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物学教学》2005,30(6):73-73
据东方网2004年12月24日消息,23日下午吉林大学古生物学古地层学研究中心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吉林大学兼职教授董枝明及其研究组完成的不久前在辽西首次发现的早白垩世爬行动物新类群——吉大翼龙化石,并展示了化石模式标本及研究成果。这是我国科学家在辽西“热河生物群”爬行动物领域研究中取得的一项新成果,也是我国古生物学界第2次以大学名字命名的珍稀动物化石。  相似文献   

2.
我们知道,地球上千姿百态的生命体不是什么“神”创造的,而是由30多亿年前出现的最简单的单细胞生命体经过不断演化,慢慢发展起来的。这几年,在我国辽西地区陆续发现了大量珍贵的古鸟化石,这引发了有关鸟类起源的大讨论。我国辽宁省西部地区是世界上少有的中生代化石产地。一亿多年前,由于被突发性火山的喷发物所覆盖,那里的原始生态系统及自然信息保存相当完整。在这里,人们发现了一些珍贵的早期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化石以及数以千计的中生代鸟类化石。特别是在辽西地区发现并命名的世界上最早的“鸟类”———“中华龙鸟…  相似文献   

3.
中国辽西农民拼凑古化石美国博物馆馆长重金购买 我国辽西地区是一个盛产古生物化石的地方.1997年7月底,辽宁朝阳县一个农民挖掘出两块奇异的石板.其中一块,石化了的骨头看上去像鸟,能看见模糊的羽毛,还有长着成排细小牙齿的喙.另一块上面,则有一条僵直的尾巴、一只脚和一些别的部位.这两块石板后来被巧妙地粘在一起,这就是闻名于世的"古盗鸟"化石.  相似文献   

4.
《生物学教学》2005,30(3):72-72
据东方网2004年8月15日消息,重庆市专家在该市金佛山山脉北坡发现了大量罕见的古海洋生物化石群,其中包括分别长0.6米及1.2米的两个直角石以及一个直径达12厘米的鹦鹉螺化石。这些化石形成于约5亿多年前的奥陶纪龟裂灰岩中。专家推定,海拔为2250米的金佛山在2亿多年前可能是一片汪洋大海。这一发现,对于研究金佛山地区2~5亿年前的古地理、古气候和古环境,以及海陆变迁史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我国中生代鸟类化石的研究始于80年代,起因于辽宁西部朝阳地区大量早白玉纪鸟类化石的发现。1994年朝阳地区北票又发现了晚诛罗纪的鸟类化石,它不仅丰富了我国中生代鸟类的种类和数量.而且将鸟类在我国的历史向前推进了一步,从而引起了国内外有关专家的高度重视。1辽西地区所发现鸟类化石的种类近些年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南京古生物研究所、北京自然博物馆、地质部博物馆和省市有关部门曾进行挖掘和收集工作,目前发现的种类有:1.1三塔中国鸟发现于朝阳县胜利乡早白玉纪九佛堂组地层中,化石保存完整。主要特征是吻部粗壮…  相似文献   

6.
配合苏教版教材第六册《恐龙》人类很早就发现了恐龙化石。早在英国的曼特尔夫妇发现禽龙(1822年)之前,欧洲人就知道地下埋藏有许多奇形怪状的巨大骨骼(gé)化石。但是,当时人们并不知道它们的确切归属,因此一直误认为是“巨人的遗骸(hái)”。至于我们中国人,早在2000多年前就开始采集地下出土的大型古动物化石入药,并把这些化石叫做“龙骨”。谁能肯定,这“龙骨”之名与恐龙化石的发现就没有联系?后来,在把翼龙的化石与蜥蜴(xīyì)进行了对比后,科学界才初步确定了那是一种类似于蜥蜴、早已灭绝的爬行动物。因此,随后发现的…  相似文献   

7.
我国科学家1994年先后在辽西北部地区发现10块始祖鸟类化石。这一发现.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被称作是“继1892年德国始祖鸟化石发现以来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相似文献   

8.
恐龙世界     
《小火炬》2012,(3):31-31
恐龙是生活于距今2亿3000万年至6S00万年前的一类陆生古爬行动物,主宰了地球长达1.6亿年之久。这实在令人惊叹!要知道从最早的人类诞生到现在.也才不过180多万年!那么,我们怎么知道在那么多年前,地球上曾经存在过这样的庞然大物呢?这就归功于各式各样的恐龙化石的发现啦!来听听老化石们的自我介绍吧!  相似文献   

9.
《生物学教学》2008,33(10):68-72
我国辽西发现的“世界最早的花”——辽宁古果及中华古果化石——被确认为最古老被子植物(有花植物)新类群“古果科”;新疆吐鲁番盆地发现我国境内规模最大侏罗纪恐龙足迹化石群;埃及出土远古巨型蝙蝠化石;非洲土著人线粒体基因组研究表明人类在7万年前险些灭绝;生物学家在加勒比海发现150个新物种;  相似文献   

10.
笑笑 《孩子天地》2013,(1):12-13
知识速递海洋爬行动物01:海洋爬行动物与恐龙没有任何亲属关系。02:它们与恐龙同时灭绝。03:许多海洋爬行动物体型庞大,长有巨大的下颌,宽大的嘴巴可以一口吞下一只大型猎物。04:在深海、浅海和岸边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05:由于它们生活在化石更容易形成的海洋中,所以许多海洋爬行动物的化石被完好地保存下来。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恐龙化石非常丰富,看来,我国的疆土曾是恐龙的一个乐园。恐龙及其他中生代的动物们喜欢这块土地,在这里度过了爬行动物的黄金时代,从侏罗纪到白垩纪,时间长达1亿年以上。它们在我国的土地上留下了那么多的遗骨化石和那么多的蛋化石。看得出,它们在这里曾经生活得相当不错。恐龙为什么喜欢在中国安家落户?这首先得从恐龙的生活习性说起。恐龙是陆地动物,它们不能在海洋中生活。  相似文献   

