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赵雷 《军事记者》2006,(11):66-66
我入伍后不久,被吸收进了通讯员队伍。然而,新闻写作这条路并不好走,我甚至不知从哪儿下手。两个月过去了,我连一篇“本报讯”都没发出来。我有些心浮气躁,向一位老通讯员请教。他没有直接告诉我如何写新闻,而是给我讲了一个故事:那年冬季新兵分到了连队。有一天,班长让每个人交一篇初入军营的感想。有一名来自偏远山区的战士对班长说:“不会写。”班长就问他:“会不会写一句话?”他说:“这行。”于是这名战士的第一篇体会只有一句话:“今天我走入了军营。”到第二天晚上的时候,班长对这名战士说:“能不能再添上一句话?”那位战士爽快地答应…  相似文献   

2.
编者编辑此文时激动不已。有两个“没想到”:一个没想到是本文的作者在江苏省县(市)报经济新闻竞赛中竞有三篇作品获奖,其中有一篇还获得一等奖;另一个没想到是作者竟是一位县报的业余通讯员。作者曾经自谦“完全是门外汉”,其实,她很懂得新闻写作的真谛:“我写报道全写自己切身的事,写自己非常熟悉的人和事,写自己在生活中切身的感受,阐述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见解,寄托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愿望。”这里发表的作者的体会文章值得我们专业新闻工作者认真读一读。借鉴这位通讯员的经验,多写一些来自生活切身感受的经济报道,定会受到读者的欢迎。——编者的话  相似文献   

3.
快中求细     
新闻报道贵在“新”,而突发性事件新闻更应突出一个“快”字,人们称突发性事件新闻为”冒热气的新闻”,所以必须快采、快写、快发。但是,如果只注重了“快”而不求细,采访不深、不细,往往会使很重要、很新鲜的新闻难以见报。在“快”中求细,是我在两次采写突发事件中,一次失败、一次成功而得出的一点体会。去年7月7日,我部500余名官兵奉命协助济南铁路局紧急抢修被连日暴雨冲垮的铁路路基。我随部队来到抢险现场后,在对事件还没有完全了解的情况下,我便根据看到的一些表面现象和粗略、肤浅的采访写了一篇700字左右的消息——《津…  相似文献   

4.
采写新闻报道,越快越好,怎么“慢写”呢?其实,我这里所要讲的“慢写”,是求快的“慢”,是为“快”而奠定基础的“慢”,即意在笔先,先想后写。首先在大脑里将所获得的材料进行认真筛选,然后仔细考虑,确定主题和结构,选取能最佳反映新闻本质的角度去写。而动笔后,又不能拖拖拉拉。 初稿写成后,便是修改了。这就需要通读细读,仔细推敲,从中发现差错,进行修改。这就叫“慎写?吧。  相似文献   

5.
时间在流逝,时代在前进,人人都在和时间赛跑。“快”是时代的要求。任何一项工作,只要有质量这个保证,“快”了总比“慢”了好。“快”,是通讯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千金难买一个“快”! “快”是新闻的特点所决定的新闻的“新”决定了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包括所有编辑、记者、通讯员及其新闻工作人员)都应该具有“快”的作风和“快”的本领。“新”,就是近,就是事实发生的时间要与传播的时间相距不远。这就向新闻工作者宣  相似文献   

6.
我长期在林区工作,是个写稿已40年的老通讯员。近几年来,在我们通讯员中给报纸、刊物、电台写稿的人越来越少了。最近我对本地和外地的一些通讯员做了调查,发现不少人很苦恼。苦恼什么呢? 比较普遍的是感到写的稿子常常不被新闻单位重视。满腔热情地写了一篇又一篇稿子,寄出去大多石沉大海,很少有回音。有位通讯员一连给一家报纸写了10多篇稿子,每次都附上一封信,请编辑老师在百忙中给予指导。稿子一篇未发,“老师”也一字不回。后来他想出个办法,投稿时除再三恳求编辑指导  相似文献   

