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关于《红楼梦》中人名的翻译,对霍译本的研究已较多,而对杨译本基本是一笔带过.实际上,关于威妥玛音译系统,许多学人一直似懂非懂.由于姓名文化的重要性,加上《红楼梦》作品的经典性,有必要对《红楼梦》中人名的翻译再次进行研究,对威妥玛式拼音系统进行探源,以期对当代汉语姓名英译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2.
一国人名是一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人名负载着凝重的汉语言文化信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是英译的一大难点。《红楼梦》人物阵容浩瀚,人名的英译给译者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本文从异化和归化的角度,对杨、霍两个译本中人名的翻译进行比较和分析,认为两个译本在对人名因素的处理上,有很大区别:杨译本主要采用异化原则,目的在于向外国读者传递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而霍译本主要采取归化原则,目的是让译本更容易为外国读者所接受。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向世界各地的人们展示了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分析《红楼梦》不同英译版本中对于传统文化元素的翻译处理,对中华传统文化外译有一定的帮助。本文以绍兴文理学院已建成的《红楼梦》汉英平行语料库为研究对象,从译介学的角度出发,对杨宪益、戴乃迭英译本(简称杨译本)和大卫·霍克斯英译本(简称霍译本)中围棋用语的翻译进行对比分析,考察两位译者对中华传统文化翻译的处理策略。本文研究发现,霍译本与杨译本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对原文进行了不同程度上的创造性叛逆,均站在译介受众的角度,采用了意译与直译相结合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图通过对《红楼梦》杨译本和霍译本中的一些翻译微观问题的对比和探讨,展现《红楼梦》翻译之难,激发后人在学习鉴赏的同时,勇于挑战困难,推出更多更精彩的复译本,使《红楼梦》的翻译不断走向完善。  相似文献   

5.
周巧琴 《海外英语》2012,(16):156-158
翻译不仅仅是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更加涉及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协商。归化策略向译入语文化倾斜而异化策略向源语文化倾斜,这种顾此失彼的情况常惹译界争论不休,该文以《红楼梦》为例,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对杨译本和霍译本中的人名英译进行分析,认为最好的翻译应该同时结合归化和异化两者,以达到最佳的文化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翻译不仅仅是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更加涉及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协商.归化策略向译入语文化倾斜而异化策略向源语文化倾斜,这种顾此失彼的情况常惹译界争论不休,该文以《红楼梦》为例,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对杨译本和霍译本中的人名英译进行分析,认为最好的翻译应该同时结合归化和异化两者,以达到最佳的文化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对于《红楼梦》中人名的翻译,到目前为止,比较完整的英译本有两种:一是杨宪益夫妇的译本,主要采用音译人名的办法;一是霍克斯的译本,主要人物音译,次要人物则意译,让人产生联想,推知人物的命运与性格特征。由于《红楼梦》中人物众多,其翻译要做到尽善尽美是不可能的,必然存在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8.
金娴 《文教资料》2010,(1):11-13
文学翻译也是文化翻译。文化“传真”就是要求译语从文化意义的角度准确地再现源语文化所要传达的意义、形式及风格,它是文化翻译的基本准则。本文作者基于《红楼梦》霍译本中人名翻译的分析,归纳出了它对文化“传真”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在评析《红楼梦》的两个著名译本(杨译本和霍译本)所用的翻译策略时,译界早有定论,即杨译本重异化的翻译策略,霍译本多用归化的翻译策略。然而,翻译策略的选择并非是主观的,而是客观的,究其原因有很多,但主要有两个:翻译中的文化因素以及翻译目的。如此一来,通过分析这两个原因,译者在翻译时就可以视情况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这也证明了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选择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0.
杨宪益和霍克斯的《红楼梦》英译本在翻译界最负盛名,这两个译本迥异的翻译风格常常被用来对比研究。杨宪益的《葬花吟》译本注重诗歌意境与风格的重现,霍译本则倾向于音韵美与形式美的彰显。本文试图通过对红诗《葬花吟》杨、霍两个译本的比较分析透视两位译家的翻译风格,进而让不同国别的读者能更好的通过对《葬花吟》这样两种风格译文的了解更进一步把握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精髓。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充分展现了中国饮食文化无与伦比的魅力。本文从文化翻译的角度,通过对比分析杨译本(杨宪益、戴乃迭)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 和霍译本( David Hawks&John Minford )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 ,探讨了其中独具特色的中国菜肴名称的翻译,并提出译者可以用音译/直译+注释的翻译方法,在充分传达原文内涵意义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字面意义和文化内涵,实现中式菜肴英译中语言、文化和交际的三重转化。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被红学家们称作一部"文化小说",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因素,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对杨译本和霍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探讨跨文化交际翻译的启示。译者应具备跨文化的敏感性(Intercultural Awareness),以达到两种文化互相交流和融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作为我国的古典名著之一,英译本却经历了一百多年的片段翻译,直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才出现全译本,而以“杨译本”、“霍译本”最为完整和详实。  相似文献   

14.
翻译文化观即从文化的角度看翻译,其中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具体层面。文章简要讨论了微观层面的异化和归化,即对于具有鲜明独特文化内涵词语的翻译问题:二者是辩证统一的连续体,有着无比复杂的多种具体译法。仅以《红楼梦》的杨译本和霍译本为例,便可得到说明。  相似文献   

15.
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和霍克斯译本)中的典故翻译进行研究,对比和分析杨译本和霍译本对于典故所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和方法。通过研究表明,两个译本体现了翻译目的对翻译策略的影响,不同的翻译目的决定了译者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和翻译原则。  相似文献   

16.
我国著名古典章回体小说《红楼梦》中存在大量的修辞文本。在小说的英译程中,这些修辞文本的翻译必然会受到不同译者的心理机制与文化的影响。从心理学角度出发,通过对《红楼梦》回目中的修辞文本及杨、霍译本的对比分析,可以揭示出文化与心理在修辞心理机制建构与修辞文本翻译过程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作品,《红楼梦》的英译本繁多,杨译本和霍译本中对外貌词汇的重组、外貌词汇的模糊化翻译、外貌词汇差异的误读和外貌审美差异下的增译,说明了译者强烈的审美心理活动对文学翻译起着重要影响,不同文化类型在译者充满激情的审美活动下交流、撞击、融会。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蕴含的文化博大精深,大卫·霍克思在翻译《红楼梦》中的文化负载词时,运用了多种策略进行信息传递.论文运用变译理论对霍译本的文化负载词传译进行分析,意在证明变译发挥译者主体性,以译语读者为导向,通过表达形式的改变来实现文化信息的有效传译.  相似文献   

19.
“霍译本”和“杨译本”是受到国内外广泛认同的两个《红楼梦》英译本.《红楼梦》最突出的艺术成就之一,就是塑造了一个个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本文将以探春这个人物形象在“霍译本”和“杨译本”中的再现与塑造为个案,探讨译者主体性对表现原著人物形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符晓晓 《海外英语》2014,(3):113-114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不同,所以其语言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这就造成有些词汇在英语语境中很难找到或者根本找不到相对性的表达,我们称这类词语为文化负载词。作者拟对《红楼梦》杨译本和霍译本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不同类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