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月玲 《考试周刊》2010,(18):36-37
《项链》是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代表作,小说通过一个小职员路瓦栽的太太——玛蒂尔德(小说主人公)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直至最后得知项链是假的这一故事,尖锐地讽刺了贪图虚荣、追求享乐的思想,深刻地揭示了当时法国社会崇尚浮华势利的风气和这种风气对人们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刘涛  程琴 《现代语文》2010,(2):118-119
《项链》是“短篇小说之王”莫泊桑的经典之作。传统观点中,女主人公的“爱享乐、慕虚荣”一直是人们批判和讽刺的重点。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我们的认识水平也要与时俱进,因此,有必要对女主人公的虚荣心理及因此付出的代价进行辩证、客观、全面的分析和评判。  相似文献   

3.
一直以来,传统理论界对莫伯桑的小说《项链》的理解、对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认识,依旧是三十年前的“标签”——批判资产阶级虚荣心。认为“(项链)这是个追求虚荣的糊涂女子的悲剧。”。是“通过玛蒂尔德追求奢华而遭受的不幸来讽刺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将“一个小资产阶级妇女在虚荣心支使下表现山来的卑俗心理,刻画得活灵活现”,认为主人公玛蒂尔德身f:“爱慕虚荣,想入非非,不安于现状是其性格的第。内涵”。这砦评论表现…传统理论界对主人公性格和行为的不屑、蔑视,甚至厌恶之情!  相似文献   

4.
新编高中英语第一册(下)18单元的《TheLostNechlace》是根据法国著名小说家莫泊桑(GuydeMaupassan)的名著《TheNecklace》(项链)改写的。尽管情节、语言上作了些许删减和简化,但从语言及结构上看,其艺术特色却并未失真。《TheNeclklace》是莫泊桑短篇小说中的代表作。它描写了一对小资产阶级夫妇因一串项链而引起的悲剧。女主人公玛蒂尔德(Mathilde)不甘心过那种寒酸,粗俗的生活,向往的是豪华的客厅,追求的是精美的家具、热烈的场面。指望取悦于人,为人羡慕。然而,这又似乎是难于实现的梦想。一天,‘福’从天降,她丈夫…  相似文献   

5.
对于莫泊桑的短篇名作《项链》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评说,虽说意见纷纭,但都不否认小说开头所描绘的大段梦幻是对女主人公的揶揄与嘲讽。对此,我想提出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6.
《项链》是法国著名短篇小说家莫泊桑的代表作之一,是批判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一直以来,一提到《项链》中的女主人公——马蒂尔德,人们就会想到她是一个爱慕虚荣的人,不少人都对她持批评的态度,不否认这种理解,但这种评价不够全面。虽然马蒂尔德追求享乐,但她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作者在评判的同时也表现出了对她的同情,并且展现出了她不同的特质。  相似文献   

7.
玛蒂尔德作为《项链》的女主人公,她的形象是十分丰富的,她既是充满虚荣心、追求享乐的小资产阶级女性,又有着不谙世事的单纯。十年艰辛历程让她发生了蜕变,她既是值得同情的命运的不幸者,又是值得赞扬的生活的勇士。  相似文献   

8.
庆淑梅 《学子》2004,(6):47-47
《项链》是莫泊桑的代表作,同学们几乎都读过。《项链》的主题一般认为是讽刺小资产阶级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我认为,《项链》的主题除了讽刺小资产阶级虚荣心和追求享乐思想外,还是一曲诚实守信的颂歌。  相似文献   

9.
短篇小说大师莫泊桑的经典作品《项链》,一直是高中语文的讲读篇目,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政治气候的影响,对主人公玛蒂尔德的认识也就被打上了政治的烙印,涂上了阶级的色彩,直到今天新版“教参”的三种看法,也有一些历史的痕迹。新版“教参”的一种看法是“尖锐地讽刺了小资产阶级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莫泊桑的《项链》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名作。作者以一条项链为线索展开情节,叙述了女主人公马蒂尔德的辛酸遭遇,通过她借、失、赔及最后得知项链是赝品的描写,深刻揭示了其爱虚荣、图享乐的庸俗浅薄心理,塑造了一个被奢侈淫逸的社会风气毁坏了的小资产阶级妇女形象。马蒂尔德为了追求虚荣而毁灭了一生,她刚刚涉足于上流社会的舞会就被甩到了...  相似文献   

