊始,美苏便首先在柏林迎头相撞,乃是因为德国作为一个被分区占领的国家,集中体现了美苏双方在争夺德国和欧洲中的各种复杂的矛盾。在柏林危机中美国和苏联进行强硬的对抗,使人们第一次真正看到了美苏冷战对战后和平与安全所可能产生的可怕的危险后果。柏林危机是苏联在冷战开始后对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展开的一次出击…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探讨美国应对1948年柏林封锁的政策讨论和决策过程。面对苏联封锁,以克莱为首的柏林美国当局和以杜鲁门为首的华盛顿政府分别进行讨论,相互交换意见,最后杜鲁门总统做出留在柏林,进行空运的决定。  相似文献   

5.
二战后,国际格局的基本特征是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对峙,这种对峙的基本特征是:在国际事务的处理中,双方以不促发战争为基准。在国际关系中,我们通常将美苏对峙的此种格局称为“冷战”格局。然而,1948年,柏林危机的发生却是两大阵营欲突破“冷战”的一次尝试。柏林危机是由苏联在柏林实行封锁引发的,如何处理和对待苏联的行为?怎样保证西方国家在柏林的战略利益?对这些问题如何进行处理,英美两国的态度是不一致的。此间,在联合和坚定西方盟国的政策和行为中,艾德礼工党政府以及外交大臣贝文起了重要的政策引导作用,使美国在柏林危机中与英国合作一致。柏林危机中,艾德礼政府的政策导向对此后美国和英国在德国问题上的合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宋雪 《历史教学问题》2023,(2):143-150+72
1958年戴高乐重返政坛之时,虽然没有改变对苏联的既定政策,但已开始酝酿缓和的长期规划。此时的苏联,“非斯大林化”的进程方兴未艾,赫鲁晓夫在“和平共处”外交总路线的框架下,积极在西方国家中寻找“特殊”的对话者。第二次柏林危机可被视作法苏关系缓和的障碍和契机。1959年至1960年,两国间出现了短暂“缓和”的迹象,本质却是戴高乐外交策略引发苏联的误判,他并不认为缓和的时机已经到来。随着首脑会议的失败,这种“缓和”被苏联证明是一场错觉。即便在法苏关系的“低潮期”,戴高乐始终没有对抗苏联的想法。他认为苏联最终会放弃以意识形态为主的外交政策,回归到传统的以国家利益为本的政策上来。届时,通过法苏合作解决欧洲问题将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7.
邓演达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家,是著名的国民党左派领袖之一,大革命时期,他积极主张土地革命,坚决反对蒋介石的军事独裁和汪精卫的动摇叛变。大革命失败后,邓演达痛心疾首,愤然出走,流亡异国。两年半的流亡生活中,他走访了社会主义苏联,在德国柏林博览群书,专攻政治理论,更多地接触了马克思学说,认为马克思用  相似文献   

8.
肯尼迪政府应对第二次柏林危机的主导政策是与苏联进行谈判。肯尼迪总统在这一政策的形成中起了决定性作用,而且通过自己的影响力保证这一政策得到切实执行。肯尼迪政府对柏林危机的政策,受到肯尼迪总统个人对冷战、欧洲局势、德国问题和柏林问题的独特认识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9.
言论     
“近几个月,我们实际上得到了一个由空前的情报失败造成的戏剧性的实证,这可能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情报失败。”  相似文献   

10.
1961年8月,柏林墙危机发生之后,英国判断苏联行为的直接目的就是解决东德难民西逃问题,并不是要加速解决柏林问题。据此,英国认为盟国应当避免危机升级,并与苏联进行谈判,达成一项有关解决柏林问题的协定,实现柏林的安全和稳定。为达到上述目的,英国在反对盟国采取过激性应对措施的同时,积极劝说法国和西德参与对苏谈判,并与美国达成一致,成功推动了美苏之间试探性会谈的进行,最终缓解了危机。英国在危机中执行的外交政策,是第二次柏林危机前期英国缓和政策的继续,这一政策不仅对柏林墙危机的缓和起到了积极作用,还对第二次柏林危机的缓和,乃至20世纪60年代东西方关系的缓和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盗红军战士叶戈罗夫和坎塔里亚在柏林国会大厦顶上挥舞着红旗▲在隆隆炮声中,莫斯科军民在红 场举行阅兵式(19封年11月7日)态在柏林街头欢庆胜利 的红军官兵们A红军战士在柏林国会大厦 上写上自己的名字伟大的苏联卫国战斗参考图片~~  相似文献   

