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理论的宏观角度综合分析人类学研究方法的神髓及人类学在当代社会科学领域的先锋地位,认为振兴西域文化的希望在于文化人类学,新疆文化为人类学的文化互渗研究提供了第一手材料,该项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是深远的。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社会文化人类学的理论认识讨论了图瓦人、克里雅人、罗布人体育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问题,提出将社会文化人类学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运用到特殊人口群体体育文化的研究中,更有效地保护和传承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3.
教育人类学是人类学应用于教育领域并且为教育的研究方法和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提供了新的视角。教育人类学的研究在西方社会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理论。本文主要介绍西方教育人类学的发展背景和主要流派及其特点,以此来探讨西方教育人类学对中国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新疆师范大学文化人类学研究所于1995年9月22-23日召开了“文化人类学与新疆文化研究研讨会”,乌鲁木齐地区的各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和区党委、政府有关单位的四十多名学者,以及来自美国、英国的3名博士研究生参加了研讨会.这次研讨会是新疆地区第一次以文化人类学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在研讨会上,各族学者围绕文化人类学与新疆文化研究的主题,就下列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文化人类学与新疆文化;文化人类学与新疆社会发展;文化人类学与新疆语言、历史和文学研究等.共有15位学者就上述议题宣读了论文,还有电位学者做了即席发言.新…  相似文献   

5.
叶舒究的《诗经的文化阐释──中国诗歌的发生研究》,继承闻一多等人的绪业,引进弗莱“原型批评理论”,以“模式重构法”对《诗经》文化人类学研究,进行了整体通观的透视。他着眼于世界性系统思维模式研究,同时又强调自己学术中国化的立场。叶舒宪的尝试,对《诗经》指示了一种新的读法,约言之,是一种文化人类学读法;广言之,是一种“百科全书式”的读法。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民族学、人类学的研究理论和方法探讨了新疆昌吉地区回族生计模式和民族教育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研究,我们深知回族生计模式的形成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特别是教育文化对他们的生计模式影响更加深刻。  相似文献   

7.
生态人类学是从文化人类学中孕育出来的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因此,生态人类学理所当然继承文化人类学的研究传统,以人类社会中的各个民族及其文化作为研究的单元。但生态人类学作为独立于文化人类学之外的一门分支学科,其理论建构既不能完全趋同于文化人类学,又不能完全依赖于生态学。在总结文化人类学与生态学一个多世纪以来研究经验前提下,生态人类学提出了自己的三大立论公设,以利使自己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相似文献   

8.
卷首语     
当新年钟声敲响的时候,我们又长了一岁.过去的一年,意味着我们更加成熟;新的一年,意味着新的路程的开始。今年是九·五计划的头一年,也是我校深化改革至关重要的一年。作为学校教学科研改虽窗口的《新疆师范大学学报》理所当然要适应改革的需要,在突出地方性、师范性的同时,面向全国、面向未来,注重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热点的研究、跨学科理论的研究,继续办好各个专栏,为推动学校的教学和学术研究,为推动新疆的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作出贡献。本期首次推出一组文化人类学的文章,是从‘文化人类学与新疆文化研究研讨会”的论文中…  相似文献   

9.
社会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文章从社会文化人类学对于人类文化形成的一些理论认识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作者认为,社会文化人类学对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对背景知识的认识、对非物质文化表现形式的认定、对于非物质文化所具有的“人类遗产”的价值和意义以及保护方法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着不可或缺的责任,人类学可以为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做出它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艺术,与中国本地固有的道教和仙道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道教和仙道思想的源头,国内外的论者一般推及老庄思想、先秦方士。然而,老周思想和先秦方士之术,也不是凭空而来的,它的渊薮又在何方?本文从文化人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即田野作业中获取第一手资料的方法出发,结合地下考古的最新发现和文献资料的记载,运用生态文化人类学和哲学人类学的知识理论,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进行了新的探索和梳理,得出了全新的认识:中国初民在原始稻作生产中萌生的鸟化心态和鸟化宇宙观,开启了神仙、道家思想的神奇思辨,它如潜藏的河床,规范着中国思想文化艺术长河的流向。  相似文献   

