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秦云 《海外英语》2012,(2):219-221
奈保尔的《米格尔街》是对加勒比地区特立尼达被殖民历史的书写。小说展现了畸形社会下弱势群体的悲哀与人物命运的乖蹇。该文从叙事学之叙述话语角度出发,将文本细读与分析相结合,探讨了小说叙述话语的深层意义、引述语的直接音效、非标准式英语和克利普索小调的视觉成像,以及小说修辞上的特色。指出小说叙述话语的巧妙运用正是叙述主题得以深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书信体小说从一诞生,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理查森的《帕梅拉》作为现代意义上的第一本书信体小说,促进了小说的发展,理查森也被誉为"英国小说的奠基人"之一。陀思妥耶夫斯基(后文称陀氏)的《穷人》也运用书信体来塑造俄国经典的"小人物"形象,使其一举成名。《帕梅拉》和《穷人》的书信体写作,揭示书信体小说不断产生流变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美如百合的《伤逝》是“东方伟大的叙事诗”,是鲁迅先生独特艺术才能的杰作。本文试从叙事学理论即 :叙述角度、叙述方式、叙述语言三方面 ,对《伤逝》散文化、诗化的抒情小说文体予以详细解读。  相似文献   

4.
《金银岛》是罗伯特·史蒂文森流传甚广的一部作品。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展示了出色的叙事技巧,尤其是叙述视角的巧妙运用。文章借助叙事学视角研究的方法,从吉姆少年叙述、吉姆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的双重视角、大夫第一人称见证人叙述与视角越界三个方面对作品的叙事特点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5.
邹赞 《青海师专学报》2011,31(2):123-126
通过细读小说文本,采用叙事学关于叙述视角的理论对《铁皮鼓》进行分析发现:《铁皮鼓》在第一人称叙述的总框架内融合了仰视角、叙述主体自我物化、旁观视角等多元视角形式,其叙事风格融荒诞、真实、反讽于一体。  相似文献   

6.
《伤逝》是“东方伟大的叙事诗”,是鲁迅先生独特艺术的杰作。本文试从叙事学理论,即叙述角度、叙述方式、叙述语言三方面,对《伤逝》散文化、诗化的抒情小说文体予以详细解读。  相似文献   

7.
从性别叙事学角度分析英国当代女作家詹妮特·温特森的小说《守望灯塔》的叙事策略。《守望灯塔》采用框式叙述结构讲述了女孩银儿和灯塔建造者巴比·达克两个不同故事。温特森以女性视角叙述银儿自身的故事,以男性宏大视角和女性私密视角交替讲述达克的故事,从而形成两个性别不同的叙述声音,最终女性叙述声音超越了男性叙述声音,实现了性别化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8.
从性别叙事学角度分析英国当代女作家詹妮特·温特森的小说《守望灯塔》的叙事策略。《守望灯塔》采用框式叙述结构讲述了女孩银儿和灯塔建造者巴比·达克两个不同故事。温特森以女性视角叙述银儿自身的故事,以男性宏大视角和女性私密视角交替讲述达克的故事,从而形成两个性别不同的叙述声音,最终女性叙述声音超越了男性叙述声音,实现了性别化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9.
俄国形式主义批评打破了传统的内容与形式的二元对立,主张对文学作品进行形式研究,强调"文学性"与"陌生化",重新界定了形式,赋予其新的内涵。从俄国形式主义批评的视角对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书信体小说《紫色》进行分析,揭示出《紫色》这部小说的形式背后所包含的深层意蕴。从语言和象征来看,《紫色》的语言交织着白人语言与黑人土语,作品中的紫颜色、裤子也具有深刻的象征意味。从作品所采用的书信体叙述方式看,写信主体、收信人、写信时间等形式要素都赋予了小说独特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小说叙事学理论出发,论析了当代作家苏童《罂粟之家》的叙事特征。这些特征是:多重叙述视角的并用与转换,蒙太奇手法结构小说,意象叠加的方式强化小说。  相似文献   