12.
笔者曾经在拙文《苏联与1948年柏林危机》一文中,论述了苏联挑起危机的原因及其对国际形势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和后果,并指出,1948年柏林危机“为斯大林的后任、生性鲁莽的赫鲁晓夫留下了一个极其棘手的难题。”果不其然,贯于冲动、富于冒险的赫鲁晓夫,在其执政初期发动了一阵缓和攻势后,终于按捺不住,于1958—1961年再次主动寻衅,多次以最后通牒  相似文献   

13.
1938—1939年苏联各部门根据斯大林的指示,就调整苏芬边界与芬兰展开多轮秘密接触和公开谈判。内务人民委员部、外交人民委员部、共产国际、军方陆续向斯大林提供了芬兰的战斗力、国际社会对苏芬战争的反应和可能的行动的情报。综合考虑上述情报后,斯大林决定对芬动武。之后英法将对苏军事介入的情报又促使斯大林提前结束战争。本文分析了斯大林开始和结束苏芬战争的决策考量及其情报误判,以期为苏联对外战略决策的研究做出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14.
1948年柏林危机,是战后苏美双方以战败的德国为舞台,围绕柏林问题而展开的第一次全面对抗。我国史学界在柏林危机问题上,接受了苏联史学家的观点,即把危机的起因归咎于美国和西方国家。今天,当“冷战”终于结束以后,再回首昔日硝烟弥漫的“冷战”战场,以曾经存在的国际政治两重格局为背  相似文献   

15.
言论     
1"近几个月,我们实际上得到了一个由空前的情报失败造成的戏剧性的证实,这可能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情报失败。"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Zbig-  相似文献   

16.
美国学者巴尔克(Dennis L.Bark)正确地指出,柏林是“欧洲的世界性焦点”,这就是说,战后东西方矛盾和冲突的重点是在欧洲,而无论是苏联还是美国、华约还是北约,都把它们的欧洲政策的基点放在德国;同时,东西方在德国的斗争又通过柏林问题获得了集中的体现。所以,巴尔克认为,“如果说研究德国是理解欧洲的钥匙的话,那么研究柏林则是理解德国的钥匙。”而要研究柏林,首先必须探明战后柏林问题形成的历史根源。本文的目的即在于此。  相似文献   

17.
1944年6月6日,第二战场开辟后,美、英盟军的攻势所向披靡,横扫千里,9月15日,盟军最高统帅部签署了作战计划:“我们的主要目标必须是及早攻克德国最重要的目标———柏林。”英国首相丘吉尔也坚决主张:攻克柏林具有重要的政治和军事意义,柏林应是英、美军队的首要目标。但当盟军抵达易北河岸、攻取柏林指日可待时,盟军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突然下达停止东进、放弃攻打柏林的命令。命令盟军将主攻方向改为位于柏林西南、与柏林相距甚远的莱比锡和德累斯顿。这样,进攻纳粹德国首都的头功被迫让给了苏联。对此,丘吉尔和英国元帅蒙哥马利十分恼火,…  相似文献   

18.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精神实质指的就是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俄国实现,是马克思主义俄国化进程中形成的一种社会主义实践模式: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发展及其崩溃的历史经验表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历史的产物,具有历史形成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同时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只是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个别模式,它的崩溃和失败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失败,它的失败只是意味着一种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模式应该寻求新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苏共执政地位的丧失和苏联的解体标志着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这个失败既有深刻的内部因素,又有不能忽视的外部诱因。笔者认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同苏联的长期对抗构成了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外部因素,具体表现在:西方同苏联的长期对抗动摇了苏联人民的政治信仰,使苏共的合法性受到侵蚀;西方价值观对苏联的领导人、知识分子和广大人民群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他们逐渐地从思想上背弃了社会主义;西方国家对东欧剧变和苏联民族分离运动的影响,迫使苏共放弃一党制原则;西方国家对苏联激进改革派的支持,使得戈尔巴乔夫受制于激进改革派,间接触发了"8·19政变";西方对苏联经济援助的不力,使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计划落空。  相似文献   

20.
我在1935年夏天离家,到北平和天津办理好出国手续.乘西伯利亚火车,经苏联,到了柏林。我自己的心情是:万里投荒第二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