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马克思早期人道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思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早期人道主义历史观的形成及最终扬弃,有其学校、社会的复杂原因。学校环境是形成其人道主义思想的基础,社会实践的现实生活斗争则促成了其对人道主义的现实关注及反思。马克思从现实的社会生活出发,对人道主义作出实质性批判,在扬弃基础上确立了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2.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道主义是马克思对国民经济事实进行哲学分析和道德批判的理论基础.它在本质上是一种关于人如何在历史发展中通过消除异化而实现自由的理论体系.它的基本思路是:把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运动的现实规律归结为人的自我异化及其扬弃的抽象的形式规律,用后者的抽象关系和抽象发展去克服前者在现实关系和现实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把后者看作是前者的本质.这表明,马克思此时还尚未达到对“历史活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的实证程度.马克思的后续研究表明,他不仅放弃了用人道主义哲学方式分析经济现象的基本方法,也放弃了把人道主义哲学当作诠释历史发展规律的根本原则.但是,作为一种合理的思维方式和价值批判形式,一些人道主义因素却被马克思一直延续下来.  相似文献   

3.
自古以来,人类就与自然进行着精神与技术的抗争,精神信仰上的达观是人类能激发自我潜能并发明各种技术的前提。随着ChatGPT等人工智能的发展,让人类理性不断膨胀的同时,带来更多的精神危机,人类愈来愈陷入技术会将人类带向何方的恐惧与困惑中,人类不可避免地面对无知的未来。人道与人道主义围绕人性、人学核心要旨不变的情形下,其存在方式却发生着革命性的改变,人如何从无家可归的人到人的复归都指向对人道、人道主义的重新反思与理解。作为有着能解决一切问题的人道主义的“力量假设”,现代人道传播在跨越时空中更加显现出其在面对现实挑战时的无能为力,这种迫不得已为人道传播中人道主义的沉思与觉醒提供了思想空间,真正尊重人性在人之本质中的特质,承认他者的存在,并有能力包容与尊重他者,在不断显现的人之本质中彰显出人道主义不可或缺的存在并在人之本质中反思、践行与成就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和社会实践活动出发,指出人的本质具有现实性、社会性、能动性,应是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需要是人的本质形成的基础性动因,以此形成了对人的本质全面科学的认识。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从学生的发展需求出发,加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全方位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特有的属性,关于人的问题总是现实的实践问题。马克思在总结革命实践经验的过程中,形成了以实践唯物主义为本质属性、以人的本质为核心范畴的实践人本思想,现实个人成为马克思主义的鲜明底色。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意义,对于马克思实践人本思想本质的深入探究,必须以其存在发展的逻辑为前提和必需。应该说,马克思实践人本思想的历史演进逻辑以其存在基础、发展历程和理论内涵作为三重向度,与现实的人的命运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6.
汪曾祺小说充满着对人的关怀、尊重与欣赏,呈现出浓厚的人道主义精神。对士大夫人格的继承,使其在创作上融合了中国传统价值取向与自身气质上的异质因素,成为“中国式的抒情的人道主义者”。士大夫情怀深刻影响了汪曾祺的人道主义书写方式,他以雅趣表达底层关怀,以美德构建人道理想,以温情进行现实批判,以闲笔滋润世俗心灵,流露出对社会的责任意识以及对生命品质的思考。基于汪曾祺兼收并蓄的思想特质,从接受人道主义、在士大夫情怀影响下形成中国式的人道主义思想、小说特色书写三个层面,探讨汪曾祺中国式的人道主义小说创作。  相似文献   

7.
中国启蒙运动的先驱可推康有为。早在19世纪80年代,他受西方思想的启发,从人道主义和进化的社会历史观两个方面突破了封建思想的樊篱,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近代型启蒙思想体系。特别是他标出的一系列人道主义课题,真正涉及到了近代启蒙思想的核心和本质,不但辉映着中国启蒙这动的道路,而且至今仍存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一、人的价值的发现  相似文献   

8.
人道主义是人类在长期的生活和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而又崇高的道德,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则是其发展的最高境界。它体现了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是真诚的、现实的、彻底的人道主义,是处理社会主义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准则。社会主义人道主义要求人们尊重每个普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和社会实践活动出发,指出人的类本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需要是人的本质形成的基础性动因,从而实现了对人的本质全面科学的认识。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即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性、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10.
以往的哲学脱离人的感性物质活动,把人理解为抽象的人,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说明了人的社会实践,把社会实践理解为人的存在方式、人的根本特性,这样马克思视野中的人才是现实的人;社会实践作为人的本质特性,它制约着人的其它特性的形成和发展;人的实践本质的确立拒斥了对人的本质的“知识论”式的追求,展现了人的本质的超越式发展的根本特性,从而找寻到了哲学对人之“终极关怀”的现实道路。  相似文献   

