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孩子啊,就是从小习惯没养好。”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能听到这样的感叹。的确,小时候养成的习惯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朋友们一定都知道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但如何才能让孩子养成好习惯,为他们今后的人生打下好基础呢?就让我们从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礼仪习惯出发,培养一个有良好习惯的孩子吧!  相似文献   

2.
秦关 《成才之路》2009,(36):I0032-I0032
只有斩断根根利益链,才能破除“潜规则”。以孩子健康成长的名义,以建设公民社会的名义,为了孩子的人生,也为了国家有一个可期的未来,各级政府部门着实有必要痛下决心。想方设法彻底打碎这“八大”及更多“潜规则”背后的利益链了。  相似文献   

3.
好一个“给野生动物喂食,易使它们丧失觅食能力”,自然保护区的警示语,不仅揭示了动物生存、发展的规律,同时还给我们以社会人生的启迪:人的培育成长,也不能一味地“喜欢”“溺爱”,家庭教育只有坚决地放弃“喂养”,有意地让孩子接触社会生活,孩子才能在经风雨、见世面中得到锻炼,学习本领、培养能力、立足于社会。  相似文献   

4.
周梅 《上海教育》2013,(25):80-80
2013年初,上海市教委开始在黄浦区、金山区的小学一、二年级进行等第制评价试点,金山小学是其中一所试点校。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标准要求和进度组织教育教学活动,从八个“第一”入手,将试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使家长真切地感受到快乐而无压力的起点才能让孩子健康幸福地成长。第一次家长学校课程。从家长拿到我校录取通知书起,我们的家长学校就启动了新生家长教育课程。在新生家长会上,我们为家长提供的课程有“怎样度过关键的两个月准备期”“一年级学生家长须知”“幼小衔接阶段孩子的心理干预”“好习惯奠定人生好基础”“误区——历届一年级孩子与家长所犯之错”等,这些课程让家长进一步明确了自己在幼小衔接阶段的职责。  相似文献   

5.
我们成年人每日上班如果总是不发工资,工作积极性是会受影响的,说不定你还会辞职不干了。同样道理,孩子上学也需要得到“工资”,才能保持其积极性。什么是孩子上学得到的“工资”呢?有些家长可能认为,我给孩子吃喝穿,给他买玩具和山地车,请他吃麦当劳、肯德基,这不是“工资”吗?不是。这些东西在孩子眼里,都是应得应分的,我是你的孩子,你就应该给我这些东西,我不上学你也应该给我。而学习的“工资”必须是直接从学习得来的好处。这个“好处”就是孩子从学习中得到的成就感。因为学习而受到家长和老师的表扬,会有成就感;从学习中得到收获,会…  相似文献   

6.
孩子:我们不想在否定中长大从事不同职业、来自不同地区的父母对孩子最常说的三句话是:听话,好好学习,没出息。而同时接受调查的18个省市的6000多个孩子,却表达出强烈的愿望:我们不想在否定中长大!专家们说,“听话”是命令式的语言。的确,父母比孩子懂得多,孩子需要从父母那里获取人生的智慧与经验。但是这一切要建立在非命令的、平等的基础上。父母和孩子的平等沟通,才能营造良好的、适宜孩子成长的家庭环境。孩子们对“没出息”的反应最为强烈。有相当多的孩子说,父母特别爱用“笨蛋”、“废物”之类的词刺激我。专家们说,父母的这些话可…  相似文献   

7.
陆珠 《成才之路》2009,(8):I0005-I0005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礼仪。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仪素质,小则属社会公德,影响国家形象。幼儿礼仪教育是孩子人生之初的“必修课”,因此,让我们一起携手共建立一个和谐文明的“家”。让孩子在“礼”中成长。  相似文献   

8.
闪光点     
沈婕 《学前教育》2004,(12):7-7
在引导孩子活动时对孩子说“请你教教我”让我对“尊重儿童”有了新的认识。尊重的根本是平等,我们应该把幼儿和自己放在同一个位置,从同一个起点上和幼儿一起去学习和发现,不断地检讨自己,这样才能真正得到孩子的信任。孩子们和成人一样,渴望得到成功的体验和别人的肯定,所以,我们应该时时检讨自己,是否把学习的兴趣还给了孩子,是否真正和孩子成了朋友,是否真正地尊重了孩子。  相似文献   

9.
<正>我们大多数做教师的和家长一样,只关心的是"学生考了多少分",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灵是舒展还是压抑?其实这才是孩子能否成才的关键,如果我们把学生的人生当做跑道和战场,那么心情舒展了他才能在人生的航线上欢乐而轻松地飞,而心情压抑了他只能在越看越漫长的人生跑道上痛苦而缓慢地爬。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保持心情舒畅呢?这需要我们在学生的成长道路上不断地赏识他们。  相似文献   

10.
在海外留学的孩子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收敛起满脸的稚气,以及与生俱来的娇气,在课余时间走出课堂,到餐馆打工助学。这对于从来没有走向社会的中国孩子来说,打工不仅是挣到了钱,也挣到了人生的经验,让他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生活。在劳动与创造中学习生存,体验人生。在异国的土地上探索着,他们最终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有许多生活的瑰宝。下面我们就要大家介绍几个快乐的“打工一族”,共同品味他们从中领悟到的生活真谛。  相似文献   

