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提倡读书要“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初中历史教学也是如此。由于历史教科书的语言高度凝练、言简意赅,在新授课阶段历史教师必须对课本内容进行拓展补充,以使历史课堂生动风趣且充实饱满,是为“由薄到厚”;复习阶段时教师要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小结,是为“由厚到薄”。但是增加历史的“厚度”,对课本的历史知识进行拓展补充总要有依据。巧妙利用课本或历史地图册中的地图进行拓展补充,不失为增加历史“厚度”的好办法。下面我就以《中国历史》(人教版)为例谈谈这方面的一些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2.
读书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把厚书读薄,一种是把薄书读厚。我以为《语文科课程论基础》当属于应该“读厚”的一类书,虽然它已经是一本30多万字的“大部头”著作。它“以新的方法、新的思路、新的框架为语文教育理论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是名副其实的“一部填补我国语文课程论空白的力作”。[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数学大师华罗庚曾说过,学习数学有两个过程:其一是由薄到厚,其二是由厚到薄.学习一个单元的内容,可以看做由薄到厚的过程,而对单元的复习则是由厚到薄的过程,即将凌乱的知识进行提炼、概括、总结,以便在头脑中形成思想、观点和方法——“薄”,这些“薄”的东西才是数学最本质的东西,也是应该让学生头脑中留住的东西.王老师的这节复习课,以一道课本习题为主线展开,立意深远、结构新颖、以点带面、层层递进、融会贯通,数学思想方法蕴涵其中,有效地锤炼了学生的数学思维,促进学生很好地形成本单元的“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高三学生复习语文时,几乎人人手头都有一本像砖头一样厚的资料。如何用好资料,是广大考生关注的问题,也是决定语文复习效率高低的重要因素。笔者认为,对复习资料必须“化厚为薄,由薄而厚”。怎样“化厚为薄”,即把厚厚的资料读薄呢?就是要对资料进行系统化、条理化和个性  相似文献   

5.
“薄书读厚”实际上是语文教师的教学理想,即通过有限的文本材料,尽可能负载更多的教育意义和教学内容,同时也能使学生学得轻松愉悦,学得扎实,学有所获。低年级学生虽然学习热情很高,但学习能力尚弱,教学以字词为主,初步感知段篇,客观上为实现语文教学的“薄书读厚”增添了一定的难度。但是,语文课堂的效益追求是客观存在的,尽可能在有限的时空实现教学内容和教育意蕴的最大化,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责任和使命。下面,以几位教师教学一年级的《乌鸦喝水》为例,谈如何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将“薄书读厚”。  相似文献   

6.
厚与薄读书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书越读越多,眼界就会越来越阔,知识就会越来越丰,积累就会越来越富,于是书便越读越“厚”了———原来这“厚”是指装在脑子里的聪明才智。另一种说法是:书越读越多,水平就会越来越高,理解就会越来越深,能力就会越来越强,于是书便越读越“薄”了———原来这“薄”是指书提供给我们的营养变成的知识才干,数学家华罗庚说:“书要多读细读,由厚到薄;然后总领全书,由薄到厚。”金玉良言!博与专读书要“博”。鲁迅说:“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可见,“博”方能开阔视…  相似文献   

7.
曾在杂志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人在斯坦福大学进修时,每周都被要求阅读一本中世纪的哲学巨著,一周大概要读1000页。读到周末,则要把这部巨著缩写成薄薄的两页,然后再开始另一部巨著的阅读、缩写。这样一来,所读过的哲学思想自然而然地在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笔者认为,高三思想政治课复习也应采用这种由厚到薄的学习方法。一轮复习时,应全面撒网,要求学生将课本中的每个知识点逐一扫描、深刻理解,这是将课本读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完全是由教师主宰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问学生答 ,教师命题、学生作业……学生只是应命行事 ,无任何的自主意识。在阅读教学中 ,引导学生质疑是调动学生积极思考 ,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 ,把“厚书读薄”、“薄书读厚”的重要方法 ,是发  相似文献   

9.
说起阅读,大家都会,却不见得都会欣赏。学欣赏是一种积极的再创作,它要求读不仅要能接受字所传达的信息,还要能将薄书读厚,将厚书读薄,章的长短皆在自己的心中。  相似文献   