11.
维吾尔民间文学视野里的沙漠绿洲文化──新疆沙漠绿洲文化论之一茆永福沙漠绿洲是生态学的一个研究热点,然而作为文化社会学它还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我们试图以文化人类学的观点考察维吾尔民间文学,从维吾尔民间文学的视野中去探索沙漠绿洲以及在这个特殊生态区域里...  相似文献   

12.
文化人类学与新疆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人类学的文化区理论认为,人类的文化可以划分成地域上相隔、文化特质内容相异的若干文化区,同一文化区内的各民族长期生活在一起,共享同一种文化,形成共同的文化特质,并以此区别于其他文化区。作为中国文化之一的新疆文化,有着自身的产生、积累、发展、传播、扩散的历史,并在漫长的形成过程中,表现出封闭性、开放性、整合性和多元一体的特色.研究整体的新疆文化对于促进新疆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各民族文化的研究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文化人类学家强调,人是文化的生物,人生活在文化情境之中。借助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对课程研究做出新的诠释:课程研究具有文化本土性、文化主体性和文化多样性的特征。基于这种文化的解释,文化人类学为课程研究带来了新的方法论意义:1)课程研究的主题关注个人实践知识和地方性知识;2)课程研究的方法主张文化人类学范式,基于田野工作方法,开展民族志研究;3)课程研究的叙事方式转向文化解释;4)课程研究的交互主体开始显现。  相似文献   

14.
本文应用经济文化类型的理论与方法,从共时的角度对南诏广阔辖境内操持不同生计方式、处于不同生态位上的民族共同体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的经济和文化特点的综合体──三种不同的经济文化类型,进行了历史民族学的考察,以便进一步加深对南诏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走向文化人类学的传播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播不仅是传播学研究的内容,也是文化人类学研究的内容。19世纪文化人类学中的“传播学派”,首先把传播作为人类文化现象进行了考察。传播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在不断地吸收着文化人类学的理论营养。然而,由于传播学与文化人类学之间存在着许多隔膜,对于传播这一重要的人类文化现象的本质研究,迄今没有太大的作为。当今以互联网络为标志的媒介革命,又向传播学和文化人类学提出了新的理论挑战。传播学家已经意识到,传播学必须借助文化人类学的视野,重新审视人类传播现象。这已成为传播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运用教育人类学的相关理论,探讨了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生态环境对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影响。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使得新疆不同地区的双语教学呈现出地域、城乡以及民族之间的不平衡。多元的文化生态环境使得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中必须要营造一种多元的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7.
饮食人类学是文化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有众多的文化人类学流派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具有学科规范化的特点,更有利于对一个民族或群体的饮食以及由此而衍生的各种文化现象的系统研究。目前,饮食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在国内外对食学的研究中已经付诸于实践,可以对食学的研究提供理论的支撑。同时,文化人类学提倡文化变迁和文化多样性的研究,就是对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对饮食文化研究有着理论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独龙族生活在中缅边境的独龙江峡谷,其丰富的禁忌文化独具特色。从文化人类学整体观分析独龙族禁忌的形成原因,透过生态文化的角度解读独龙族的禁忌,可以从深层次认识禁忌对独龙族社会和文化的整合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信仰中的生态保护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人类学、宗教学、伦理学等学科相继出现了和生态学有关的交叉学科。寻求生态保护途径,似乎成了人类的一种未来选择。殊不知在历史上,生态保护早已是新疆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已有之义。弘扬新疆少数民族生态保护意识将有助于人们重视信仰在环保中的协调作用,恢复保护生态的道德自律。  相似文献   

20.
《柳州师专学报》2021,(1):47-53
生态人类学视域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适应文化生态的变迁,并进行着新的传承与发展。湘西州非遗活态传承与创新既要遵循当前非遗保护的一般性原则,更需立足区域文化生态变迁这一大的文化背景。通过完善民族自治地方立法、强化对文化生态变迁过程的研究、发挥非遗新的社会功能、培育新的传承群体、激发非遗持有者新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等措施来改善湘西州非遗与所处文化生态的再适应,实现生态人类学视域下湘西州非遗活态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