11.
张慧 《语文学习》2010,(3):74-75
翻开报纸.到处可见“香饽饽”的字眼:“退伍老兵成新农村建设‘香饽饽”’(《人民日报))2009年11月24日)。“高职生缘何成了‘香饽饽”’(《人民日报》2009年3月27日).“济南小清河片区成楼市香饽饽”(《济南时报))2009年11月4日)。辽宁交通广播电台还出现了《娱乐香饽饽》的节目。我们不禁为之感叹:“香饽饽”真吃香啊!  相似文献   

12.
莫泊桑《项链》的情节收煞,新颖别致.它“把女主人公遭遇的悲剧性推到了新的高潮.”(人教版《教参》)小说第二部分,路瓦栽夫人在舞会上,戴着借来的项链,艳压群芳,大出风头,丢失项链后,突然从感情的沸点降到冰点,是故事的高潮。怎么在结尾又涌现“新的高潮”呢?而且这新的高潮又究竟是如何推上去的呢?其实,这新的高潮是一个“倒高潮”.“倒高潮”,“从戏剧创作手法中的‘倒高潮’一词引申而来.指剧作者故意使表面激昂慷慨的剧情最后归结为出人意料的平淡无奇或荒诞可笑的结尾,而收到讽刺幽默的效果.”(《肖伯纳传》)玛蒂尔德丢了项链,赔了五万六千法郎的巨款,便“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了主意.她要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小  相似文献   

13.
《雪国》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它因“表现了日本人的内心精华”而成为“日本抒情小说的经典”。笔者认为,这部小说通过主人公岛村“从‘物’到‘灵’的追寻”最终走向幻灭的过程,体现了作者虚无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4.
对莫泊桑小说《项链》主题的讨论,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长期以来,教科书灌输给人们的是一条几乎已成定论的说法:《项链》的主旨是对虚荣心的讽刺和否定、但随着时代发展,人们们心自问,觉得对那一点普遍存在的人性弱点未免挞伐太过,对女主人公未免“量刑”过重,于是开始在人物身上寻找为其开脱“罪责”的“亮色”,一种似是而非类似于“接受再教育”的观点便应运出笼:在对女主人公  相似文献   

15.
正莫泊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世界短篇小说巨匠。他的短篇名作《项链》自问世以来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广泛关注,也是对中国学生产生深远影响的篇目之一。小说中莫泊桑成功地塑造了女主人公玛蒂尔德这个人物形象,其复杂的性格和突转的命运强烈震撼着读者的心灵,为读者留下了一个永恒的话题。长期以来,人们把《项链》中玛蒂尔德被生活捉弄的经历称为悲剧。诚然,在"借项链——丢项  相似文献   

16.
《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12期刊载了杨向东先生题为《“肉食者”≠食肉者》的文章(以下简称杨文),认为苏教版课标本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中“肉食者”的注文不妥,不应把“肉”视为专供人们食用的动物之肉,“‘肉食者’可以译作‘就鼎吃食的人’”。  相似文献   

17.
朱剑青 《甘肃教育》2001,(11):33-33
莫泊桑的《项链》是一篇长期选在高中语文课本上的短篇名作。课本和教参都把《项链》的主人公玛蒂尔德看作“是一个艳羡虚荣、追求奢华的庸俗的小资产阶级”的典型。笔者却认为,经历坎坷的悲剧人物玛蒂尔德不但是一个敢于追求个人幸福的可爱形象,而且在她身上还闪烁着人性的光华。玛蒂尔德出生于一个小职员家庭,她没有陪嫁资产,没法子结识有钱的体面人物,只能嫁给一个小职员。但是,她并不甘心于“门当户对”的婚姻,而想出人头地,跻身于上流社会,过上比较舒适的生活。她梦想那些幽静的厅堂,梦想那些宽敞的客厅,更梦想在华美的香气…  相似文献   

18.
我们总喜欢耳提面命地引导十几岁的学生“要写有意义的事情”,“说崇高的话”;我们总爱说:“《项链》是批判资产阶级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雷雨》是揭示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和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麦琪的礼物》是表达对资本主义制度下小人物悲惨生活的同情;甚至,《绿》是表现对祖国山水和大自然的热爱……。”“崇  相似文献   

19.
林军红 《语文天地》2010,(11):87-88
莫泊桑的小说《项链》的主题,传统的观点是讽刺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项链》是莫泊桑的名短篇小说,它以内涵的丰富性,主题的多样性拥有永久魅力。 传统观点是:通过路瓦栽夫人借、失、赔项链的遭遇,塑造了一个“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小资产阶级形象,“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思想意识对人的腐蚀和毒害,有力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的本质”。[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