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声思维记录是西方学者的一种实证性翻译研究,是一种借鉴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模式,力图通过这种实证性探究,着重揭示译者大脑的思维认知过程及操作过程。本文采用有声思维的方法收集翻译过程中思维活动的数据,通过对实验对象与翻译过程、翻译策略及翻译单位等的关联进行分析,旨在探究译者翻译时的大脑思维过程及其对翻译策略与翻译单位的选择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翻译过程的实证研究近年来倍受瞩目。通过三名译者对同一翻译文章所体现出的有声思维记录,比较和分析在翻译过程中不同译者遇到相同的翻译问题时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可以找到更为有效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3.
翻译在本质上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涉及到译者的认知策略选择及自动化处理机制。《翻译行为、翻译过程及翻译策略》一书所述有声思维方法可以帮助了解译者解决翻译问题时采取策略的具体程序,更好地阐释翻译思维过程,有助于翻译教学中有意识地提高译者的翻译能力。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Bell关于翻译过程的论述为理论框架,对译者在翻译独立句子时的认知过程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索。文章采用了TAPs(有声思维法),反省法,回顾法和观察法,对四个不同英语水平和翻译能力的译者在翻译过程各个阶段的所想所做以及所采取的策略进行了定性研究,得出了一些关于翻译过程和翻译策略的推论。文章的推论对于译者控制翻译过程,翻译课程教学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通过有声思维法对受试者在英译汉翻译过程中所采用的翻译策略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遵循了基于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理论所构建的翻译过程模式,并证明该翻译过程模式是成立的;翻译过程就是问题解决的过程,也是决策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陶然 《海外英语》2013,(3X):166-168
在该篇文章中,作者利用有声思维法、回顾法和追溯法比较了一个职业译者和一个非职业译者在句子翻译过程中翻译策略使用的差异。文章证明了Lscher、Gerloff、Fraser等学者关于这两类人员翻译策略差异的推论:职业译者通常会核查译文文本,观察译文文本的风格、类型在目标语系统中的适应性,而非职业译者关注的是他们是否解决了翻译过程中的词汇和语法问题。也就是说,职业译者的翻译策略是注重形式而职业译者的翻译策略则是注重内容。研究还证明了非职业译者通常关注一些小的问题,诸如词汇的选择和语法的重构,却忽略了翻译的连贯性和译文的风格。职业译者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做"好"翻译上,力求译出"好"的译文,而非职业译者则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做"对"翻译上,力求译出"对"的译文。  相似文献   

7.
对翻译过程有声思维实验设计及其对教学的借鉴价值的研究,采用有声思维实验方法,对英语专业20名大学生的汉英翻译过程开展分析,研究得知,英语专业低年级学生在汉英翻译过程内,存在一些突出的共性问题:学生运用的翻译单位比较小、学生的沐浴思维负迁移情况比较严重,此外学生的宏观分析能力相对较弱。然后结合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为翻译过程有声思维实验设计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有声思维法,通过分析和讨论,总结了英语翻译过程中翻译策略的分类和使用情况,提出了元认知策略的培养和翻译策略的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9.
邢艳楠 《考试周刊》2011,(83):85-86
有声思维法是近几十年来发展比较迅速并较为有效的语言学研究理论和方法。作者通过有声思维实验对30名非英语专业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英汉翻译水平进行调查研究,分别在翻译单位、翻译策略和感情因素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试图分析目前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英汉翻译状况。研究表明大一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只能够使用部分较低水平的认知策略,迁移过程中翻译单位相对较小,翻译动机意识不够,自信心不足,影响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10.
翻译活动中译者起着重要作用,对译者翻译心理的研究有助于译者改善翻译策略和翻译效果。在大文化背景下,以集体无意识心理学为基础的翻译研究能够通过对集体精神现象的结构分析,揭示出集体无意识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对翻译思维、翻译审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翻译过程的有声思维实验及教学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有声思维实验,对22名英语专业大三学生翻译策略及单位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学生英译汉所用策略多于汉译英,且学生之间有较大个体差异;学生汉译英翻译问题主要是表达问题,但所用策略结构较为简单,显示出学生普遍缺乏翻译职业意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较多关注个别词语、语言表层信息转换等,没有认识到译文语篇性构建及翻译目的性和交际本质等。因此,翻译教学要从翻译策略、方法、态度、本质等方面对初学者进行指导,改进教学方法、策略和内容,引导学生从孤立的词语向语篇层次转向,从翻译表层向翻译深层过渡,从语言转换向交际互动转移,从学生身份向职业译者转身。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忠实”被捧为翻译的最高标准,出现了“信达雅”“化境”等概念。其本质都是将原作视为“绝对标准”,忽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观能动参与作用。其实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定会受其所处时代的限制,还会受到自身对所译作品的态度,及其人生阅历,思维模式,对文章理解的程度。判断标准等多方面的影响。译者的思维模式等决定了他对翻译策略的选择,进而决定了译文的文体构型特征。因此,译者对译文的介入是客观存在的,他的主观状态对译文产生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关联理论视阈下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习者翻译能力的培养一直以来是翻译教学的终极目标。采用认知语用学中的关联理论来研究和分析学习者翻译能力的培养问题。在对翻译能力的构成要素进行探讨后,指出翻译策略能力的培养是翻译能力培养的高级阶段。从关联理论视角来看,翻译策略能力的培养就是要从构建学生的认知环境和控制翻译的过程着手,而思维导图可以有效地构建学生的认知环境,TAP(有声思维)和RJ(反思日志)可以准确地记录和讨论学生的决策过程。  相似文献   

