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2003年4月教育部新制订并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显然,新“课标”还是非常重视文言文背诵的。而现今的语文新教材文言文的比重很大,并且所选篇目都是名篇,大多数篇目都要求学生背诵。  相似文献   

2.
不少初中学生老是抱怨文言文难背,不好记忆。被编入初中课本的文言文都是编者经过慎重选择的名篇。课标推荐要求背诵的优秀诗文篇目50篇中,文言文仅占16篇,在我们初中教材的文言文(共39篇)中约占41%,比重和难度都比以前老教材有所降低。其实,在理解文意、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要想既快又牢地将文章背诵出来,不妨用下面几种方法试一试。  相似文献   

3.
文言文,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块瑰宝。文言文在中学语文教材中也占据着很大的比重。选文大多文质兼美,不仅要求熟读,有三分之二的篇目还要求背诵。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相似文献   

4.
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负责人张伟民先生指出:“经过几年调查研究,我们感觉到背诵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背诵名句名篇对于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学,熏陶情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和表现力具有永恒的思想认识价值和艺术价值。”《语文教学大纲》和新课标也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并推荐了背诵的篇目。每年的中高考都有默写名句名篇的内容。可见,背诵在语文教学中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途径,熟读成诵,能加深理解,培养语感,积累语言素材,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历代教育名家也都十分重视“吟诵”,苟子说,“诵数以惯之”;叶圣陶说,“只有反复吟诵,才能做到对课文有亲切的体会”。文言文的教学,更是如此,新课标要求诵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并在附录中推荐背诵文言文20篇。可见,教学中要求背诵、诵读的篇数增多了,鼓励学生多背诵,  相似文献   

6.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课程目标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这既是教学文言课文的标的,也是复习文言课文的准则。 学习文言文,基础是诵读。初中学生应逐步学会理解记忆,在读懂的基础上进行背诵。第三册中的《三峡》《记承天寺夜游》《五柳先生传》《小石潭记》是需要背诵的经典名篇,有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相似文献   

7.
周小芬 《语文天地》2011,(15):39-40
文言文,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枝奇葩。文言文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重,选文大多为文质兼美的名篇。绝大多数篇目,除了要求熟读外,还要求背诵。熟读和背诵是前人学习文言文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8.
中学课本中的文言文 ,可以说都是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名篇 ,绝大部分要求学生背诵 ,有的甚至要求在课堂上当场成诵。这对于文言文教学 ,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文言文的背诵 ,尤其是当场成诵 ,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心理过程。只要老师教学得法 ,指导得当 ,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知道 :识记有机械识记和理解识记两种。机械识记的缺陷在于不能形成长久的印象 ,只能作暂时的应付 ,而理解识记能形成根深蒂固的长久的印象。笔者在进行文言文的背诵教学时 ,除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机械识记指导外 ,更重要的和更多的是指导学生进行理解记忆。首先 ,要从整…  相似文献   

9.
2001年新颁布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注重在阅读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从上可见,新课标对于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要求是相当具体并注重实际运用能力培养的。但长期以来,学生视学习文言文为难事,一谈到学“之乎者也”便大感头痛。  相似文献   

10.
马家兰 《学语文》2011,(4):16-17
记忆是人的智力因素中一个重要的方面,记忆能力的强弱无疑是衡量个体智商高低的一个标准,在形容人聪明、有智慧时,总能听到这样的词语:“博闻强志”、“过目不忘”、“一目十行”。在母语教学中,从小学一直到大学.都强调背诵,背诵一定量的古今诗文。尤其在初中、高中的文言文教学中,更是强调背诵名家名篇。  相似文献   

11.
陶修翠 《学语文》2006,(6):21-21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说书读的遍数越多,对书中意思的理解就越透彻。中学语文教科书中所选的课文。大多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其中大部分篇目要求精读、熟读,有不少语段或整篇课文要求背诵,特别是文言文,要求背诵的篇目在所选篇目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很显然,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就是要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便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从而达到开阔知识视野、丰富文学积淀、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目的。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诵读教学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相似文献   

12.
《中学文科》2004,(9):27-48
新大纲明确规定“能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显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围绕新大纲,近两年来中考文言文阅读以考查理解文言词句为主,兼以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及欣赏能力。从取材看以课内篇目为主,近年有向课外发展的趋势。选取的课外材料主要是比较浅显的趣味性记叙文,还有部分哲理性短文。从考查的内容看更加注重能力考查。除对字词的考查外,更多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性考查,包括句意、段意、篇意以及表现手法的分析等。  相似文献   

13.
文言文,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枝奇葩。文言文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重,选文大多为文质兼美的名篇。绝大多数篇目,除了要求熟读外,还要求背诵。  相似文献   

14.
教育部最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初中学生的文言文教学目标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注重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相似文献   

15.
薛燕红 《语文天地》2009,(12):24-25
初中文言文教学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占了很大的比例。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背诵优秀古诗文的数量.要求是80篇,推荐篇目是50篇。可见文言文背诵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与意义。的确.背诵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审美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都大有好处。背诵教学是语文教学、尤其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学生完成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但是.由于时代背景、个人阅历、古今语言等方面的差异.让学生们很难达到彼情彼景并进而与作者和文中人物进行心灵对话的境界。  相似文献   

16.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高中语文课标》)要求:"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教育部分别向初中生和高中生推荐了古诗文背诵篇目--文言文各20篇、古诗词各50首。对人民教育出版社新一轮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要求背诵的篇章和段落,学生须认真对待,按要求"熟读或背诵课文"。这样,明确背诵的价值,掌握背诵的要诀和方法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相似文献   

17.
文言语段阅读理解考点说明《语文课程标准》中“古诗文阅读的评价”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记诵积累的过程”。古诗文名篇的背诵与默写,仍然是考查重点。但中考要体现其选拔功能,文言文阅读,不可能只停留在默写上,词句的解释、语段内容的理解必须考查,因为它有助于了解学生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课外文言语段,有利于考查学生能否将  相似文献   

18.
2000年新版的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比重比起过去又加大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要求中,“诵读”、“理解”、“背诵”几个词尤为重要。也就是说,在初级中学文言文学习中,读、背和理解是最重要的。在现行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值得我们注意。其一,现行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着错误的教学观念:(1)不少教师夸大了浅易的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的差异性,忽视了两者之间的传承性…  相似文献   

19.
背诵,是古代教学的主要方法,也是经过实践检验证明,行之有效的语言学习的好方法。语言学习离不开背诵,尤其是古诗词文的学习。不背诵一定数量民族精华的作品,是学不好祖国语言的。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就具体规定了背诵的数量和篇目:1-6年级160篇,7-9级80篇优秀诗文。高中则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可见,课改对古诗词文背诵教学的重视。学生在熟读背诵的过程中,才能对语言文字认知理解、体会感悟与掌握运用;才能不断积攒积累。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20.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阶段要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课程标准》中有文言文背诵推荐篇目80篇,《木兰诗》就是其中的一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