7.
要说这个世界还存在什么没有限制的事的话,恐怕也只剩下想了。“精鹜八报,乙游万仞。”“我才知多少,将与风云而骈驱”。你尽可以海阔天空地想吧,随心所欲。这不,话刚说到这,我便想起一档子事来:给自己写本书,给通讯员写本书。 这不是做白日梦吧? 我到设计院那年,领导说:“给咱做个通讯员吧。”我二话没说就答应了。心想:不就是写稿吗,小菜一碟。可是一轮到见真“章”的时候,便糊涂了,写出的东西说是通讯不是通讯,说是散文不是散文,非驴非马,投出去犹如石沉大海。无奈,只好找书来读。什么《新闻写作知识》,什么《新闻采访学》,什么《我怎样做记者》……书就读了不少,就是不顶用。 这是怎么回事呢?我去请教一位老通讯员。他说:“写报道嘛,主要靠实践,吃透两头,多跑、多记、多写、多练。”你还别说,他这招还真灵,第二年我便发了38篇稿件,名列陕西电力系统通讯员榜首。 那么,大多数通讯员为什么都觉得新闻书籍读了不解渴,学了用不上呢?我经过多年的思考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新闻采访和写作是一实践性很强的学问,仅  相似文献   

8.
再谈多下去     
湖北日报自从1980年开始抓新闻改革以来,报社内外都很重视天津日报“抓活鱼”的经验,好新闻逐渐多了起来。不过这些好新闻,大部分不是出自记者之手,而是通讯员写的。这件事很值得我们专业新闻工作者深思一番。请看下面的事实: 1980年湖北日报被评为全国好新闻作品的有两篇,都是通讯员写的;社内评出的28篇好稿中,通讯员写的12篇,通讯员和记者合写的5  相似文献   

9.
读者之声     
河南临颖县北街学校郑颖勇:为了能够写好通讯,掌握写作技巧,我自费订了《新闻与写作》杂志。其中“写作杂谈”、“当好通讯员浅谈”、“刊林漫步”、“采写体会”、“新闻标题写作”等栏目成了我的入门课程。通过学习,我及时地报道学校和其他单位新近发生的大事。仅两个多月时间,县教委主办的《教育简报》上已有我8篇文章发表,其中一篇杂文《莫使升旗仪式变集会》被推荐到省级报《教育时报》刊登了。4篇通讯已在市电台播出。现已被吸收为电台通讯员。  相似文献   

10.
真是做梦也没想到自己写的文章竟然会被新闻网采用。那几天,我先后接到特约通讯员刘业林、冯作平打来的长途电话,非常高兴的告诉我说:陈大姐,您写的那篇“军中百灵鸟——记军旅歌唱家耿莲凤”一文我们在“千龙网”和“天讯网”里见到了。他们的兴奋之言让我激动了好一阵子。我立刻把这则消息告诉了《工人日报》“国防巡礼”版和《光明日报》“军事版”的编辑。他们在欣喜之余说了很多鼓励我的话,作为一名基层业余通讯员,此时此刻那种幸福感是可想而知的。我由衷的感谢通讯员朋友为我传递的这则信息。  相似文献   

11.
在南京军区司令部直属队有这样一位军事干部——近10年来,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写论文、搞报道100多篇,其中10多篇在全军和军区获奖。他连续7年被军区评为优秀通讯员,被干部、战士誉为“团长通讯员”。他,就是军区某防化团团长刘桂成中校。 1980年之前,刘桂成任作训参谋时,看到一些老通讯员经常写稿,对实际工作很有推动作用。他想,作为一个军事干部,我也要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为两个文明建设鼓与呼。于是,他拿起了笔。但接连写了几篇稿件寄出,都杳无音讯。他冷静地分析失败的原因,虚心向老通讯员  相似文献   

12.
我熟悉一位基层报道员,他一连写了60多篇稿而未见报,就埋怨说:“咱和报社没关系.稿子写得再多也没用。”我说这话欠思量。我在报社学习期间,常常见到编辑同志为编不到一篇好稿而发愁。记得有一次一位编辑开玩笑地对我说:“如果谁能为我寄一篇好稿来,那我宁愿送礼答谢他!”可见编辑盼望好稿的心情是多么真切。可我发现,有的通讯员,不是在提高稿件质量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3.
我是一名业余通讯员,这些年虽工作几经变动,但一直坚持利用业余时间为报社、电台写稿,多数被地区报社、电台和县广播站采用,其中,有一篇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有一篇被《人民日报》社采用。从采写这两篇稿件中我深深感到,做为一名通讯员,嗅觉要灵,反应要快,一句话,要善于捕捉新闻信息。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的是小通讯:《冒雨送邮票》,其内容是这样的:一个雨天的傍晚,我们村三年级的小学生李霞,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拣了一卷一千张的邮票,孩子怕邮递员着急,想亲自给邮局送去。可父母担心她年龄小,顶风冒雨跑好几里路出危险,主张交到大队或学校。我听到这个消  相似文献   