10.
小朋友,每到复习阶段,你是不是会想,这么厚的一本书,可怎么复习啊?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招儿,用思维导图来复习知识,可以把书读薄。就拿“百分数的应用”来说,这里面的知识可真不少,有合格率、出勤率、森林覆盖率、折扣、利息、粮食收成增长了百分之几……如果只“闷头苦学”的话,那就容易陷入题海啦。  相似文献   

11.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提炼,将厚书读"薄";要使学生沉入文本,把薄书读"厚";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分清阅读主次。这样,给学生提供阅读实践的机会,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12.
朱瑛  史剑波 《辽宁教育》2010,(1):110-112
记得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过:“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我认为,我们教师解读教材,也应该如此,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只有入乎其内,走进教材,你才能和作者心心相印,息息相关,同呼吸、共命运,成为作者的知音;唯有出乎其外,跳出教材,你才能设计出符合学情、吸引学生的教学方案。“入乎其内”,是要把教材读“厚”;出乎其外,是要把教材读“薄”。读“厚”是为了深入,读“薄”是为了浅出,“厚”是为“薄”服务的。  相似文献   

13.
进入总复习阶段.大量的复习资料使学生离课本越来越远,忽略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因而在应试中显得力不从心,发挥木出应有的水平。笔者在初中生物学复习的最后阶段,对学生进行了“十读”训练,把学生拉回到课本上,达到了良好的复习效果。一、读“考试说明”“生物考试说明”是以国家教委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依据制订的。教师指导学生仔细研读“考试说明”.使学生对考试要求及内容了然于胸,复习起来就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二、读“课本目录”“目录”是课本知识的索引,是复习的路标。目录中排列了全册…  相似文献   

14.
化学被称为“理科中的文科”,即源于其与数学、物理等逻辑性较强学科的不同·光靠理解还不行,只记住一些基本公式也不够,还必须具备扎实全面的知识功底,以及对知识细节的熟悉程度·高考是以课本为纲的,所以在前期复习阶段,最主要的是回归课本·我始终抱有这么一种心态:面对平时的每一次小测验,都要像面对高考一样慎重·但面对高考时,却要像面对一场小测验般举重若轻·熟读课本———由薄变厚,由厚变薄所谓由薄变厚,是从每一个知识点出发,进行拓展发散性的阅读,目光不要错过课本上每一个细节或角落,力求知识的丰富性和全面性·所谓由厚变薄,…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和教科书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写旁批可以促进学生与文本的深层对话,从而使学生对文本的感受更加深刻。这种学习方法既可以把“厚书读薄”,又可以把“薄书读厚”,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那么,怎样进行批注,才能使学生的阅读更有效呢?  相似文献   

16.
比较阅读是深入文本的思考性阅读,是思维深化、能力提升的重要手段。在阅读中,找到比较点,通过横向或纵向比较,在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将薄书读厚,将厚书读薄,达成学习目标,提升阅读教学效益。  相似文献   

17.
这个阶段复习的重点是“双基”,而计算、证明、求解是能力的基础,其复习的策略是: 一、“读薄”教材 1.通读加精读,理解、识记书中的概念、定理、公式、法则,并从中概括出知识的前后联系、区别,进而在自己的头脑里形成知识的系统,教材中每章后的小结即是一章的精华,是读教材的提纲. 2.读例题、习题时自己要重新推演,重点是进一步体会,熟练  相似文献   

18.
读书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把厚书读薄,一种是把薄书读厚。我以为《语文科课程论基础》当属于应该"读厚"的一类书,虽然它已经是一本30多万字的"大部头"著作。它"以新的方法、新的思路、新的框架为语文教育理论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是名副其实的"一部填补我国语文课程论空白的力作"。  相似文献   

19.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提倡读书要“由薄到厚”,“由厚到薄”。薄→厚→薄,体现了读书的三个阶段及其转化特点。 一、概读——“薄” 概读就是在开始读书的时候把书的内容概略的读一读。概读有利于掌握学习材料,有利于后续学习中的理解和概括。概读时要注意书的目录,目录体现了书的基本内容和脉络。翻看了日录,就了解了内容的大概。略读还要注意书的前言、章节的导引段落、总结段落和知识间的转折语  相似文献   

20.
美国文学是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考研必考科目之一,本文针对考生在应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本学科特点、考查重点及考研常见题型,提出“厚书看薄,薄书看厚”、“以点代面,点面结合”,以及“质量互变”的学习策略供考生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