12.
《生物学教学》2010,(6):75-75
据中国军网2009年12月25日援引新华社伦敦2009年12月24日电,新一期的英国《生物学通讯》杂志刊登了加拿大布雷登角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的相关研究报告。据报告,他们在美国俄克拉何马州的一个小镇的山洞里发现了两块爬行动物头骨化石,并在这两块化石的口中均发现了已和头骨化石融为一体的昆虫肢体。  相似文献   

13.
关于恐龙绝灭的原因,有许多假说。现在随着人们对恐龙蛋化石的深入研究,以及对现存爬行动物性别决定的观察,又提出一种新论点:恐龙绝灭的原因是雌雄比例严重失调造成的。  相似文献   

14.
在教学《爬行动物》一课时,我精心编了这样一个故事:在远古时代,有一种爬行动物叫夜龙,至今谁也没有见过它,找不到化石,历史上也没留下任何记载。这种动物只在漆黑的夜里才出来活动,全身黑色,身长在60厘米左右,后腿较长,它们在树上非常敏捷地爬行,像袋鼠一样善于跳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科学院研究人员在12月8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上宣布发现了世界上最原始的反鸟——原羽鸟。根据新发现的化石,研究人员提出了鸟类羽毛的进化模式,初步揭开了困扰科学家多年的羽毛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张福成、周忠和是在辽宁省义县发现这种鸟化石的。这种鸟生活的年代距今1.25亿年以上。它生有古生物学家先前从未见过的羽毛,这种“怪毛”为羽毛的早期演化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证据。 张福成说,原羽鸟羽毛的近端缺少羽支状的分支结构,羽轴两侧为均质的羽片结构;在它的远端,分化出的羽支和羽轴之间存在与近端一样的均质羽片结构,这非常类似于爬行动物的鳞片,而该羽毛远端的结构完全等同于其它羽毛。这种既似爬行动物鳞片,又似鸟类羽毛的皮肤衍生物直接把爬行动物的鳞片与鸟类的羽毛联系起来。 根据对原羽鸟和以前鸟类化石的研究成果,研究人员提出鸟类羽毛早期演化主要经历了4个阶段:首先鳞片延长,其后鳞片中部增厚、出现羽轴,然后分化出羽支,最后长出羽小支和羽小钩等构造,形成现代的羽毛。 通过对原羽鸟的形态学研究和系统分析,张福成和周忠和还发现原羽鸟是迄今最原始的反鸟。反鸟类曾与恐龙共同生活在古代地球上,是中生代(1.45亿至0.65亿年前)最重要的鸟类,曾广布于世界各地,现已绝灭。 (《北京日报》2000年12月9日)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动物进化理论认为,鸟类和哺乳动物都起源于爬行动物,哺乳动物起源于3亿年前从古爬行动物中分化出来的一支,而鸟类则起源于2.6-2.4亿年前从古爬行动物中分化出来的另一支。  相似文献   

17.
三叠纪的地球海陆格局 在上述的问题中有一个条件值得注意,那就是海怪化石的年代——三叠纪.这是中生代的第一个时期,也是海洋爬行动物在地球上首次出现的时期.根据地球的板块构造理论,三叠纪时期,地球大陆的格局完全不是现在的样子.地球上的陆地二叠纪时都整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泛大陆.三叠纪时泛大陆开始扩张,其东段分开,中间的海洋被称作特提斯海,又叫做古地中海.  相似文献   

18.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生物》第一册(下)所列鸟类共30多种。现将其中重要鸟类的分类地位、主要鉴别特征及生物学特性等作一简介。 古鸟亚纲Archaeornithes 始祖鸟(Archaeopteryx Lithographica)古鸟类。是目前发现最早的鸟类。始祖鸟化石至今共采到5件,均出自德国的巴伐利亚省。其体形大小似乌鸦,被有羽毛,后足4趾。前肢成翼,但有3个分开的指骨,指端具爪。尾甚长。口具牙齿,又与爬行动物近似,故被认为是爬行动物进化到鸟类的过渡类型。胸骨缺乏龙骨突,表明胸肌不发达,可推测始祖鸟仅具滑翔能力,而不能振翅高飞。  相似文献   

19.
[古生物]我国发现比德国始祖鸟更原始的鸟类化石据2005年3月21日《科技日报》消息,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季强博士及其领导的研究小组于2005年3月20日在北京公布了这一研究成果。据报道,该鸟类化石于2004年7月采自河北丰宁龙凤山顶部,比先前在辽西出土中华龙鸟等珍稀鸟类化石的地层更低。化石标本保存十分完整,长约54.8厘米,全身披覆有清晰的羽毛印痕;头颅侧面观呈三角形,吻较短,上下鄂各有18颗光滑无饰的牙齿;化石保存了12节颈椎、11节背椎和22节尾椎;尾巴约长27.3厘米,约占身体总长的一半;体腔内保存了11枚褐黄色、直径不到10毫…  相似文献   

20.
《生物学教学》2007,32(2):76-79
[古生物]我国宁夏灵武市出土七具属梁龙类恐龙的分支叉背恐龙化石据2006年8月29日《新民晚报》消息,自去年开始发掘以来,宁夏灵武市宁东镇南磁湾“灵武恐龙化石遗迹”所在地共出土了7具恐龙化石。经专家鉴定证实,这是北半球首次发现的恐龙新物种化石———梁龙类的分支叉背恐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