14.
有不少青年新闻爱好者问我:“搞好新闻报道的窍门儿是什么?”我说是四个字:“多、快、好、省”。所谓“多”,即采写的稿件登的多。当然,这种多是建立在你有了一定的新闻采写基础上的。我当初写稿时也曾经盲人摸象般地胡采乱写过,甚至一天便寄出去三四篇稿子。但许多稿件如泥牛入海,自己不久便泄了气。《运城根报》星期刊创刊号头版重要位置登了我的“处女作”《打鱼挖藕时节》,一下子又使我振作起来,每天不是攻读新闻写作知识和范文,便是有选择地忙于采写,就这样如痴如魔地坚持有的放矢地采啊写啊,渐渐摸出了点门道,用稿率也自…  相似文献   

15.
为了适应报业市场的竞争,今年各家报纸纷纷进行新闻改革。原先那些纯工作性的一村一店的报道不搞了,记者自己采写的稿件相应增多了,这对写惯了这类稿子的通讯员是个很大的冲击。 基层宣传干部和通讯员如何适应这个改革呢?我个人体会是要敢与记者争夺版面。截止4月底,我在《湖北日报》发了好几篇自己满意、领导也满意的较有份量的稿子。如 4月 10日 A2版刊发的《武当山游客量为什么增长慢》,2月14日A1版刊发的《武当山庙产不再是“唐僧肉”》,以及与记者合作稿子《武当山精心筹办“旅游套餐”》(3月21日B1版),《武…  相似文献   

16.
我是一名业余通讯员,1987年在省以上新闻单位见稿61篇,去年又见稿82篇。有的通讯员问我上稿为啥这么多,我说的一条体会是,掌握报纸特点,做到“投其所好”。我以前写稿,不大注意研究各报特点,有了素材写“通稿”,乱投一气,结果稿子写得不少,用得不多。通过总结经验教训,使我看到,各家报刊都有自己的不同特色和要求。作为基层通讯员,如果没有直接同报社联系的条件,应注意研究各家报  相似文献   

17.
近日,同一位同行闲聊写稿的感想,他喜不自胜地告诉我:“这个月不错,光稿费就捞了五百多元,”原来,他两个月前写了一篇法制通讯,先后投了十多家报刊,结果八家报刊先后给他寄来了数目可观的稿费。听了这位朋友的叙谈,我既为他超人的笔力得来的“经济效益”所羡慕,又为他如此新闻工作者的品行而担忧——因为,他不是在真正地为党的事业履行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职责,而是为了钱而写稿,正直的灵魂已扭曲,清洁的笔端染上了“铜臭”。  相似文献   

18.
深入实际,有利于发现新闻报道线索。军报4月18日刊登的本报记者乔林生、欧世金写的通讯《西部,一个士兵的葬礼》,给广大通讯员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事例。这篇通讯的开头就向读者作了交代:“3月10日,我们在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途中遇到了一支送葬的队伍,是风尘中扑面而来的花圈和低回的哀乐拦住了我们行进的脚步。”作者发现了这一线索,进而又作了深入采访,写出了这篇感人的通讯。这篇通讯在读者中引起了一定反响。读者认为,军报能用半个版的篇幅来宣传一个入伍仅三个月、年仅19岁的战士,说明军报在向基层贴近,向官兵靠拢。读者希望…  相似文献   

19.
在常熟市的基层通讯员中,一提起年已半百的碧溪乡通讯员费增涛同志来,人们无不交口称赞,夸他是勤奋笔耕的“老黄牛”。老费是个兼职通讯员,他的主要任务是办好乡里的广播节目,每两天换一期广播稿,每期三千字左右,又要办好街头黑板报,有时还要为乡里写些材料。工作如此繁忙,他是怎样做好乡里的报道工作的呢?他的诀窍是“三勤”:  相似文献   

20.
写新闻需要五要素,何人、何地是其中的两个要素,写新闻把人名、地名写清楚、准确,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有少数通讯员写稿不够严肃、认真,常常把人名、地名写错,影响很不好。如:一位通讯员在一篇报道中将“县委书记徐宗礼”误写成“许宗礼”,把受表扬的“李新民”错成“李瑞民”;另有一篇稿件中说:“孟家烧鸡可与滑县道口和山东符离集的烧鸡媲美”,其实,符离集位于安徽境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