11.
被视为新一代幻想文学代表的英国作家尼尔·盖曼(Neil Caiman),在其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坟场之书》中,一方面传承了英美哥特文学中的“黑色”元素,另一方面对哥特文学传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挑战与颠覆,创造性地运用陌生化效果、幽默元素、“过山车”游戏等策略改变了哥特小说中原有的恐怖趣味和模式化叙事,从而以惊人的想象力打造出一个儿童式的“哥特世界”,彰显出儿童文学作品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2.
论文解读近年毕飞宇小说《玉米》、《平原》中的权力叙事。文章借助叙事学方法,发现“权力”在叙事层面的重要作用,分析家庭、乡镇、学校三个空间中的权力状况。最终,论文比照文本对格雷马斯相关理论的抵触,推断出毕飞宇笔下“权力”的四重特殊属性。  相似文献   

13.
汉味小说是中国当代文学中不可抹去的一笔重彩。20世纪80年代以方方、池莉为代表的武汉风格的文学叙事,为中国新时期文学树立了一座写实主义的标杆。大量的以镌刻武汉人形象为主、反映武汉文化为主的小说作品,向世人展示了武汉市民化、庸常化的地域特点,再现了当代武汉底层民众艰难与世俗人生的生存之累,也折射了武汉市民乐观生存之坚韧意志,被新时期文坛公认为"汉味小说",充分彰显了浓郁的武汉地域文化。  相似文献   

14.
陈染小说是当代文坛一个特殊个案。首先,其内容超越传统主流叙事红线,涉及久被遮蔽的女性私密领域;其次,其表达方式颠覆了传统叙事惯例,注重诗性地表达人物内心独特而惨痛的边缘境遇和创伤记忆,因而她的小说带有鲜明的反叙事特征。  相似文献   

15.
林斤澜是少数的可以成功横跨十七年文学和新时期文学的老作家,愈到晚年,林斤澜的创作愈是老到。正是由于温州地域文化和方言的进入,令林斤澜上世纪80年代以后的小说创作得以别开生面,《矮凳桥风情》系列小说是林斤澜最具地域特色的作品。正如汪曾祺所概括的那样:和许多人一样,林斤澜在新时期前的文学写作,像是说着别人的话,用别人也用的方法写作。从《矮凳桥风情》开始,他才有了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感情,自己的语言,自己的叙述方式,于是也有了真正的林斤澜小说。  相似文献   

16.
如果我们把"革命话语"看做是新时期文学的某种"元话语",那么,王蒙的《蝴蝶》在某种程度上将被视为这种"元话语"的教科书;王蒙在《蝴蝶》中所展现出来的这种革命话语体现在作家对主人公张思远的情爱结构、父子关系二个隐性层面的叙述上;在某种程度上,革命话语在新时期初期的小说中再次成为一种"显学",隐喻了新时期国家意识形态和知识分子主体重建的一种话语策略。  相似文献   

17.
<紫色>是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艾丽丝·沃克运用书信体叙述策略构建的小说.基于书信体的叙述策略,用第一人称内聚焦以及双重聚焦分析<紫色>,让读者在阅读信件的同时体会人物的思绪,透视女主人公茜丽从麻木、觉醒到独立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8.
新世纪"底层文学"中的"农民"题材小说,整体上渗透着一种启蒙精神。其知识分子立场下的启蒙叙事着重体现在对愚昧的揭露、对权力的批判上,并通过揭示农民生存悲剧的根源,反映当下中国社会深层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延安文学的经典叙事中,"穷人恨"叙事与解放区土地改革有紧密的关系。"穷人恨"的出现与土地改革中的阶级教育有直接的联系,而因为很多"穷人恨"叙事作品出现在诸如"斗争会"等场合,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学形式。为了实现"穷人恨"的效果,"穷人恨"叙事利用群众私怨、通过暴力手段、制造仇富心理等手段,既形成其叙事的自身特色,也对当代大众审美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0.
穆时英小说的后现代主义特征主要表现在小说的叙事倾向、人物形象与叙述技巧上,以欲望的小型叙事取代革命的宏大叙事;以人的异化状态冲击人的主体地位;以拼贴与戏仿打破现代叙事的逻辑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