14.
贺晓丽 《考试周刊》2007,(33):48-50
在传统译论中,翻译过程一般被描述成直线式的文字转换过程。本文作者将心理学中有关人类思维的相关知识与翻译研究结合起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翻译过程的本质和特点进行分析和研究,得出结论:翻译是以译者为主体,以语言为转换媒介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从而进一步提出在翻译研究中关注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The Da Vinci Code大陆和台湾的两个中译本的描述研究为例,来验证译者的翻译策略是否遵循或违背规范。从描述研究中得出结论,翻译过程是一个极为动态多变的过程。对翻译规范与译者思维互动的研究,正是为了更动态的还原多变的翻译过程,从而对翻译实践提供借鉴与帮助。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翻译能力研究通常注重对学生翻译译文的研究,却忽视了对其翻译过程的研究。应用有声思维法可以记录、描述我国学生在翻译过程中的翻译单位,以及对遇到的问题所采取的策略,其研究结果也可以广泛地指导翻译教学和实践。  相似文献   

17.
译者在翻译中的思维对翻译的策略选择和译文的质量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运用关联-顺应理论模式来阐释译者在翻译中的思维过程,以期能对翻译的理论与实践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推理和选择分别是关联理论和顺应论的核心内容,本文通过对翻译实例的分析,找出在翻译思维中应该如何推理和选择。  相似文献   

18.
论文学翻译中的灵感思维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学翻译作为艺术并非是对原文的复制和克隆,而是基于原文的再创造,它要求译者综合运用审美理念和翻译思维。灵感思维作为艺术思维方式的最高境界是翻译创造和译者主体性的集中表征。但灵感思维在国内翻译研究中一直受到遮蔽,从而导致对翻译主体性的漠视。从文学灵感思维认识论、文学作品的特点和翻译过程等三个方面探索灵感思维,将有助于拓展和深化对文学翻译灵感思维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运用译者主体性,从译者主体性与原文,翻译目的,翻译策略三者关系入手,旨在通过对林语堂的译作《浮生六记》的研究,探索译者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各种主体性的彰显,并着力分析译者的个性、人生观取向、文学趣味等主观因素对于译本、翻译目的和策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功能翻译理论及译者主体性的相关理论有助于分析译者主体性在昆曲翻译中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及主体审美在昆曲翻译中的具体体现。交际性对等原则与译者主体性在昆曲翻译中的应用产生的直接结果就是昆曲翻译中的同一认知关系。这种同一认知关系体现在原文同译者风格、译文文化语境、译语美学特征的同一认知。同时,译者主体性介入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选择正确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