11.
如果说孩子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那么担负教育孩子职责的教师,则是这个国家和民族命运的主宰者。在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在我们强调要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终身学习者”的今天,教师的“终身学习”更是无可质疑的了。  相似文献   

12.
我俩是中学教师,孩子已上初中二年级了。我们从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对孩子的教育中,悟出一个道理:要想使孩子学习进步,必须让孩子丢下“拐棍”,自己走路。我们把家长过多的辅导比喻成拐棍。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即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家长们惟恐孩子学习不好,从孩子进入  相似文献   

13.
有一位父亲看到自己的孩子整天游手好闲,一天,父亲拿了一根80公分长的木棍对孩子说:“儿子,人生就好像这根木棍一样,80公分相当于80年左右的时间。前20年你在学习,这段时光你对家庭、社会、对国家没有贡献,是纯消费者,我们把它砍掉。”“咔嚓”一声,把木棍的前端20公分砍掉了。  相似文献   

14.
陈云 《教书育人》2014,(10):37-38
目前,有些教育方式,很多时候总是不相信我们的孩子,不相信他们自主学习、自主管理的能力,总觉得我们给他们设计的人生、讲授的方法才是最好的。于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我们的精心设计所掩盖,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我们的滔滔不绝所淹没,学生如容器般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满堂灌”……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提出了“走向对话”的明道课堂,旨在挖掘孩子的潜能,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孩子们在学习上所展现的能力,让我们瞠目结舌。现采集孩子在“研究单”上的几朵“小花”,和大家一起分享。  相似文献   

15.
吴雪芳 《早期教育》2002,(10):36-36
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只有感兴趣,学习积极性才会高,学习效果才会好。因此,在组织教育活动时,我认为只有“从孩子喜欢的开始”,才能把“孩子是活动的主体”这句话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6.
著名作家肖复兴先生应邀为我们的“家教话题”撰稿,他谈的这个话题,一定会使家长们感兴趣,因为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对学习专心,并能从学习中找到乐趣。看看有些东西是否打破了才能用,才能便于消化和吸收。欢迎来信来稿谈谈你们的体会。  相似文献   

17.
枯枝     
作文精品导读石林从“枯枝”中看人生,这构思很特别,也很有意味。当今大城市里的孩子,真是在糖水里泡大的,蜜罐里长大的。没有衣食的忧愁,没有失学的焦虑,没有劳作的痛苦,没有别离父母的辛酸……如今,孩子与父辈之间确实存在无法言喻的代沟。在作者笔下,我们看到了这一点。作者从枯枝中看人生,城里的孩子,对枯枝是不屑一顾的。而作者却对枯枝别有一番感情。这是因为小时候从乡下插队落户回城的父亲那里受到感染,儿时时常在野外享受烧烤的野趣,从拾枯枝中增长了许多知识,也从拾枯枝中引发了对父辈童年的思考。同是十六岁的人生,现在的孩子不…  相似文献   

18.
勿庸置疑,学习是件苦差事,古人就有“十年寒窗苦”、“头悬梁、锥刺骨”之说,当然这些作法近乎自虐,不足为取。通常,我们对于孩子的学习也是由“苦悲入手”,没完没了的作业习题,各种各样严格的要求,天天要加班加点……孩子累得苦不堪言,难怪进入大学的许多学子再也不想碰书本,甚至把书撕得粉碎,由“苦悲”进入学习就是把人生无尽的阴霾过早烙在了孩子们的心里。  相似文献   

19.
“现在的孩子怎么这么难管?深了不是,浅了也不。”日前,在北大资源大厦一间会议室中,一位家长满困惑地说。成功心理学专家方晓光当即反驳:“孩不是管出来的,家长不应该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塑造子,让孩子成为完成自己梦想的工具。孩子应该有己的人生。”他提醒所有的家长说,“现在的孩子的质生活丰富,精神生活却没有跟上,而学习、生活经又与父辈截然不同,代沟使得孩子的许多事家长管了,家庭教育中最好的办法是交流,而不是管教。”另一位母亲焦急地问道:“我孩子今年16岁了,干么事都没有耐性,该怎么办?怎么才能发现他的潜呢?”方晓光回答说,首先…  相似文献   

20.
一年级新生的拼音教学,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必须有大量的操练和反复的认读,对这些孩子来说势必有些枯燥,有些乏味。对此,教师往往会在课堂中安排一到两次“课中游戏操”,常见的有“请你跟我这样做”、“我们都是木头人”等。这些“课中操”确实有调节课堂气氛,调整学生学习状态的功效,但时间一长,孩子们照样觉得没有新意;而且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样的“课间操”放在语文课堂上会冲淡语文味,破坏课堂结构,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也没有多大作用。那么,如何才能既及时调整孩子的学习状态,又使他们收获更多,甚至能激起他们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呢?笔者对此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