11.
弗洛姆站在西方传统的人道主义立场上批判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现实,从异化的角度阐释了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他认为。异化的症结所在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人“重占有”的本性:主张通过对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一系列变革来消除异化。对弗洛姆的异化理论。要给予正确的客观评价,尤其是要看到对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启示作用。但是。他的异化理论的核心是人道主义,使他的思想陷入空想漩涡。带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由对"人的文学"的具体内涵的分析入手,指出其重要的理论支撑是人道主义和经由人道主义而通达的基督教精神。周作人自觉地融汇基督教精神于"人的文学"之中,与其自身的文化积累和对时代需求的体认不无关系。而且,周作人相信,从精神到形式,中国新文学必然可以从基督教和《圣经》中汲取力量、获得助益。  相似文献   

13.
鲁迅对柔石小说创作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在启蒙观念、关注重心与小说模式方面。鲁迅对柔石深刻的影响使柔石成为一个地道的人道主义作家,柔石向鲁迅的学习是成功的,他形成了自己的个性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4.
“五四”前后周作人人道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为:个人本位的人道主义。自然人性论和个人主义是其人道主义思想的两大理论支柱。周作人对现实人生是给予了较多的人道主义关怀的,其对妇女及儿童问题尤为关注。而真正体现他的人道主义社会———道德理想的是其对“新村”运动的提倡,随着“新村”理想的破灭,他的人道主义理想也走向了无奈失落。总之,“五四”前后的周作人是人道主义的倡导者和坚持者,他为“人”的觉醒和确立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15.
宗教本质的探寻——重释“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的本质问题是宗教学最基本的理论问题,是研究“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问题的基本前提。马克思曾提出“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的论断长期以来被认为是马克思关于宗教本质的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宗教现的基础.形成宗教“鸦片”本质论。然而,这是一种误读,其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引发对宗教认识的诸多困惑。实际上,马克思对宗教本质没有明确、简洁的论述。而是蕴涵于其科学的无神论当中;他科学地扬弃了费尔巴哈的宗教异化理论。通过揭示宗教的世俗基础来说明宗教的本质、宗教产生和存在的合法性及其宗教功能的多重性,并革命性地指出了宗教消亡的必然。  相似文献   

16.
黎锦晖一生最重要的成就在于音乐教育事业.为推动中国音乐教育现代化进程所作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开创了"儿童歌舞表演曲"和"儿童歌舞剧"两种艺术形式;推行新的"惟美"的音乐教育理念;推行"平民"的音乐教育理念;对学校音乐教育方式的成功探索;创新音乐教材的内容和形式.  相似文献   

17.
康德在对传统的批判过程中,彰显了现代性的基本观念与原则。其关于“审美无功利性”与“自由美”的命题涵盖了艺术的自律性诉求,成为审美现代性的一个重要特征。康德在强调审美主体自由自觉的基础上,其审美理想的二律背反定律与“依存美”的的概念触及到审美观代性中人道主义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8.
从《远大前程》的人物塑造解读狄更斯的创作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远大前程》是现实主义小说家狄更斯最后一部、也是最为重要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一方面揭露出资本主义社会里金钱腐蚀灵魂的众生面相,另一方面又对许多小人物进行了细致的刻画,作者把自己的心境准确地投射到这些人物身上,把自己的处世哲学以艺术手段转化在作品之中,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和创作理念,也是他性格中梦想和现实双重性的显现。为我们更深层地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相似文献   

19.
阐述林纾翻译救国的动机及其译介西洋文学所体现的思想,对比论述了林纾翻译思想与福建精神的相似性和融合性:林纾的翻译报国思想体现了他爱国爱乡的赤子丹心;为开启民智和博取群长而翻译体现了他海纳百川的宽广胸襟;在不谙外文的情况下,通过翻译捍卫中国文化,体现他敢拼会赢的大无畏精神;用翻译稿酬从事慈善,体现他乐善好施的高尚情操。最后,揭示林纾翻译思想研究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廉洁从政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廉政建设.作为我们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同志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抑或是在和平建设时期,皆与各类贪污腐败现象作不懈斗争,竭力倡导廉洁政治,并提出大量精辟见解,形成鲜明的廉政思想.邓小平廉政思想是邓小平理论重要组成部分,它时夺取我国革命的胜利、巩固我们的政权、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保证改革开放的顺利推行皆产生重大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